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石頭

  見過很多生物標本吧,但是動物石頭:化石,你見過多大的,網站小編為你介紹世界最大的動物化石。

  黃河古象化石

  1973年初春,寒風凜冽,河水電站正在緊張施工,來自合水縣的數千名民工,開山炸石,炮聲震天,機聲人聲,喧譁盈耳。突然一個驚人的訊息轟傳工地:施工現場發現了“龍骨”!人們趕去一看,在懸於河岸20米的石砭上部的砂崖上,露出兩截粗大的白骨,大家都很好奇,便一截一截地往出挖。這一天是1973年農曆正月二十。工地負責人姜登攀得知訊息後,立即趕到現場制止挖掘,並派一民工帶著被刨出的一截“龍骨”去縣文化館報訊。合水縣文化館幹部許俊臣迅速趕到現場,經過詳細考察,確認這是動物化石。於是,他與工地協商,姜登攀特派3名民工輪流值班保護現場,同時向有關部門報告。

  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山鄉發現了“龍骨”,無異於一個晴天霹靂一人們奔走相告,一傳十,十傳百,不幾天傳遍了遠遠近近。群眾跋山涉水紛紛前來觀看。工地雖有專人保護現場,但並未認真履行職責,群眾有的觀看,有的開始動手採掘,並將採下的碎片帶走。過了幾天,又風傳此物止血有奇效,人們都來帶走一些。一幫頑童,故意用鐮刀割破手指,將化石研成粉末敷上,血果然立即止住了。這一來,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觀看、採挖“龍骨” 越來越粗壯,像大腿一般粗的時候,上面來人用紅膠泥將洞口封閉了。不幾日,膠泥被人剝掉,“龍骨”又露出來,人們還在繼續採挖,不長時間,附近幾個村莊差不多每家都有了幾枚骨片。所的是,還沒有人大動干戈去挖,這樣,-個曠世發現才逃過一劫。

  到了3月上旬,甘肅省博物館派出謝俊義,邀請蘭州大學地理系谷祖剛前來合水,與許俊臣組成了3人勘察組。經過幾天的現場勘察和試掘,他們斷定所謂“龍骨”就是大象的門齒。當掘到門1齒底部與上頷骨銜接處時,他們宣佈,這裡有一具完整的大象遺體。

  至此,一個驚世的謎底才被揭開,人們才知道所謂的“龍骨” 原來竟是大象化石。人們也由此知道,自己生存的這片土地,在遠古時代是什麼樣子。在黃土高發現大象化石的訊息,頓時轟傳國內外。北京來人了,他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趙聚發。專家們組成了聯合挖掘隊,於4月5日正式破土挖掘。

  一頭蒙塵的大象隨著專家們的牽引,漸漸地露出了真面目。參觀的人越來越多了。小小的山村一時成了方圓數百里的熱點,乘汽車來的,騎自行車來的,徒步百里來的,有被兒孫用板車拉來的垂暮老人,有被揹著抱著來的幼兒。只有幾十個平米的挖掘現場,從早到晚都擠滿了人,眾多的小孩像藤條纏在懸崖上趕熱鬧。工作人員不厭其煩,給大家遍又一遍地講解著有關古象化石的情況。專家們手執小鐵鏟,輕輕地剷掉化石周圍的砂土,將碰掉的骨片用石膏重新貼上在象體上。大象的原形顯露出來了,頭骨呈十灰色,森白的石膏貼上去,在陽光下發著耀眼的白光,大象的頭就有許多灰白相間的斑點。此後,大象的脊椎、肋骨、肩胛骨、盆骨、腿骨、趾骨相繼暴露。讓專家興奮不已的是,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儲存完好。對群眾吸引力最大的是大象的膝蓋骨,比籃球還要大許多,呈渾圓形,在地下埋了幾百萬年,仍白色眩目,引來一陣又一陣的驚歎聲。大象除了頭骨是端正的,其他部位呈趔趄狀撲在那裡。據介紹,很久以前,隴東高原氣候溫暖,水草豐茂,是一片溫帶草原。後來由於氣候變冷,雨水減少,草原退化,植被日漸稀少,造成水土流失。河水、洪水切割原面,才使平坦如垠的高原變得這樣支離破碎,溝壑縱橫。這頭大象每天需喝6噸水,吃4噸青草,它在河邊喝水時,正逢地震,或坡地滑動,將它砸成趔趄狀,埋在這裡,距今已有250萬年。

  “黃河古象”化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掘的個體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一具古象化石,有極為重要的考古價值。與此同時,在當地還出土了與“黃河古象”同時生存的鴕鳥、雙峰駝、長鼻三趾馬等動物化石,在土層裡的植物籽粒則以莎草科和蒿屬植物為主。據此,科學家們推斷,當時的隴東一帶,氣候比較炎熱乾燥,是熱帶草原氣候,猶如今日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稀樹草原。

  身邊出了這樣一頭世界僅有的寶貝,當地群眾非常高興,挖掘隊和當地政府號召家裡有大象化石的人將化石交公,許多群眾將沒有破壞的殘片陸續交回,據說,給大象拼接了兩尺長的門齒,但另外8尺門齒已渺不可尋了,留下了難以復原的遺憾。挖掘工作從4月5日開始,到5月17日結束,歷時43天,挖出的化石共裝了12大箱。為了確保大象遺骨的完整性,人們用石膏封閉,裝人一個大木箱,重達3000公斤。

  現藏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黃河古象”就是經過專家精心剝土、貼上、加固、裝架而復原起來的古象化石標本。復原的大象向人們展現了昔日的丰姿,身高4米、身長8米,一對門齒長3.4米。據科學家推定,這是世界上早已滅絕了的一種劍齒公象,蒙難時已有百歲以上高齡了。“黃河古象”雖已出土二十八年,但其巨大的轟動效應並沒有減弱。相反,其影響力綿綿不絕,日久彌新。除真品長年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出外,上海、天津、蘭州的複製品也在展出。前幾年,曾應加拿大政府邀請,我國政府特批,“黃河古象”漂洋過海,擔負了友好文化使節的重任,據報道,僅租金一項,我國就收入7000萬美元。

  二百萬年過去了,昔日日的草原已成為今天黃土高原的基底。黃河古象的發現,為我們瞭解劍齒象的體質形態與起源、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證據,為了解甘肅隴東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提供了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