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的中藥屬性

  赤小豆,又名飯赤豆、米豆,出自《神農本草經》,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可用於治療水腫脹滿、腳氣浮腫、腸癰腹痛等。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赤小豆的中醫屬性及臨床應用。

  

  入藥部位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Vigna umbellata ***Thunb.***Ohwi et Ohashi[Dolichos umbellatus Thunb.;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2.Vigna angularis ***Willd.***Owhwi et Ohashi [Dolichos angularis Willd.;Phaseolus ***Willd.***W.F.Wight]

  採收和儲藏:秋季莢果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晒乾並打下種子,去雜質,晒乾。

  性味歸經

  【性味】 甘酸,平。

  ①《養生要集》:"味苦,溫。"

  ②《別錄》:"甘酸,平,無毒。"

  ③《千金·食治》:"甘鹹,平,無毒。"

  ④《食性本草》:"微寒。"

  ⑤《湯液本草》:"氣溫,味辛甘酸,無毒。"

  【歸經】 入心、小腸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經。"

  ②《本草新編》:"入脾經。"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陽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用法用量

  9~3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禁/宜人群

  宜食

  腎臟性水腫、心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水腫以及肥胖症等病症患者適宜食用,如能配合烏魚、鯉魚或黃母雞同食,消腫效果更好;同時產後缺奶和產後水腫的婦女也宜食,用赤小豆煎湯喝或煮粥食用。

  忌食

  尿多之人不宜食用,主要是由於赤小豆具有利水的功能。

  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隨息居飲食譜》:蛇咬者百日內忌之。

  炮製方法

  晒乾並打下種子,去雜質,晒乾。

  赤小豆的臨床應用

  ①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取赤小豆50~70粒研成細粉,和入溫水、雞蛋清或蜜調成稀糊狀,攤在布上,敷於患處。一般一次即能消腫。治療7例,均獲效果。

  ②治療肝硬化腹水

  取赤小豆1斤,活鯉魚1條***重1斤以上***,同放鍋內,加水2000~3000毫升清燉,至赤小豆爛透為止。將赤小豆、魚和湯分數次服下。每日或隔日1劑。連續服用,以愈為止。治療2例,服後尿量增加,腹圍減小,精神良好,無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