適合兒童的成語故事

  成語是中國漢語詞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固定的結構和獨立意義。很大一部分成語是由古代沿襲下來的,是約定俗成的,因此是最能體現中華文化內涵和特徵的語言成分之一。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不翼而飛

  戰國時,有一年秦王派大將王稽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一連攻了十七個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煩惱,有個名叫莊的人向王稽獻計說:“你如果犒賞部下,就可以鼓舞他們的鬥志,邯鄲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煩地說:“我是統帥,只知道服從國王的命令,別的事情管不了那麼多。”

  莊並沒有被王稽的不耐煩而嚇退,他繼續說道:“你這樣講不太對。即使是父親給兒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獨斷專行,輕視士兵已經很久了。我聽說,假如有三個人謊稱老虎來了,那麼聽的人就會信以為真;如果有十個人合力彎一個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彎;如果大家都口傳訊息,要求你改變指揮方法,這訊息沒有翅膀也會飛得很遠。這說明眾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你還是賞賜一下你的將士們吧!”

  可是,王稽還是聽不進莊的意見。幾天之後秦軍果然發生叛亂,嚴重地影響了戰事的順利進行,秦王很是惱怒,就把王稽處死了。

  篇二:迎刃而解

  杜預是曹魏尚書僕射杜畿的孫子,幽州刺史杜恕的兒子。杜預學問廣博,通曉歷代興亡成敗的道理。最初,杜預的父親杜恕與司馬懿不和,結果被關在監牢中死去,杜預很長時間不能釋懷。

  司馬懿、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繼承父兄的位子,杜預娶了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為妻,被任為尚書郎,繼承其祖父的爵位豐樂亭侯。在職四年後,進入司馬昭的相府中擔任軍事幕僚,參與了曹魏滅蜀的軍事行動,因功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戶。曾經做過鎮南大將軍、荊州總督等高官。他做鎮南大將軍的時候,曾帶兵攻打吳國,不到十天就佔領了吳國的許多重要城池。他覺得吳國軍隊的戰鬥力很差,就率兵趁勝追擊。正在此時,有人認為吳國實力雄厚,就出來勸阻他:“吳國建國多年了,國力積蓄得很厚實,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跨。現在又是夏季,天氣炎熱,我們晉國的士兵從小就生活在北方,對南方的氣候條件很不適應,與他們作戰對我們很不利。我勸你還是趁早收兵,等夏天過去天氣涼爽後,再考慮攻打吳國吧。”

  杜預聽他說完後,考慮了一會兒,說現在我軍連勝數仗,士氣非常旺盛。而吳國則連敗數仗,軍隊的士氣非常低落。我們這種士氣旺盛的軍隊,去打敗那些士氣低落的軍隊,其形勢就如同用鋒利的刀子劈竹子一樣,只要把竹子的前幾節劈開了,後面的幾節,將刀放在竹子中,就會一下子破開。我們只要乘勝追擊,一定會擴大戰果,徹底打跨吳國。

  於是,杜預就帶領晉軍大舉進攻,結果真如他所說,很快就把吳國滅掉了,從而實現了全國的統一。杜預還朝,被封為當陽縣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戶。武帝仍命杜預鎮守江南,杜預在這裡興修水利,興辦學校,造福一方,百姓親切地稱他為“杜父”。

  篇三:獨當一面

  公元前208年,張良聚眾歸劉邦後,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奪取天下,出了不少的計謀。劉邦曾誇讚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深受劉邦的尊重。

  有一次,劉邦、項羽交戰到了彭城,劉邦的軍隊大敗而還,撤到下邑。劉邦非常惱火,跳下馬對張良說:“誰能替我出這口氣,我就把關東讓給誰,快告訴我,誰能有這種力量。”張良說:“九江的英布是西楚的猛將,現在與項羽發生矛盾。還有西楚大將彭越和齊國聯合,準備背叛項羽,這兩個人,可以利用。至於大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以立此大功,獨當一面。如果大王把關東交給他們這三個人,你這口氣一定能出,西楚必敗。”

  劉邦立刻按張良的話去做,最後果然打敗了項羽。

  看過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