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基本常識和安全注意事項有哪些***2***

  登山運動的好處

  經常出外進行登山野營活動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從醫學角度來說,它對人的視力、心肺功能、四肢協調能力、體內多餘脂肪的消耗、延緩人體衰老等五個方面有直接的益處。

  一、治療近視有一個最簡捷的辦法,就是極力眺望遠處,放鬆眼部肌肉。然而城市中由於工業汙染及熱島效應等因素,空氣中顆粒懸浮物較多,能見度較差。山野之中,尤其是在山巔之上,可以使目光放至無限遠,解除眼部肌肉的疲勞。

  二、山中原始森林和草地的面積是遠非城市中的綠地花草所能比擬的。因此在山間行走,對於改善肺通氣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處,同時還能增強心臟的收縮能力。

  三、山間道路坎坷不平,穿行此間有益於改善人體的平衡功能,增強四肢的協調能力,尤其是行走在沒有經過人為修飾的非臺階路段,可使人體肌纖維增粗、肌肉發達,增強肢體靈活度。

  四、人們日常體內的糖代謝屬於有氧代謝,登山活動尤其是登高山,由於空氣稀薄,人體內大部分轉為無氧代謝,加之登山野營活動的運動量較大,山中野餐往往難以滿足體內熱量需求,因此,它能大量消耗人體內聚集的脂肪組織,尤其是腰腹部的脂肪組織。

  五、人體的正常代謝中會產生出一種叫自由基的有害物質,它能破壞人體細胞膜,溶解人體正常細胞,引起人體組織的衰老甚至變異。而氧氣負離子可以有效結合自由基,使之排出體外。據有關資料表明,城市街道上氧氣負離子的單位含量僅有100至300,而山區森林中可達數萬。因此,在大山中行走野營完全可以有效排出有害自由基,有益於延緩衰老。

  六、登山可以放鬆人的心理壓力,調節人體緊張情緒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狀態,恢復體力和精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學習、工作.登山鍛鍊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態,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從而提發展情況

  中國的高山資源豐富,高原常住人口眾多,發展登山探險運動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頂級高峰都位於延伸至中國西南和西部的喜馬拉雅和喀喇崑崙山區,其中中國享有主權和與領國共享主權的就有9座。中國自1955年誕生第一批運動員開始到1975年的20年間,登山運動有了長足發展。這期間,中國登山運動員成功登上了數座75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於1960年和1975年兩次從中國一側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開創了人類從北側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的紀錄。以中國1964年在世界上首次登上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瑪峰為標誌,人類最後完成了對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首登,使登山運動跨入新的時代。

  自1979年中國對外陸續開放了許多山峰,使中國成為當今人類登山探險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數十年來,通過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中國登山運動員又獨自和與外國聯合登上了數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未登峰。以展示新的戰術為目的,又數次成功地重登了珠穆朗瑪峰。在此基礎上,中國登山運動員已實現了登上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夙願,登上世界14座8000米以上所有高峰的任務也即將完成。

  登山穿越的主要技巧

  1、青石板路

  路面特點:主要就是古香路,是由大小不等的青石板人工鋪設而成。由於年代久遠,走的人比較多,這種青石板路的路面已經變得非常光滑。一旦遇到雨雪容易發生事故,輕則跌跤、崴腳,重則骨折重傷。

  行走經驗:雨後,上山時除了穿防滑的鞋以外,心情還要放鬆。行走時重心不要太靠前,重心方向要和地面的石板垂直,儘量使用登山杖。背大包時包的重心應該是中部偏下,手儘量扶著巖壁或樹木。下山時一定要用登山杖,重心略微前傾。腳的落點儘量踩在石板之間的縫隙,或者路旁的草木上。兩個人之間一點要拉開距離,避免一個人跌倒後剷倒好幾個。雪後,最好用四齒的冰爪,如果不用冰爪,腳一定要落在路旁樹根或草木上,登山杖必不可少。

  2、跳石

  路面特點:所謂的跳石就是沒有明顯的路,所謂的“路”主要由山谷溝壑經長期雨水沖刷和山洪暴發形成。在這種路面上行走,需要在石頭上跳來跳去前進,細紗、小溪、巨石參差交錯,“殺機”四伏。

  行走經驗:克服對跳石的恐懼心理是最主要的,這就要求注意力集中。雨季,大雨來臨之前、大雨剛過時不要去峽谷跳石,小心山洪暴發。準備好一雙底厚一點硬一點的登山鞋,在跳石之前要先檢查鞋帶是否鬆動,然後要把揹包肩帶和腰帶拉緊,讓揹包緊貼背部,以免跳躍時揹包晃動、重心不穩導致失足。跳石時眼睛要注意觀察前方的情況,準確判斷下一個落腳點,注意觀察某些石頭上留下的長期作為落腳點的暗痕。

  3、土路

  路面特點:這種路面很常見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石頭風化和沒有植被覆蓋的山皮經過人們的長時間踩踏形成的。也許你覺得這是最好走的路,有什麼可注意的!那是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雨季時這種路面就是傳說中的爛泥路,非常容易跌倒,傷到膝蓋。

  行走經驗:大雨後經過太陽的曝晒,土路表面已經被晒乾,但實際上已經吸足了水分,這個時候上下山時很容易出現危險,走這種路面時鞋底一定要抓地,要充分利用登山杖作為支點,以免不注意一腳踩進很深的爛泥裡。另外,春秋兩季晝夜溫差大,雨雪天后土路路面非常容易結冰,危險係數比較高,遇到這種情況上下山時要充分利用登山杖和可以攀扶的東西,注意攀扶物體時要先確保該支點是牢固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4、灌木叢

  路面特點:灌木叢包括很多種,大致可以劃分為自然灌木叢和人造灌木叢。自然灌木叢主要分佈於茂密叢林中,灌木種類較多且較為低矮,一般土質溼滑鬆軟,可能會有沼澤,危險性較大;人工灌木叢主要分佈氣候較為乾燥的山麓坡地,是人為栽種防風固土用的,所在地一般土質乾燥、含沙土較多、貌似堅硬其實一踩就滑,部分割槽域存在流沙的情況。

  行走經驗:走灌木叢要帶上眼鏡、帽子、拉上衝鋒衣的拉鎖,隊員之間至少要保持1.5米的距離,防止前面的隊友帶倒的樹枝反彈回來傷到自己。時刻提醒後面的隊友注意距離過遠容易迷路。徒步經過自然類灌木叢時最好有輔助裝置及經驗豐富的領隊或當地嚮導探路先行,要注意灌木多帶短刺、蚊蟲較多,建議穿高幫防滑鞋底、紋路大且凹凸較深的叢林靴,要穿長袖、長褲,注意臉部的保護。人造灌木叢較自然灌木叢灌木高且多刺,建議準備手套***最好皮質***、長袖高領防刮衣褲和防滑抓地能力好的登山鞋,在徒步此類灌木叢時儘量走土質不滑、較寬的路,最好扶著枝幹新鮮且可以支撐手力的活樹枝,換手扶枝要牢固,落腳要穩要慢。

  登山杖的使用注意事項

  1、長時間徒步中,經常檢查你的手杖是否鎖緊,以免驢失前“蹄”。

  2、儘量不要將登山杖插入海水、含鈣量高的水中,比如黃龍、九寨溝那種水裡。否則會腐蝕手杖或很難清理。

  3、在山路上行走,當一側有懸崖時。一定要將登山杖在向山側使用,否則容易發生危險!平時要養成左右手都能使用手杖的習慣。

  4、上山較陡的路上,儘量離你前邊使用登山杖的人遠些,不然被扎瞎眼睛別怨別人。

  5、登山杖不是降魔杵,也不是金剛杖,對它溫柔些,暴力使用再好手杖的也會折斷,還有可能發生危險。

  6、3節登山杖下面2節在調節長度的時候注意:下2節的長度應該是儘可能等長的,這樣才能均勻分散力量,避免其中一節過長,力量集中導致的損壞。有些款式的手杖會有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