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會茶文化的文章

  •   一期一會因富於禪理,成為日本佛道、茶道的重要思想、概念。那麼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茶道中的“一期一會”

  從字面上看,我們很容易將“一期一會”理解為好朋友之間在一定的週期內見面聊天的意思。一日,在刷微信時,我卻看到了不一樣的解釋。“一期一會”是日本茶道用語,在茶道中,表示為“一期一會、難得見面、世當珍惜”的感覺。我恍然大悟,發覺自己太過“膚淺”。原來,“一期一會”還有更深層次的意思呢。

  常在貼吧上,看到一些茶室和茶樓舉辦茶話會的帖子,邀請各地茶友們相聚一起,把茶言歡。在這許多邀請貼中,“一期一會”這一詞語隨處可見。茶語云:“一期一會”,“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會”則意味僅有一次的相會。這樣解釋後,不免讓人有些傷感呢。“一期一會”實在太難得了,次數實在是太少了。

  每每看到貼吧的茶話會邀請帖,它們的瀏覽量總是十分高,網友們的回覆也是十分活躍的。如此之久才有那麼一次,怎教人們不參與呢!

  “一期一會”,讓人覺得十分稀有。凡是稀有的東西,都讓我們覺得彌足珍貴。一期一會就是在提醒我們要珍惜人生的每個瞬間,珍惜每一段機緣,不要因漫不經心忽視了眼前所有,那會是比擦身而過讓人覺得無比遺憾。世事無常,我們應該珍惜眼前人,眼前的事,和手中的那杯茶。

  “一期一會”,我們相約,我們暢飲茶品,珍惜在一起的時光。為這一生的僅此一次,珍惜所有!

  2

  茶道之“一期一會”

  一期一會是日本茶道用語。是利休集珠光村田流、紹鷗武野流之義理提出的重要茶之道不是茶道,後經七哲、三千家和千宗室裡千家、速水宗達等人傳修,進一步發揚。一般認為,此理在《山上宗二記》記裡表述的較清楚,但不拘於此,其他如《細川三齋茶書》細川忠興亦有說明。後,因為富於禪理,成為日本佛道、茶道的重要思想。

  “一期一會”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文中他這樣說道: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

  “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會”則意味著僅有一次相會,勸勉人們應珍惜身邊的人。一期一會與日本禪當中的“瞬間”概念有關,而日本茶道也體現了日本禪的精神,所以這句話經常會寫在掛於茶室的字畫上,意味著每次的茶聚都是獨一無二的。

  其實,“一期一會”的寓意又何止於茶道,其中包含的何嘗不是一種樸素的哲學思想呢?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說的“人不會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人生無法重來,生命不可複製。在這種絕對運動的思想下,生命在無情的時間長河中似乎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只能隨波逐流,無所適從。但日本文化中的“一期一會”卻多了一層“療傷”的意味——盛宴難再,所以應該倍加珍惜;人生無常,所以應該活在當下。

  3

  夏至一期一會

  沒有刻意安排要拿夏至來做離別,但恰恰便遭遇了夏至。又是一個四年的輪迴,茶文化學院09級的本科生們,團團相聚在茶謠館中,師生共做一次茶話會,從此天涯海角,勞燕紛飛。

  我們的茶謠館就在茶文化樓二樓,是個大玻璃房,是我帶著師生們一起建立起來的,冬天最好,暖和,現在是夏天了,雖然有點晒,但屋中有空調,喝著涼茶話離別,還是很有小清新情調的。

  夏至日開茶話會,可謂擇日不如撞日。說起來,夏至算得上是一個古老到有厚厚包漿的節日――從節氣上講它排名第十,從歷史上講它可是24節氣中最早定名的節氣,從時間上講這一天白日最長――我所在的城市杭州,這天日長14個小時――要不怎麼叫夏至呢。

  夏至也算得上是一個小豐收之日,恰逢麥收之際嘛。《周禮・春官》上說:“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中國古代的這一天,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要祭神的。那規格和一般的節日還不同,要全國放假一天。看樣子宋代的確是最重視文化享受的朝代,所以百官放假三天。當官的享受假日,庶民也得自得其樂,那天的女子們,互相送個彩扇脂粉什麼的,也是個自娛自樂。“冬至餃子夏至面”那天全中國各地的老百姓們,能吃上飯的,基本都吃這些。近日在網上,我還學到了一道涼茶湯做涼麵,拿白茶泡了涼茶,掛麵煮熟攤涼,再放入涼茶中。鋪白茶葉至上,澆麻油,擱點兒雞清。冰箱中放半小時,取出便食矣。極鮮美的點心, 最是消夏的。那茶涼麵的清爽暢快,不輸我衷愛的冰淇淋呢。

  接著便是吃什麼水果了。夏至,水果中的極品上市了,“小滿枇杷黃,夏至楊梅紅”,我愛死楊梅!其次是櫻桃和枇杷,都是小而美的。然後便是最重要的問題,作為一個茶人,夏至喝什麼茶呢?關於這個問題,說小是小,說不小也不小,因為中國人對世界最大的人文貢獻之一就是養生,而喝什麼茶,無疑是與養生有關的。中醫也認為夏至時人體的陽氣達到鼎盛,養生的關鍵是要特別注重保養心氣,預防中暑。晉人嵇康在其專著《養生論》中就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或許嵇康知道自己的性格特點,在生活中就是個“以熱為熱更生熱矣”的人格,所以特別強調熱中取冷。但同時,中醫關於夏至養生又有三“三忌”:忌夜食生冷、空腹飲茶;忌冷水洗浴;忌夜臥貪涼。可見任何時候都要分寸有度,適中最好。

  還是趁這個機會普及一些夏日飲茶常識。常見的茶葉主要分為綠茶、青茶包括鐵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紅茶、黑茶包括普洱茶等幾大類。綠茶由於發酵程度較低,屬於涼性茶,青茶中的烏龍茶、大紅袍屬於中性茶,而紅茶、黑茶則屬於溫性茶。燥熱體質者當喝涼性茶,虛寒體質者應喝中性茶或溫性茶,老年人適合飲用紅茶及普洱茶。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苦丁茶涼性偏重,清熱解毒、軟化血管、降血脂的功能較其他茶葉更好,最適合體質燥熱者飲用,但虛汗體質的人絕對不適宜飲用此茶。

  現在都市人處於亞健康狀態者多多,倒可以喝點類似於大紅袍、紅茶及普洱等的中性、溫性茶,吸收不好的人還可以適當喝一些熟普洱茶,因為熟普洱發酵後會產生很多微量元素能促進食慾和吸收。還有一種非茶之茶,也是夏天可以喝的,人稱三葉茶,分別是荷葉、竹葉、薄荷葉。夏至的時候可以三葉合泡,也可以任選其中的一種泡茶喝,有非常好的清心火、養心和消暑的作用。

  不過對我來說,夏天還是喝綠茶最好,喝綠涼茶尤其好。我這一年來幾乎都以安吉白茶為主打喝茶,因為我是一個特別注重口感的人,而安吉白茶苦味較少、鮮味濃厚,喝來舒服。想一想那紅的楊梅,綠的涼茶,端放在眼前,除了像張宗子一樣擊掌嘆曰“慚愧慚愧”,生活還要怎麼樣一個的有滋有味法!

  同學們已經濟濟一堂了,從玻璃房看出去,對面山坡上我們看不到夏至三候的景象。所謂夏至三侯,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先是朝陽生的鹿角脫下來了;接著是雄性的知了開始鼓翼而鳴了;再然後是喜陰的藥草半夏,開始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了。這三者至所以開始生長,並不是因為陽盛而生,他們都是感知到陰生而起的。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最深刻的玄妙之處,在大自然的最渾厚深處提取了細微而精確的資訊:事物最盛時,亦是此事物對立面開始萌生日。這就好比此刻場景,同學們終於畢業了,但也就到了分別的時刻了。

  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能否成就國家的棟樑?我們今天手捧香茶,明天那股清冽能否繼續洇蘊心田?想起了當年我撰寫的大學校歌詞:“錢塘澎湃,天目巍然,桃李不語東湖畔;松風竹節養育我們情懷,風華正茂恰少年…… ”,不思量自難忘,畢業本是尋常事,因何多情傷離別。

  茶人做久了,便知曉一句茶格言的深意,叫作“一期一會”,要拿白話文來解釋,那就是“每一次相見都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我們從人情的角度講,這是讓人珍惜與微微傷感的人間辭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喚起的深情的常態。我們尤其可以在唐詩宋詞中感受到這樣的古典式的意境:比如李白式的“桃花三水深千尺”,比如王勃式的“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比如李商隱式的“君問歸期未有期”。我們以往總以為這些詩是浸潤在酒中的,如今細細凝神想來,這綿長悠久反覆追味的情感,應該也是浸潤在茶湯之中的吧。

  一期一會若是從哲學層面上予以解讀,那就更有一番理性的意義,因它使人想起著名的理論格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此一理論基礎是與孔子大約同時期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他認為,宇宙是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火不斷地轉化為萬物,萬物也不斷地再變成火,總之,他的思想就是一個“變”字,並且還將它形象化地定義為今人當口號用濫的“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的理念。他的另一個形象化哲學呈現,就是“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滅,“一切皆流,無物常住”。   不過同樣是承認萬物皆變,這兩條格言的情感走向卻完全不一樣。茶人的一期一會,因為體驗著一去不復返的此刻為之萬分珍惜;赫拉克利特的人踏河流,則以為萬物既然皆變何必珍惜剎那。

  理論的創造者身體力行著自己的理論,這位本可以繼承王位的哲學家將王位讓給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隱居起來。據說波斯國王大流士曾經寫信邀請他去波斯宮廷教導希臘文化,還被他傲慢地拒絕了。他不要權位,也不要女人,他最感興趣的哲學物件就是自己,所以他說:“我研究了我自己。”2500年前的希臘人,帶著尊敬和驚奇的混合感情,把他看成是一隻珍稀動物。

  東方茶人與古希臘這位哲學家的分野就此可以分辨。東方茶人是珍惜生命,熱愛世間的,所以有活到一百零八歲的“茶壽”之說;我們這位極端的哲學家晚年隱居時則以草根和植物度日,結果得了水腫病。因為他到底還是要這個皮囊來承載靈魂的,所以又不得不到城裡找醫生,然而又不能用正常的途徑進行交流,只得用啞謎的方式詢問醫生能否使陰雨天變得乾燥起來,弄得醫生完全不懂他的意思。最後我們的這位哲學家跑到牛圈裡,想用牛糞的熱力把身體裡的水吸出,結果無濟於事,去世時大約60歲,只活了“茶壽”的一半。

  我嚴重懷疑以上這些關於哲學家的段子的真實性,古希臘這位哲學家雖然和我們東方茶人精神跨度極大,但我依然相信有一些本質上相通的之處,“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依然喚起了我們此刻珍惜在場時的種種情愫。

  09級的同學們,比起當年的06級的同學們,應該是活潑大方無拘束得多了。當年這第一屆茶文化班的同學,只有三十位,今天想起他們的樣子依舊曆歷在目。第一堂課由我給他們上,口號有兩句:茶人,中華民族的文化使者;茶文化,中華文明的精美奇葩。課程是在學校圖書館大報告廳上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同學們上臺,接受由和茶館贈送的茶葉和學院贈送的茶杯,並且從那天開始,便立下了給每位上課老師上茶的規矩。

  茶杯和茶葉是由我和學院領導們上場給他們分發的,當時看到這群醜小鴨們,的確也是忍俊不禁地想要苦笑。女生多男生少,這是當今文科類大學普遍的現象。盡過了一個苦夏的高考折磨,這些少年們就這麼歪歪斜斜地站在我面前,有的臉上長著癬,有的長著痘,站直了的人幾乎沒有。他們有些惶恐,有些期待,但從他們的臉上和目光中看不到多少對茶文化的自信,我想這是可以理解的。本科的茶文化學院,國內外當初也就那麼一所,剛剛開始開辦,我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以茶文化的學科帶頭人身份,從省作協調往大學的。對所有的人而言我們的一切都是從頭開始,我當時悄悄地給我們的女生們下了一個形容詞:柴禾丫頭。四年後,他們幾乎個個都成了白天鵝,他們起飛了,今天他中們很多人都已經在各個茶文化領域中大顯身手了。我所在的中國茶葉博物館,我推薦的學生,如今已經是館長最得心應手的助手之一了。

  如今又是新的一撥人登上歷史舞臺了。09級的同學們作派與學哥學姐們可是要豪放得多了。大家紛紛上場發表畢業感想,其中有一位男同學顯然處於茶醉中了,他不時地要求擁抱同學們,擁抱老師們,最後終於要求擁抱我。這讓我挺不好意思的。因為我給自己定了規矩,絕不在畢業或者別的什麼典禮上流眼淚。茶人是內斂之人啊,任何情況下要控制住自己啊。再說反正已經有一群年輕的老師們在流淚了,其中總有包含了我的眼淚的。可是被這些年輕人動情地惜別起來,心絃怎麼能夠不搖曳呢。

  好在另一位女生把我差點兒禁不住的淚珠兒驚回去了。這位女生因為活動在一起不多,所以沒太留意過。但沒想到她上來就說,她畢業以後,就要繼續研究基督教文化,傳播福音去了。同時,她現在做了一個決定,一面傳播宗教文明,一面她要把傳播茶文化做為她終身的使命。我聞此言不多大吃一驚,難不成我的學生中還會出現嬤嬤類人物,這可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

  再定神一想,有什麼事情是可以萬萬想不到的呢,生活永遠大於我們對生活的認識。去年有一位同學突然在我們並不知情的情況下懷孕了,暑期裡結了婚,生完孩子七天,她就坐在教室裡上課了,當時把我驚得一佛出世二佛昇天,她看我的神情全然無辜而又成熟,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她怎麼一下子就完成一個少女變成少婦的過程。還有我的一位研究生,他的畢業論文把我折磨到近乎發瘋,終於有一天我忍不住對他說:我您的論文稿幾乎想要跳樓自殺!他誠懇地看著我說:我自己也恨不得現在就去跳樓自殺。他不知道其實我還有一句潛臺詞:我您的論文稿恨不得一把掐死你!但我相信如果我真那麼說了,他也會誠懇地對我說:我自己也恨不得一把掐死自己!

  他們為什麼對我的反常會有這樣的知根知底般的正常反應,我想很簡單吧,他們從骨子裡真的知道我愛他們――我發動了大家為那生完孩子的同學捐了不少衣物營養品,因為那真是一個窮人家的姑娘啊,現在她順利地畢業,順利地工作了;而我那位研究生同學也終於在抵死般的努力之後、有驚無險地通過了論文答辯,順利地畢業並自主創業了,而且順便還找到了一位本科生的茶文化同鄉女友,這位小女友此刻就歡天喜地坐在畢業茶會的人群中。

  此刻夏至,我們一期一會,當然知曉下次再見面時,見到的就不是當年的那個人了,或者我們也可以再衍生一下詞意,以為我們當中的一些人,甚至此生也許就不能夠再見到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意思啊,有不少同學,一旦離開了之後,真的就一生不再相見了。但在我想來,不變的永恆也同時存在,比如茶與人之間有那種關係,應該是永恆的吧。我想起了我的第一個研究生豆豆,每次看到她我都會想到第一次見到她時的樣子,也是一個夏日,一群研究生新生與導師們見面。她第一個站起來說話,短髮,胖胖的臉,粉紅色的短上衣。當初關於要不要讓她去杭州綠城育華學校進行茶文化青春版的教學,真是好好地猶豫了一番。後來她對我說,王老師您給我這個機會吧,讓我試一試,看看我跳起來能不能夠得著這個高度。她跳起來了,她夠著了,而且夠得很高。那一年她幾乎完全住在我家中,我看著她做為一個茶人的接班人是如何努力的,如今她作為一名中學茶文化教師,以然把她的工作推向了國際領域。我總是聽到她給我的關於茶文化傳播和教學的新成就,多少年過去了,她現在是一個標準的氣質美女了。她也在不停地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她和茶的關係是不會變的,就像人雖然踏入的已經是另一條河流,但河流還是河流,人還是人。

  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契機,將人與茶之間的關係建立了起來,就彷彿是一片茶葉上的脈絡,細細地伸展開去,又繞在了一起,成就了一種生命的景像呢。就像我當年為什麼要去中國茶葉博物館呢?在那裡布展茶史廳的時候,因為太累了,我有時會悄悄地坐在茶史廳處的陸羽銅像下。那也是一個夏日,非常炎熱,但展廳裡凝固著一種夏日特有的陰涼。我坐在陸羽銅像前,會思襯生命做出這樣選擇的意義。我也還能夠記得同樣是這樣一些和茶有關的夏日。有一次因為到浙江圖書館去找布展資料,回來的路上騎著輛破自行車爬坡,行至龍井路一帶,突見前方柏油馬路處熱氣騰騰,汗流浹背,雙眼一眯,就從車上中暑翻下,掉入了旁邊的龍井茶園中。好半天醒過來,在茶蓬下默默地流了一會兒淚和汗,起來,扶著自行車再往前走。夏日的午後沒有人,是茶陪著我掙扎前行,我能夠聞到茶被空氣烤焦時的特殊的氣味。

  這一切一去不復返,永遠一期一會了,但又都典藏在我生命的某一個深處。在下一個一期一會中,它會洶湧地噴發出來。同學們,今天的話別會淡出,但亦將在今後的歲月中顯影,只要與茶同在,您就等待它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