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食材營養烹飪的方法有哪些

  合理的烹調方法能提高人們對於食物的需求愈加強烈,也可以使得人體能夠汲取到好的營養吸收,那麼對於烹飪的方法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烹飪的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烹飪的方法

  烹調穀類食物的方法

  烹煮時不要加鹼。因為鹼容易加速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的破壞。一般在製作麵食時,蒸、烤、烙的方法B族維生素的損失較小,但用高溫炸時損失較大。

  烹調蔬菜的方法

  蔬菜清洗不合理,如先切後洗或泡在水中會使維生素C嚴重丟失,因此應該是先洗後切,現切現炒。切菜時一般不宜太碎,以免損失更多營養。

  蔬菜宜急火快炒。因為維生素C在80℃以上的條件下,快速烹調損失較少。

  烹調後的蔬菜放置時間越長,維生素損失越多。要合理烹調加工,因此宜現炒現吃。

  炒菜時應儘量少加水,煮菜時應先將水燒開,然後再放菜。燉菜時在油中先加鹽提高溫度,或適當加點醋,即可調味,又可保護維生素C少損失。

  烹調畜、禽、魚類食品的方法

  食物經過常規的烹調後會損失很多營養,最好採取一些保護性措施。如用澱粉或雞蛋上漿掛糊,就可以儲存原料中的水分和營養素。還可以加醋,不僅可起到保護維生素的作用,還能使原料中的鈣溶出,增加人體對鈣的吸收。

  魚類和其他水產動物常採用的烹調方法有煮、蒸、燒、炒、熘等。煮對蛋白質起部分水解作用,對脂肪影響不大,但會使水溶性維生素和無機鹽溶於水中,因此湯汁不宜丟棄。蒸時食物與水接觸比煮要少,所以可溶性營養素的損失也比較少。燒有紅燒、白燒、乾燒等,對營養素的影響與水煮類似。

  烹飪食物的誤區

  淘大米一遍就夠了

  有人唯恐買來的大米不乾淨,因此煮飯前洗了一遍又一遍,殊不知大米中寶貴的維生素B1白白被水沖走。維生素B1是維持心臟、神經及消化系統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元素。由於B族維生素是水溶性的,分佈在米的表面部位,每次搓淘後的損失可高達20%.因此,建議煮飯前把米輕輕淘洗一遍即可,切忌反覆搓洗。淘米前也不要把米在水中浸泡過久,防止米粒表層可溶性營養大量流失。

  少用爆炒,保留葉酸

  很多研究已經證實,葉酸能夠預防高血壓、降低腦卒中風險。葉酸是B族維生素家族的一員,在綠葉蔬菜裡含量豐富,但可惜的是,炒菜時的高溫加熱會將其破壞。所以,建議炒菜時選擇“低溫快炒”,得以留住更多的葉酸。尤其是下列青菜:菠菜、萵苣、油菜、香菜、白菜、西紅柿、胡蘿蔔、花椰菜等。需要注意的是,葉酸是水溶性的,為了避免流失,蔬菜應該先浸泡、洗滌,然後再進行刀切加工。

  飯菜煮太爛,維生素B12丟失

  維生素B12與葉酸一同維持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水平。而作為氨基酸代謝產物的同型半胱氨酸,若含量正常則可保持迴圈系統的健康。很多老人牙口不好,習慣把飯菜煮得很爛,這樣會丟失很多營養物質,尤其是維生素B12.人體每天所需的維生素B12大約在2-5微克,日常膳食均衡就能滿足,但維生素B12在加熱到100攝氏度30分鐘或120攝氏度15分鐘後,會被分解。

  粗糧不要過分細做

  粗糧不但富含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和優質蛋白質,相對大米、白麵而言,膳食纖維也更高,食用後容易產生飽腹感,能有效控制體內膽固醇水平,對保護心臟有很大益處。但粗糧吃起來不像“細糧”那樣順口,因此很多人通過粗糧細做的方法,改善口感,但同時也降低了膳食纖維的攝入。聯合國糧農組織建議,健康人常規飲食中應該含有30-50克纖維。成人最好每天吃50-100克的粗糧,品種可以多一些。

  肉類烹飪嫩化的方法

  澱粉法:

  將肉片切好後,加入適量的幹澱粉拌勻,靜置30分鐘後下鍋炒,可使肉質嫩化,***不膩。

  啤酒法:

  將肉片用啤酒加幹澱粉調糊掛漿,炒出的肉片鮮嫩爽口。

  雞蛋清法:

  在肉片中加入適量雞蛋清攪勻後靜置30分鐘再炒,可使肉質鮮嫩潤滑。

  食油法:

  炒牛肉絲時,先在切好的肉絲中加入作料,再加入適量食用油拌勻,靜置30分鐘後下鍋,可使肉質細嫩。

  鹽水法:

  用高濃度鹽水使凍肉解凍,成菜後肉質爽嫩

  芥末法:

  煮牛肉時,可在頭天晚上將芥末均勻地塗在牛肉上,煮前用清水洗淨,這樣牛肉易煮爛,且肉質鮮嫩。

  蘇打法:

  將切好的牛肉片放入小蘇打溶液中浸泡一下再炒,可使肉質軟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