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商

  智商包括多個方面,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等。那麼,媽媽們?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智力就是學習能力,因而學習成績好就意味著智力水平高。現在絕大多數的家長會持有這種看法,他們對學習成績非常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不佳往往令他們無地自容,因為他們認為這意味著他們孩子的智力不行。但是,家長們這種把孩子的智力僅僅等同於學習能力的觀點是十分錯誤的。同樣,這種觀點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弊端。

  還有些家長認為智力就是邏輯推理能力。因為,科學家往往被看作是智力高的象徵,而科學家一般都有很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因此這些家長就想方設法地培養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但有很多心理學家表示,儘管邏輯推理這種抽象思維的能力很重要,它是學習和研究很多學科必備的能力,但如果把它同智力畫等號,仍然是片面的。而持有這種觀點的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也很容易走進誤區。

  那麼,智力到底是什麼呢?它包括哪些具體的內容呢?

  目前,我國國內的學者傾向於這樣一種對智力的定義,即智力是以抽象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多種認識能力的綜合。這裡的多種認識能力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動手能力和言語能力。這些能力反應了智力的側面,同時又構成了智力的整體。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一個智力水平高的孩子,不是僅僅在某一方面能力特別強,而是在智力的許多方面都表現超群。所以,他們認為,要發展兒童的智力不能只偏重於某一個領域,單獨以某一個學科對孩子進行重點培養。例如,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強,於是便拼命地讓孩子學習數學,認為這是開發孩子的智力,其實不然,這將阻礙孩子的智力發展。因此,家長應該從多種能力的培養入手,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孩子的智力。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智力水平是不斷提高的。從剛出生時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到長大後具備了各種知識、技能和能力,幾乎每個人的智力都是不斷髮展的,只是有的快一點,有的慢一點,有的多一點,有的少一點,這就形成了智力的差異。


提供孩子的智商

  那麼,如何衡量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呢?

  對此,心理學家們提出了“智商”這個概念。智商是通過智力測驗而得出的結果,它代表著一個人的智力水平。但智商是一個相對的數目,僅僅是在同齡人及年齡相仿的人之間,才有比較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說一個孩子的智商很高,往往是相對於其他同齡的孩子,或同年級的孩子而言。

  因為孩子的智力水平,也就是智商是在不斷增長的,因此,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便成了:如何使孩子的智商加速發展?

  在回答家長關心的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影響智商發展的因素。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博士曾提出了一項發現孩子天賦的幾個測試,他認為4歲以下的孩子若具備這些測試題中的大部分能力,那就說明這個孩子是個智商很高的孩子。

  這些測試題目主要有:

  善於記憶詩歌和富有情趣的電視節目中的臺詞;

  很少迷路———尤其是女孩;

  能注意到別人情緒的各種變化;

  經常問像“這件事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之類的話;

  動作協調優雅,能很好地按調子唱歌;

  經常問雷鳴、閃電、下雨等宇宙間的問題;

  你改用了講述故事時常用的一個詞時,他會糾正你;

  學習繫鞋帶、穿襪、騎自行車很快,且不費力;

  喜歡扮演角色、編故事,且演得、編得蠻像樣;

  好模仿各種表情和各種體育動作 ……

  由此可見,孩子聰明不聰明不在於孩子會識多少字,背誦多少首兒歌,也不在於孩子上了什麼特長班,掌握了什麼技能,而在於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種種教育。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智商會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美國心理研究協會做了一項研究,來檢驗遺傳因素和家庭教育哪一個對孩子的智商影響較大。研究的結論是:遺傳和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幾乎等同。並且這些心理學專家們還表示,家長完全沒有必要對孩子實施嚴格的、死板的家庭教育,創造一個隨意但很富有啟發氛圍的環境對提高孩子的智商非常重要。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正確的家庭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商。

  那麼,具體來講,家長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才能提高孩子的智商呢?

  鼓勵孩子多用左手:開發右腦

  那些優秀人物智商超常的奧祕是什麼?現代教育學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左右腦均衡發展。然而,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於教孩子用右手拿筆寫字、用右手拿工具吃飯、用右腿做單腿跳……根據大腦的工作方式,右腦直接指揮身體左半部的運動機能,如左眼、左耳、左手、左腳等的運作;左腦則控制身體右半部的運動機能,如右眼、右耳、右手、右腳等的運作。這也就是說,孩子的左腦在開發的同時,卻忽略了對右腦的開發。因此,現在教育界展開了一場開發右腦的熱潮。

  那麼,右腦的功能有哪些呢?

  國際著名的右腦開發專家七田真指出,左腦在記憶時靠的是語言,右腦靠的是影象。左腦記憶用的是邏輯方法,要花費一定時間;而右腦則完全不同,右腦可以一眼就把物件作為影象保留在腦海中,記憶幾乎不花費時間……研究表明,右腦的記憶能力是左腦的100萬倍。

  左腦與右腦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左腦追求記憶和理解。例如,在學習語言時,左腦通過學習一個個的語法知識來學習語言;而右腦不追求記憶和理解,只要把知識資訊大量地、機械地裝到腦子裡就可以了。兒童在學習語言時,往往不用學習語言,就能掌握語言的規律,這往往是他們左右腦並用的結果;而成人往往很難學會外語,這與我們已經習慣了使用左腦有很大的關係。

  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由於我們長期僅僅使用左腦,這使得我們右腦的能力漸漸萎縮。但悲劇不能重演在孩子身上,所以,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我們就要注意開發孩子的右腦。

  那麼,如何開發孩子的右腦呢?確切來說,是如何促進孩子的左右腦平衡開發呢?

  年輕的家長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孩子在嬰幼兒期對電視裡的各種廣告情有獨鍾,一聽到電視廣告的聲音,就會放下手中的玩具、奶瓶,靜靜地關注電視,直到廣告結束。這種現象就是嬰幼兒左右腦協調,同步發展的最好解釋。因為廣告的最大特點是聲音、影象、色彩、音樂、動作的快速聯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人的左右腦同時調動在一個和諧並相對興奮的狀態。

  然而,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很多孩子開始讀書、寫字,左腦受到的刺激開始活躍,而幼兒期喜歡的娛樂、玩耍、運動、對大自然充滿好奇的天性受到有意無意的限制,右腦發育開始變得緩慢起來。

  根據右腦的工作方式,右腦控制左側身體,同時,身體左半部分的運動機能也能促進右腦的發展。這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使用左手,例如,當孩子用左手吃飯時,家長不用去刻意糾正他們,而是引導他們在使用左手的同時,也要學會使用右手,使兩手都掌握一定的平衡性。

  一位家長是這樣訓練孩子雙手的靈活性的:

  當孩子學會了用右手吃飯、寫字之後,為了訓練孩子左手的靈活性,爸爸專門買來了刀叉,教孩子吃西餐。他告訴孩子正規的西餐吃法,左手拿叉,右手拿刀,用左手拿叉子叉住食物,右手拿刀把食物切下一小塊,然後用叉子把小塊食物送入嘴中。孩子很高興接觸這種新鮮事物,他把這種學習當成了一種遊戲,並且很快就學會了。

  為了使孩子的左手更靈活,爸爸故意與孩子說:“我們用左手拿刀,右手拿叉來試試好不好?”玩性心理很重的孩子馬上就認同了爸爸的好主意。

  雖然孩子左手拿刀切東西時有些吃力,但他仍然熱衷於這個帶有挑戰性的小遊戲。

  對於已經讀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他們喜歡接觸、嘗試新鮮事物,因此,這種刀叉訓練法很容易引發孩子的興趣,能夠使孩子的左手變得更靈活。但在孩子使用刀叉時,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安全。

  還有一位家長介紹了一種既安全,又能同時提高孩子左右腦能力的方法:

  每天女兒從幼兒園回來之後,都會把白天老師講的故事講給我聽。我知道講故事鍛鍊的是孩子左腦,於是我想,如何讓孩子的右腦也得到鍛鍊呢?終於,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讓孩子邊講邊演。

  每個故事都有很多個角色,我就讓孩子的手指來充當這些角色。我在孩子的手指上畫上白雪公主、七個小矮人、凶狠的王后、獵人等角色,然後讓她把故事裡的劇情繪聲繪色地演出來。

  剛開始,為了使孩子順利地把故事演下去,我先在孩子的右手手指上多畫幾個角色,左手手指上少畫幾個;漸漸地,等孩子已經熟悉了這種遊戲,我便在她的左手手指上多畫幾個角色,並引導她用手指的彎曲、扭動、俯仰等,來表現故事中角色的悲傷、恐懼、懊悔等細微情緒變化。

  當故事中的角色超過10個時,我就讓孩子脫下鞋,到床上去,請腳趾來幫忙。這樣,孩子左手手指和左腳腳趾並用,右腦就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開發了。這位家長的教育知識掌握得很科學,家長講故事給孩子聽,或者讓孩子講故事,這都屬於培養孩子們語言思維,是對左腦的開發;而在講故事的同時,讓孩子用左手手指把故事“演”出來,刺激的是孩子的右腦,是對右腦的開發。

  每個幼兒園階段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講故事,家長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用左手手指來扮演角色。因為這一階段的孩子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一定會被這個充滿創意的遊戲吸引,從而會乖乖地與家長配合。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孩子的左右腦就能得到均衡發展。

  當然,如果孩子已經習慣了用右手寫字、吃飯、拿東西等,家長也不用擔心,在平時的遊戲中,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用左手拍球、用左手剪紙等,這對左手靈活性的鍛鍊,以及右腦的開發都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鼓勵孩子多使用左手之外,以下幾種方法也可以開發孩子的右腦:

  1.鼓勵孩子多做運動。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每天做半個小時的運動,如跳健身操、打乒乓球、跳皮筋等。在做這些運動的時候,家長告訴孩子,可以有意識地多運動左半身,這樣也有利於孩子右腦的開發。

  在運動中,右腦中隨之而來的細胞激發比靜止時來得快。這時候,孩子的思想會或多或少擺脫固有的邏輯思維,還可以使孩子產生更多靈感。

  2.藉助音樂的力量。

  右腦負責完成音樂、情感等工作,被稱為“音樂腦”。專家表示,如果孩子在幼兒期能夠經常學音樂、聽音樂,就可以大大地開發“音樂腦”,提高孩子的智商。因此,在孩子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如做遊戲、吃飯等,家長可以給孩子創造一個音樂背景。因為音樂由右腦感知,左腦並不會因此而受影響,仍可以獨立工作,這樣就能使孩子的右腦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鍊。

  3.儘可能地打破常規。

  孩子們一般都喜歡新鮮的事物、新鮮的經歷,而這些新鮮的事物對刺激孩子的右腦有很大幫助。因此——

  a、家長在送孩子去幼兒園時,不妨故意改變路線;

  b、為孩子選擇圖書,不妨種類多些;

  c、鼓勵孩子與各種性格的小朋友交朋友;

  d、家裡擺放的東西經常換一換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