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訓練和被動訓練的區別

  在康復訓練中治療師是以主動訓練為主,還是以被動訓練為主,主要基於對康復認識和理念的不同。下面由小編為你分享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及作用

  一、主動訓練和被動訓練的區別

  主動訓練:以患兒為核心。首先治療師不是一個“醫者”只是一個幫助者,兩者就像運動員和教練之間的關係,治療師以挖掘與提高患兒自身的運動功能和運動能力為主,以解除障礙和創造條件讓患兒更好的運動。

  被動訓練:以治療師為核心。治療師以“醫者”自居,患兒只是一個被動接受治療的病人,患兒就像一個被“修理”的器具,治療師著眼於肢體的“緊”和“鬆”,以降低靜態性降肌張力為目的。

  ★目前康復治療的特點是以被動訓練為主,而且比較有市場,其原因:

  1、訓練過程機械化,不費腦力,患兒在治療師的控制之下,患者聽話治療師比較有“成就”感。

  2、患兒在靜態下即時“效果”好:肌肉肌腱容易被拉鬆,異常姿勢易被抑制。

  3、治療師不清楚肌張力分為靜態性肌張力、姿勢性肌張力和運動性肌張力,被動運動只能降低靜態性肌張力,不能降低姿勢性肌張力和運動性肌張力。

  4、家長也認為孩子就是一個病人,應該躺著被動接受治療,治療師應該賣力的給孩子做訓練,使緊張的肢體“鬆”下來,只要肢體“鬆”下來運動功能和運動能力就建立起來***治療師也是這麼認為***,但往往事與願違。

  5、治療師賣力做訓練,家長很認可。

  ★在康復訓練中最常見的被動方法有:

  1、關鍵點控制***Bobath技術的主要手法***。

  2、區域性牽伸、關節壓縮、被動屈伸、區域性刺激***體表、本體感受器***等。

  3、神經易化技術***Vojta、 Rood等***圖為Vojta

  4、上田法。

  5、牽拉、擴大關節活動範圍、穿戴矯形器、站斜板、站站立架等。

  6、經絡導頻、腦迴圈、體外反博、高壓氧等儀器治療。

  7、腦神經營養藥、肉毒毒素等臨床治療。

  8、傳統的中醫中藥、鍼灸、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等。

  訓練和被動訓練的區別

  ★主動訓練的出發點:以患兒自主運動為主,治療師為輔,以運動功能和運動能力為導向,使患兒達到隨意運動為目的。治療師把患兒當做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他***她***是來尋找幫助的,治療師只是一個幫助者。治療師所做的就是教會患兒如何去運動,協助患兒運動,想辦法創造條件讓患兒運動,降低或者解除限制患兒運動的障礙,使患兒能隨意運動,幫助患兒提高運動功能和建立運動能力。

  ★主動訓練的特點:

  1、表面看起來治療師不用力,好像在陪患者玩,家屬很不理解,在效果沒出來之前,治療師有壓力。

  2、在主動訓練的過程中,治療師很費腦力,要時刻觀察患兒運動,以發現患兒運動中出現微小的變化瞬間,因勢利導,絞盡腦汁想方設法讓患兒更好的去運動來提高運動功能和運動能力。

  3、治療師在異化患兒痙攣和異常運動模式以及肌力訓練的過程中是很費體力的,體力消耗比被動運動訓練者有過之而無不及。高水平的治療師訓練動作很優美,已達到了一種藝術化。

  ★主動訓練和被動訓練對肌肉的改變

  被動訓練:肌肉細長鬆軟,缺乏功能,肢體運動時容易緊張痙攣***下圖為長期缺乏主動訓練的小腿三頭肌肌肉形態***。

  主動訓練:肌肉飽滿富有彈性,肌肉功能好,肢體運動時協調放鬆***下圖為長期做主動訓練的小腿三頭肌肌肉形態***。

  二、主動訓練和被動訓練的作用

  ★被動訓練:

  作用:即時效果好,患兒在靜態下肌肉和肢體緊張很快就被放鬆,關節被動活動度好,靜態姿勢矯正好。

  缺點:對促進運動功能和提高運動能力及降低姿勢性和運動性緊張作用微小,由於肌肉長期缺少運動和抗重力,會出現肌肉萎縮,逐漸失去運動功能和運動能力;過度的擴大關節被活動訓練會使關節肌肉韌帶鬆弛,關節腔被破壞,肢體控制能力下降。

  ★主動訓練:

  作用:促進運動功能,促進正常運動模式,提高運動能力等。

  主動訓練的意義

  1、促近運動知覺

  運動形態知覺、運動幅度知覺、身體的方位知覺

  2、根據運動時所提供的感覺資訊特點促進

  ***1***主動運動時的用力感覺

  ***2***運動器官各部分發生改變時的感覺

  ***3***分辨運動器官活動開始與終結時的方位感覺

  ***4***運動器官提升到一定高度時的重力感覺

  ***5***身體運動的速度感覺

  ***6***身體表面接觸物體時的觸控感覺

  ***7***身體和運動器官變化時的各種平衡感覺

  ***8***來自內臟器官的各種機能感覺

  3、效果

  ***1***提高運動感覺的清晰度

  ***2***空間、時間知覺的精確性

  ***3***運動思維過程的敏捷性、靈活性

  ***4***情緒的穩定性

  ***5***意志的堅韌性

  ***注:在兒童康復訓練中,從一些年齡大,認知功能好的孩子身上會發現:當孩子學好了一個正確運動動作,能輕鬆隨意地完成這個動作,他們會很開心,很有成就感,而且越來越喜歡運動。***

  主動訓練的重要性

  1、學習新的運動機能必須是主動的,只做被動運動難以學到新的運動模式。

  2、只有主動運動才說明某一項運動機能在中樞神經系統形成了迴路。

  3、主動訓練對生活的指導意義更大:感受、學習、熟悉、習慣、掌握、應用、指導日常生活。

  4、嬰幼兒腦癱主動運動訓練必不可少。

  對主動訓練認識的誤區:

  我們可能會認為主動訓練就是讓患者自由地去活動,這種認識是錯誤。在臨床上我們會看到有很多患兒早期肢體能活動,但久而久之活動就越來越少了,是因為患兒是在一種錯誤的運動模式下活動,活動得越多肢體就越緊張,肌張力也越來越高,運動也越來越費力和困難,想動也動不了,慢慢地失去了運動功能和運動能力。如果患者在一種正確的運動模式下活動,活動得越多肢體也就越靈活和越輕鬆,肢體緊張和肌張力也隨之降下來。可以得出結論:想降低肌張力和肢體緊張,只有使肌肉恢復良好的收縮功能和患者學會正確的運動模式。

  三、如何處理好主動訓練和被動訓練的關係

      被動訓練在康復訓練中並不是“無用武之地”,如果用得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我們運用它時不能超出它自身作用的極限性。在康復訓練中以主動運動為主,被動為輔,被動訓練為主動訓練服務,降低和解除障礙,為主動訓練創造條件。

  四、我們的反思

      1、在康復訓練中是以患兒為核心?還是以治療師為核心?

  2、治療師把患兒當做來尋找幫助和學習的人?還是把患兒當做一個病人?

  3、治療師把自己當做老師和幫助者?還是高高在上的 “醫生”或者“治療師”?

  4、治療師與患兒是教練和運動員之間的關係?還是“君—臣”的關係?

  5、是否將運動功能的發育與學習及運動能力放在第一位?

  6、是否處理好以下關係?

  ***1***即時“效果”與長遠效果;

  ***2***區域性矯正與整體功能;

  ***3***被動運動訓練與誘導運動和主動運動訓練;

  ***4***強度、數量與生理需求。

  五、總結語康復難訓練難知難不難;

  思路好方法好效好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