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膏藥的起源是什麼

  早在久遠的年代,中國醫學家就有言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那麼,?

  膏劑是祖國醫學的一類古老劑型,其淵源久遠。那麼你知道膏藥何時起源的嗎?你知道膏藥到底有什麼作用嗎?今天中醫全說網小編來告訴你答案。

  膏,顧名思義,就是粘稠之物。膏劑是常溫下為固體、半固體、半流體的一類劑型。由藥物和基質兩個部分組成***也有不用基質的***。繆希雍《炮炙大法》說:“膏者,熬成稠膏也”;龔雲林《壽世保元》:“膏者膠也”;都反映了膏劑的形態。

  膏劑是祖國醫學的一類古老劑型,其淵源久遠。早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羯羊脂,用於塗搽面板以防皸裂,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膏藥;《黃帝內經》中記述了“豕膏”,“癰發於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塗以豕膏,六日已。”《內經?至真要大論》:“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後代膏藥的濫觴”。南北朝時稱膏劑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稱謂。明清時代將唐代的“煎”改稱為“膏滋”或“膏”,並納入了膏劑的範疇。這樣,膏劑的品種更加豐富了。隨著歷史的發展,膏劑的用途逐漸擴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內病也用膏。清吳師機《理淪駢文》,對膏劑的方藥、應用和製備工藝均進行了專門的論述,並創造出了白膏藥、松香膏藥等膏劑型別。近年來,隨著透皮給藥系統***TDDS***的研究迅速發展,外用膏劑的應用範圍也更為廣闊。

  膏劑作用比較廣泛,無論是內服還是外用,由於其具有一定的稠度,故而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緩慢、作用長期持久、區域性療效切實等優點。徐靈胎說:“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裡。治表者,如呼膿祛腐,止痛生肌並遮風護肉之類,其膏宜輕薄日換。治裡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靈,藥亦隨病加減,其膏宜重厚久貼。”

  外用膏藥古稱薄貼。唐·李綽《尚書故實》載述:“虞元公鎮南海,疽發於鬢,相國姬遂取膏藥貼於瘡上,數日平復。”具體制法:根據不同病情,選用相應藥物,浸於植物油內,浸泡一定時間,入鍋煎熬,等藥物枯黑後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時再按油之比例***視當時不同季節***加入適量的鉛丹,拌勻,將鍋離火***或先離火後放丹***。候藥凝厚如膏,切成大塊,投放於冷水中去火毒。待用時加熱熔化,攤於布片或厚紙或薄油紙片上,貼於患處體表面板即可。臨證有用以治裡者,如關節疼痛,僵直,深部肌肉酸困,肌膚麻木,深部膿腫,骨折,傷筋等症。取其祛風化溼,行氣活血,續筋接骨之作用,如萬應膏、接骨膏等。有用以治療表者,如體表癰、癤、疽、疔等瘡瘍諸疾,具有消腫定痛,去腐生肌,收口,保護瘡口等作用,如太乙膏、獨角蓮膏、陽和解凝膏、沖和膏等。

  清洗膏藥

  取下膏藥後應該如何清洗身上殘渣呢?

  膏藥的印記不好去除,如果不是明顯的的地方不用去管它,它會自然掉下,如果是明顯部位可以用酒精試一下。必須用澡巾撮,或等比較幹一些時,不怎麼粘時再祛除掉。

  用松節油清除最快,最理想,並有協助治療作用;用家中炒菜用的植物油亦可清除,但較慢;用揭下的膏藥油麵或透明膠帶反覆貼上遺留在面板上的膏藥痕跡,也可清除。用“正骨水”、“正紅花油”、“六神花露水”均可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