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的烹飪方法有幾種

  對於很多國外的友人來說,中國的食譜是具有獨特的香濃滋味,但是對於其中的做法與烹飪方法是一無所知的,那麼都有哪些烹飪方法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飲食的烹飪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飲食的烹飪方法

  溜:溜菜需兩步完成。第一步先將掛糊或上漿原料用中等油溫炸過,第二步將芡汁調料等放入鍋內,倒入炸好的原料,顛翻出鍋。溜菜具有香脆、鮮嫩、滑軟等特點。一般在第二步溜炒時宜用旺火,快速翻炒出鍋。常見菜餚有“焦溜肉片”、“醋溜白菜”。

  燜:是把主料先過油後炸至半熟,再加湯用文火燜至熟爛的烹製法,特點是軟爛不膩。如“黃燜雞塊”、“油燜大蝦”。

  燒:是先將主料用油炸過或用火焯過,再加上輔料,兌入湯汁煨至熟爛的方法,特點是汁濃、湯少,菜質軟爛,色澤美觀。如“紅燒海蔘”、“乾燒魚”。

  汆:汆是用生料加工調味後,放開水鍋中煮熟的方法。氽菜簡單易做,重在調味。一般用雞湯、骨肉湯,同時加入配料增味。特點是清淡、爽口。有菜有湯,適宜冬季適用。如“汆丸子”。

  蒸:是將生料或半熟原料,加調料調味後上籠屜蒸熟的方法。蒸分清蒸、幹蒸和粉蒸。原汁原味,形狀完整,質地鮮嫩。如“清蒸雞塊”、“米粉肉”。

  炸:將主料掛糊或不掛糊下熱油鍋,由生炸熟的方法,外焦裡嫩。如“幹炸裡脊”“軟炸蝦仁”等。

  酥:先將原料下鍋煮熟或蒸熟再用油炸至香酥的方法,特點是外焦脆,裡嫩軟、鮮香可口,如“香酥雞”、“香酥肉”。

  燴:是將原料油炸或煮熟後改刀,放入鍋內加輔料、調料、高湯燴制的方法。有香嫩、鮮的特點。燴制方法簡單,要注意火候,一般用中火使湯收濃。常見有“燴三鮮”、“燴雞絲”。

  扒:是鍋底加油燒熟,炒鍋加湯,放入主料及調料,用文火扒爛,勾芡收汁的烹製法。鮮軟,汁濃,易消化,有“扒三鮮”等。

  燉:此法比較多見,方法簡便,是先將主料切1塊煸炒,再兌入湯汁,用文火慢煮的方法。特點是有湯有菜,菜軟爛,湯清香。如“清燉雞”。

  爆:是旺火熱油,原料下鍋後快速操作。要求刀工處理粗細一致,烹前備好調味品,動作要麻利迅速。“蔥爆羊肉”、“醬爆雞丁”。

  炒:是指鍋內放油、油燒熟,下生料炒熟。一般用旺火快炒,以減少菜的維生素損失。炒肉一般用中火。

  砂鍋:將原料加工後,裝入砂鍋中,調入作料、配料,用文火慢慢煨燉至熟爛,營養豐富。如“砂鍋豆腐”、“砂鍋雞”。

  拔絲:是將糖加沙***或油***熬成糖棉後掛上主料的方法。拔絲菜要有絲,有口味香甜膩的特點,屬技術菜,重在掌握炒糖稀。老了發黑不行,嫩了色澤淺拔不起絲也不行。要掌握火候,操作要快。有“拔絲菜果”、“拔線山藥”等。

  中西方烹飪飲食文化的差異

  烹飪方法

  在中國,烹調是一種藝術,它以極強烈的趣味性,甚至還帶有一定的遊戲性,吸引著以飲食為人生之至樂的中國人。烹調之於中國,簡直與音樂、舞蹈、詩歌、繪畫一樣,擁有提高人生境界的偉大意義。中國烹飪方法奇多:溜、燜、燒、氽、蒸、炸、酥、燴、扒、燉、爆、炒、砂鍋、拔絲等無所不有,做出的菜餚更是讓人眼花繚亂。中餐工藝的變化較為複雜,很多菜點都費工費時,點綴過多,進盤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費,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國廚行有句話:“廚師三分藝,用料七分功”強調廚師個人對原料的選擇、分檔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標準對菜餚的出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範行事,菜餚製作規範化,因而廚師的工作就成為一種極其單調的機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進食的目的首在攝取營養,只要營養夠標準,其他儘可寬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廚師在食客一無苛求極其寬容的態度下,每日重複著機械性的工作,當然無趣味可言。西方的烹飪方法不像中國那樣複雜多變,西餐的裝盤立體感強,可食性強,所有進盤的食品絕大多數都能食用,點綴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選擇新鮮、無汙染、天然、操作工藝自然的,儘量發揮其本味,乾貨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供應商已根據原料的特點,使其進一步標準化規範化,廚師不再是單純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和確定使用哪種原料。

  餐具選擇

  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在用餐器具方面也有體現。中國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並輔之以匙,以及各種形狀的杯、盤、碗、碟。中國烹飪講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與菜品的協調,講究“美器”。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並且要注意搭配和諧,菜餚與器皿在色彩紋飾、在形態上、在空間上都要講求和諧相配,把飲食當作藝術活動來對待,不僅要一飽口福,還要從中得到一種美的藝術享受。西方人多用金屬刀叉,以及各種杯、盤、盅、碟。但西餐在裝盤配器上不像中國人這樣強調藝術美,其餐具的種類、菜餚的造型,都較為單調。簡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內容,而中國人則強調菜餚的形式和從中獲得的感受。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中國的餐飲器具正以“專業化、多元化、組合化”的新面孔亮相,為日常家庭用餐增添了新意和情趣。西方也開始注重對餐具的設計,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各種不同風格的餐具,這些餐具通常都帶有色彩和圖案,並以各種不同的樣式出現,具備了觀賞性、趣味性等特點,並把餐具作為禮品來銷售。

  茶飲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是明顯的,而且各有長處。隨著經濟全球化及資訊交換的加快,中西飲食文化將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補。中餐已開始注重食物的營養性、健康性和烹飪的科學性;西餐也開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發展,中西餐飲文化將在交流中共同發展,人們將會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營養的食品。如 英國人喝茶與中國人喝茶習俗方面有很大不同,中國人喜歡喝清茶,講究品茶 英國人喜歡在茶中加入牛奶糖等 中國人大都喜歡喝綠茶 ***green tea***,而英國人大都喝紅茶black tea,據說是因為綠茶不易儲存。 英國人也喝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