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面積最大的島嶼

    南海最大島嶼你知道是哪裡嗎?快跟著小編的節奏就知道啦!

  簡介

  浮水洲島***Fushuizhou Island***也稱為白龍尾島***BechLongVi***、夜鶯島,位於北部灣西部,在紅河入海口與瓊州海峽的同緯度間,北緯20度08分,東經107度43分。距中國海南島最近處130公里,距越南海防市為120公里。該島從海中突起,為一三角形大陸性島嶼。東北-西南部邊長3.1km,南部邊長2.3km,東部邊長2.2km,海岸線長7.5km,漲潮面積約1.78平方千米,平潮面積2.33平方千米,退潮面積3.05平方千米。該島四周懸崖峭壁,島上為平緩的丘陵地形,62.5%的區域坡度小於5度,中部山丘海拔61.5m,東部沿海海拔10-15m。該島的沙灘和潮間帶面積1.3平方千米,主要是基岩崩塌磨損形成。 每年的5月到8月為雨季,10月到來年3月為旱季。平均氣溫約23.3℃,年平均降雨量為1031mm。颱風平均每年過境一到兩次,或更多。 該島歷史上長期為中國領土。2001年,中越北部灣劃界完畢。2004年,中越簽署《北部灣劃界協議》,中國正式確認越南對浮水洲島的主權歸屬。

  歷史

  衛星圖歷史長期是中國領土。最晚至清代,島上已有中國人居住,並建有住房和廟。1887年清政府和法國簽訂的《中法越南續議界務專條》劃分了北部灣沿岸的島嶼歸屬,但不包括浮水洲島。清朝長期對此地行使主權,例如1896年8月,海關緝私船“開辦號”從海口出發前往北部灣進行例行巡邏,8月13日到達該島,停泊並檢查漁船一艘。1930年代,法國人強佔該島。1943年,日軍佔領該島。1946年,法國人重佔。1949年,中國軍隊佔領該島。1955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該島。1957年3月,中國政府將該島移交給北越政府。1993年3月,越南遷移一些青年志願者和漁民上島居住。2001年,中越北部灣劃界完畢。2004年,中越《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劃界協定》生效,中國正式確認浮水洲島的主權屬於越南。

  劃界談判

  北部灣是中越兩國陸地和中國海南島環抱的一個半閉海,面積約12萬8千平方公里。中越兩國在北部灣既相鄰又相向。歷史上,中越兩國從未劃分過北部灣。20世紀整個60年代以前,中越雙方只按各自宣佈的領海寬度管轄,灣內的資源共用共享,一直相安無事。例如,兩國有關部門分別在1957年、1961年和1963年三次簽訂了有關漁業的協議,對各自近海***6-12海里***的捕魚問題做出安排。這就是說6-12海里以外是公海,雙方漁民可以自由進入進行捕撈。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隨著現代海洋法制度的發展,中越兩國劃分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問題呈現出來。按照以1982年開放簽字、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核心的現代海洋法制度,沿海國可擁有寬度為12海里的領海、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和最多不超過350海里的大陸架。沿海國對領海享有主權,但其他國家的船隻可以無害通過。至於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沿海國不擁有主權,但享有對其自然資源的勘探、開發、養護和管理的排它性的主權權利。這意味著一國不得隨意進入它國的專屬經濟區進行漁業捕撈,除非徵得該國的同意。北部灣是一個較狹窄的海灣,寬度約在110-180海里之間。中越兩國都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根據《公約》的規定,兩國在北部灣海域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全部重疊,必須通過劃界加以解決。實際情況也說明,過去由於沒有一條明確的北部灣分界線,兩國間經常發生糾紛,造成局勢不穩,影響了兩國關係。因此,兩國通過談判劃分北部灣既是國際海洋制度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北部灣情況的現實需要。海上劃界涉及國家利益和民族感情,涉及一國的主權、主權權益和管轄權,是十分重要和複雜的問題。中越北部灣劃界談判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前後歷時27年,分三個階段。一是1974年,二是1977-1978年,三是1992-2000年。前兩次談判由於雙方立場相差甚遠,無果而終。1991年兩國關係正常化以後,雙方都認為有必要儘早解決包括北部灣在內的邊界領土問題,成立了包括外交、國防、漁業、測繪、地方政府等部門組成的政府邊界談判代表團,啟動北部灣第三次劃界談判。自1992年到2000年曆時9年,雙方共舉行了7輪政府級談判、3次政府代表團團長會晤、18輪聯合工作組會談及多輪的專家組會談,平均每年舉行5輪各種談判或會談。談判中,雙方就劃界原則達成一致,即:根據國際法和國際實踐,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原則和規定,考慮到北部灣的實際情況,公平合理地劃分北部灣。兩國領導人對談判給予了關心,推動了談判的進展。經過複雜、耐心的談判,中越兩國外長終於在2000年12月25日在北京簽署了北部灣劃界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