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做家務的理由與原因有哪些

  做家務對孩子來說往往不過是一種新遊戲,所以要很新鮮有趣才行。但一旦他們發現這些家務在重複,很無聊,他們就會躲得遠遠的,對父母的要求充耳不聞。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孩子不做家務的理由,希望能幫到你。

  孩子不做家務的理由

  1、強制的責任讓孩子變得逆反。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做一些事情,最好用誇獎、認同、支援和鼓勵等情緒來代替“責任”這類有壓力的詞,如果我們總是使用家長權威,孩子可能在長期的強制下會變得拒絕甚至逆反。

  2、孩子的成績遭到輕視或者否定。

  我 們在要求孩子幫忙做家務的時候,總免不了擔心孩子會幫倒忙。這種擔心無意識地通過我們的語氣和態度以及不耐煩透露出來,讓孩子覺得他們的幫助是不重要的、 附加的。比如,孩子動作慢一點,我們就會露出不耐煩的神情,尤其是當我們著急的時候,總是說:“算了,讓我來吧,這個你做不了!”甚至我們在幫孩子們整理 他們亂七八糟的玩具時,也會在他們面前展示出:你看我比你快多了。

  在孩子們的眼中,似乎沒有多少長期幫忙做家務的理由,因為成年人做得更快,而且更好:擺餐桌、洗碗、打掃,還有倒垃圾,所有這些活兒成年人都會輕而易舉地完成,好像讓孩子幫忙只是給他們一個表現的機會似的。而孩子們都是敏感 的,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夠非常清楚地感覺到他們對我們的幫助是否真的被需要。如果他們看不到自己被需要或者被肯定,自然也就喪失了對這件事的興趣。

  孩子做家務的好處

  第一:做家務,是一種自理能力

  很多家長在緊張而密集的早期干預中投注了很多心力與期待,希望孩子趕緊趕上同齡人,最好是能夠突然某一天迎來突飛猛進的爆發,最後變成眾多普通孩子中的一名。這的確是早期干預的意義所在:在孩子高速發展的時候給予重複的教育訓練,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正因如此,圈內很多資深家長和知名醫生,都建議家長們在早期干預一定要訓練的專案是: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指的是一切孩子在生活中能照料自己的行為。家長往往認為,這狹義地指孩子洗臉刷牙,穿衣睡覺,吃喝拉撒等相關的行為,全部指向一個人最基礎的生存需求。然而,自理能力的內涵非常廣泛。為自己做飯,收拾房間,洗衣掃除等,也屬於孩子自理的技能範圍之內,卻很少有家長知曉並重視起來。

  強強屬於康復狀態較為良好的範例,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自理”二字的精髓-——哪怕家人不在身邊,強強也能自己很好地、獨立地生存下去。這其實是因為強強的爸媽在干預中就把家務作為生活能力的一種進行鍼對性訓練,經過多年的習慣養成,內化成了他的一種自理能力。

  第二:家務是最早、最基礎的勞動形式

  基礎勞動總是必需的,腦力不會完全替代肢體勞動,特別是自理方面的勞動。勞動與孩子成才密不可分,而幹家務是孩子最早、最基礎的勞動形式。對孩子來說,勞動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其實是從幹家務開始的。

  中國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卻不知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而思維活動離不開實踐活動。在勞動中孩子往往會遇到或發現新問題,這就會引發他的思維,他就要對勞動的結果有所預想,設計達到目的的路徑。當孩子克服勞動中的困難,解決了勞動中的問題,看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便會獲得成功的喜悅,這將進一步激發其求知慾,增大學習興趣,促進智力發展。這一過程在其他活動中是難以實現的。

  有個語文老師讓一群學生以擦玻璃窗為題的看圖說話,結果只有3個學生把玻璃怎樣才能擦乾淨這件事寫得很清楚,因為他們曾在家長的指導下幹過或看家長幹過這事,其中一名,就是一名自閉症孩子。由此可見,實踐活動既有學習活動,又有創造活動,而勞動正是兼有學習與創造這兩個功能。

  充分的勞動可以提高孩子學習效率。據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進行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時,腦子裡氧氣最充分,而充分的氧氣有助於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更快速的進行思考。孩子如果每天都能保證一段時間的勞動,對孩子提高學習效率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自閉症圈內有名的漢普爸爸,就是從實踐中學習的支持者。他對漢普的教育從來都融合在日常各種勞動之中。從漢普學掃地,學做飯,甚至到後面讓漢普幫忙設定自己講課需要的投影儀,漢普在這個過程中反覆強化了自己身體與頭腦的聯絡,對這些日常的家務小事愈發的得心應手。後面在遇到問題情境的時候,也能開動腦筋自己解決了。

  第三:家務勞動培養動手技能

  不論孩子將來從事什麼工作,需要有動手的技能技巧。如果父母有意識地從小訓練孩子動手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善於動手的好習慣,在未來社會中便能很好地適應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根據長期研究觀察得出結論:在家裡獲得正確的勞動教育的兒童,以後很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專門教育。凡是在家庭裡沒有接受任何勞動訓練的兒童,哪怕後面接受較為豐富的教育資源的支援,也很難獲得熟練技巧,在工作上更容易無法抵抗失敗,變成消極的工作者。

  鍛鍊和發展孩子的動作技能是家務勞動給孩子帶來的最直觀的效果。家務勞動對成人來說是輕車熟路,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是挑戰,尤其是年齡越小,或者有特殊情況的孩子。因為孩子,特別是自閉症孩子的動作技能,尤其是精細動作,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孩子需要學會協調和控制自己的肌肉來統合各種動作技能,以便完成某項家務勞動。

  一個兩歲到三歲的孩子,媽媽對他說,幫媽媽把拖鞋放到鞋櫃裡。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需要控制自己腿部的肌肉來進行有效的行走,需要維持身體重心讓自己彎下腰拿拖鞋,需要控制手指的肌肉來拿住拖鞋,還需要孩子將拖鞋放到指定位置的涉及的一系列手眼身協調的技能。因此,只是一個簡單的家務收拾,孩子的動作技能得到了各種機會的練習和提高。

  除此之外,家務還能促進孩子認知技能的提高。家務勞動往往整合了很多認知技能,有類別概念、對數字的概念,還有對顏色、形狀的認識等等。比如五六歲的孩子刷碗,刷盤子,刷完之後他需要將碗盤分類來放,同時他可以說出刷了三個盤子,四個碗,這又是一種數的概念。包括碗的顏色是什麼,形狀是圓形的,還是橢圓形的。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引導可以很好的幫助自閉症孩子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跟實際的生活場景結合起來,增加知識的泛化和遷移。

  做家務還能幫助孩子的語言技能發展。如果在每一個家務完成的過程中,家長輔以語言的問答和指導,還能很好的提供孩子各種情景的語音榜樣,刺激促進孩子的語言使用,並養成孩子使用語言溝通的習慣。這對於孩子熟悉不同場景中的日常會話也非常有幫助。

  第四:家務勞動能夠增強責任感

  一位母親媽媽生病了,想讓女兒收拾桌子,而孩子只是自顧自的玩兒去了。雖然孩子患有自閉症,但很多時候指令是懂得服從的,按道理孩子的能力是能夠完成收拾桌子的任務的,為什麼孩子當做沒聽到呢?

  原來,這位媽媽平時心疼孩子在機構的訓練,又總妥協於孩子的哭鬧,所以在家中很少讓孩子做與家務相關的事情。這樣一來,孩子理所當然忽視了家長的指令,認為是“能免則免”的麻煩事。

  其實,家務勞動是培養孩子對家庭、對父母責任感的有效途徑。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孩子才會逐漸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個不可少的重要成員,逐步與家人產生連線,並且知道自己應當做一些對別人***家人***有益的事情,按照規定的要求和時間完成自己該做的和父母委託的事情。沒有家務勞動的鍛鍊,孩子就很難有這種責任感。

  在家庭中,家長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感受到他也是家庭當中的一分子,有責任和義務為這個家做些什麼。特別是自閉症孩子,他們對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常沒有完整的清楚認知。因此,通過擦桌子,洗菜,掃地這些義務的家務勞動,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家和外界,家人與外人之間的區別。

  第五:家務勞動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在短時間內很難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它需要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慢慢地形成。一般來說,孩子自信心與他完成了多少事情有一定的關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越多,自信心越強。

  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建立個體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孩子的自信心水平直接影響了他學習的動機,和實踐、練習的堅持。自信心水平還會影響孩子的社交熱情。這些對於自閉症孩子的康復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從做家務以及自理方面掌握了一些獨立生活技能,他便具有較強的抗挫力,並有對待事情和自身的自信。

  不管孩子多小,或者他具有什麼特殊的狀況,如自閉症,他都是一個獨立的人,需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對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很重要。通過簡單的家務,以及家人的反饋,孩子感到自己是有用處的,這樣就會讓他產生自豪感和責任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接觸面的擴大,這種責任心和自豪感會不斷地增長和擴大,幫助孩子更好的適應社會。

  第六:孩子討厭的不是家務,是包辦

  孩子三四歲了不會自己穿衣服,上幼兒園了不懂得自己便便擦屁股,上小學了不懂得自己收拾書包,上中學了不洗自己的內衣……孩子的事全由大人代勞,更不要說做家務了。自閉症兒童更因為他們的特殊情況得到了家長的額外照顧,很少有自閉症孩子在家中做家務的。為什麼這些孩子遠離了家務,是因為他們討厭做家務嗎?

  不一定。雖然在“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中,我們認為:部分少年兒童缺乏對勞動的主動參與意識,但近年的一項對1666名三年級至八年級中小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表示“願意和大人一起幹家務”的高達93%,“願意學做家務活兒”的高達92.7%,而當問及“勞動對自己有什麼好處”時,77.6%的孩子選擇“培養自己的能力”,67.2%選擇“在勞動中獲得快樂”。說明孩子們很看重勞動對於自身成長的積極作用。從總體上看,熱愛勞動是孩子們認知的主流,可是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見到自閉症孩子做家務呢?

  就家庭影響來看,家長的勞動價值觀和負面評價對孩子勞動意識有負面影響。有54.4%的長輩認為“你好好上課就行了,家裡的事用不著你管”,44.8%的長輩認為“學生就是要學習好,閒事少幹”,44.48%的長輩說過“看你笨手笨腳的,這點事都幹不好”,54.7%的長輩說過“去幹你自己的事吧,別在我這兒添亂了”。

  調查中,有一個學生說:“我覺得好多像我一樣的孩子害怕勞動,是因為怕大人說他笨,礙事。然後不學著做就更不會做,就形成了惡性迴圈。”

  這樣的想法,星孩家長們也普遍存在很多自閉症孩子因為身體掌控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較弱,很多時候並不能很快的完成任務。家長就認為孩子做不到而替孩子完成,或者因為孩子做的慢,就乾脆輔助孩子完成,事無鉅細包辦一切,這其實是在打擊孩子做家務的積極性,讓他們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干預機會。

  如果家長把自理性行為和勞動等這些對孩子而言舉手之勞的事當做負擔,剝奪了孩子最基本的勞動權利,孩子依賴家長、懶得自己動手做事便會成為習慣,更別提在家務中鍛鍊技能,培養獨立性和責任感了。

  所以,從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的角度來說,孩子的生存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從點點滴滴的家務開始的。家長需要從小提供給孩子接觸家務勞動的機會,讓他們在自然情景中探索、學習、練習,並最終在日常中培養自身的技能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