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國際法考點之外交保護

  外交保護是指國家對其在外國國民***包括法人***之合法權益遭到所在國家違反國際法的侵害而得不到救濟時,採取外交或其他方法向加害國求償的行為。下面由小編為你介紹外交保護的相關司法國際法考點知識。

  

  在一國的外國人,應履行其對居住國和國籍國的雙重義務,同時他的有關權利也應得到居住國及國籍國的雙重保護。當在居住國其權益受到侵害時,國籍國在某些情況下,有權採取某些措施提供幫助,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外交保護。按照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目前正在編纂的《外交保護條款草案》,外交保護制度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一***外交保護的性質

  外交保護或外交保護權,是指一國國民在外國受到不法侵害,且依該外國法律程式得不到救濟時,其國籍國可以通過外交方式要求該外國進行救濟或承擔責任,以保護其國民或國家的權益。外交保護有下列性質:

  1.根據國家主權原則,國傢俱有屬人管轄權。外交保護主要是基於國家的屬人管轄進行的,是國家屬人管轄權的重要體現。

  2.外交保護是在國家之間進行的。當一國由於其公民的權利在外國被侵害而提出外交保護時,原來一國公民與該外國之間的事件轉變為兩個國家之間的事件。前者主要涉及外國人的法律地位問題,而後者多涉及國際責任問題。因此,外交保護制度本質上是處理國家間關係的制度。

  3.雖然國家就其國內法來說,有保護其公民利益的職責,其公民也可以向其國籍國請求保護,但是否向外國提出外交保護,是國家的權利。無論其國民是否作出請求,國家都可以根據有關情況作出行使或拒絕行使外交保護權的決定。

  4.國家行使外交保護權要尊重外國的主權和屬地管轄權,要符合國際法的有關規則和外交保護的相關條件。

  ***二***外交保護的條件和範圍

  1.國家行使外交保護權一般應符合三個條件:

  ***1***一國國民權利受到侵害是由於所在國的國家不當行為所致,也就是說,該侵害行為可以引起國家責任。如果損害僅僅涉及外國私人的行為,所在國家不存在任何直接或間接責任,則不得行使外交保護。

  ***2***受害人自受害行為發生起到外交保護結束的期間內,必須持續擁有保護國國籍。這稱為“國籍繼續原則”。此外,近來在國際實踐中,還提出了“國籍實際聯絡原則”,要求受害人和其國籍國之間具有實際的真正聯絡。

  ***3***在提出外交保護之前,受害人必須用盡當地法律規定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救濟辦法,包括行政和司法救濟手段。在這些手段用盡之後仍未得到合理救濟時,才可以提出外交保護。此為“用盡當地救濟原則”。該原則適用於國民或法人權益的被侵害的一般情況,不適用於國家本身權益受侵害或國家之間有另外協議的情況。

  2.外交保護的範圍。外交保護原則上適用於一國的國家行為已經或必將侵害外國人合法權益的各種事項。實踐中主要包括:***1***國民被非法逮捕或拘禁;***2***國民的財產或利益被非法剝奪;***3***國民受到歧視性待遇;***4***國民被“拒絕司法”等情況。

  ***三***法人的外交保護

  鑑於目前法人的跨國經營活動的增加,其權利被外國侵害的情況增多,因此,《外交保護條款草案》專門針對法人的外交保護作出了一些規定。

  1.公司的國籍國:為對公司行使外交保護的目的,國籍國是指公司依照其法律成立的國家。然而,當公司受另一國或另外數國的國民控制,並在成立地國沒有實質性商務活動,而且公司的管理總部和財務控制權均處另一國時,那麼該國應視為國籍國。

  2.公司的持續國籍:一國有權為從發生損害之日到正式提出求償之日持續為該國或其被繼承國國民的公司行使外交保護。如果在上述兩個日期該公司都持有該國籍,則推定該國籍是持續的。

  3.一國對於在提出求償後獲得被求償國國籍的公司不再享有為其行使外交保護的權利。

  4.儘管有上述的規定,一國繼續有權為在發生損害之日為其國民,但由於損害的原因,按照成立地國法律終止存在的公司行使外交保護。

  相關閱讀:

  外交保護的內容

  國民的外交保護及根據: 外交保護的傳統物件是保護國家的海外國民,是一般國際習慣法承認的。一國採取外交或其他辦法保護其在外國國民權利的根據是受保護人具有該國國籍,國籍是確定個人與國家聯絡的紐帶或依託,也是國家屬人管轄權的根據。

  無國籍人和 難民的外交保護及根據: 隨著國際關係的變化,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二戰後的情勢,造成大批難民和無國籍人出現。而許多難民和無國籍人都長久居住在他們的接受國,受該國類似國民的管轄,享受著與該國國民少有二致的待遇,並且當他們暫時到別國時,經常居住國還為他們出具護照或類似旅行證件,並允許返回。

他們與經常居住地國形成了最密切的法律關係。據此,當他們的權益遭到臨時所在國家的非法侵害又得不到救濟時,其經常居住國可進行外交保護。這種保護的根據應是難民和無國籍人與其經常居住地國之間存在著最密切的法律關係。

  ”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