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銀投資理財產品存陷阱

  記者調查:銀行賣理財品存陷阱 投資人切記閱讀細則多諮詢

  本以為使用網銀購買理財產品更方便,但沒想到遭遇了投資陷阱,自動連投了低收益產品導致資金凍結,這是昨日投資人陳先生***化名***向本報記者反映的情況。

  記者調查發現,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和網路操作中存在多個“陷阱”,投資人最好在操作的時候閱讀清楚細則,另一方面,也要及時跟銀行溝通,以免“吃虧”。

  案例:網銀預設系統自動轉投理財產品

  根據陳先生的表述,去年年底,他用工行網上銀行購買了一筆名為“財富穩利147天”的理財產品,當時年化收益率是4.85%。

  “雖然產品收益率跟其他銀行相比不高,但是在工行客戶可選擇的範圍內已經是很高的了。”陳先生表示,今年4月23日產品到期,購買時他沒選“是否自動再投”的選項,但它預設為“是”,陳先生說,當時沒搞明白啥意思,只知道按照以往不多的經驗,4月23日到期可以連本帶利拿出來。

  “結果到期了,除了收到一條遲到的分紅簡訊提醒之外,就沒有下文了,我滿心等著把本錢贖回可以買別的銀行的產品,結果等到4月27日也沒動靜,再到網上銀行一看,才發現工行已經幫我又買了一期,下次到期要到9月份,而且我已經無法撤單。”陳先生表示,自己當時馬上給工行打電話,希望他們幫忙撤單,結果折騰了兩天,對方先後多人來電,說是選自動轉投的,無法撤單。

  陳先生表示,他當初沒有選擇自動轉投,但網上銀行預設設定為“是”,而不是“否”,存在銷售陷阱。此外,既然可以有分紅簡訊提醒,但銀行在其續買的時候,卻沒有提示簡訊,存在誤導。

  但涉事銀行相關人士昨日向記者表示,該行的系統其實已經提示並要求客戶確認,因此客戶在購買產品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相關細則和選項。

  記者調查:銀行銷售存陷阱

  陷阱一:購買時間並非起息時間 到期時間並非到賬時間

  記者調查發現,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起息時間和到賬時間是一個最容易被忽略的陷阱。比如說,銀行在某些時間點會推出一些搶購的產品,若搶到了一款30天,年化收益率是5%的理財產品,然而它的起息時間***成立日***卻是四天後,那麼也就是說,在搶購封閉到起息開始的這四天,購買這款理財的資金都只能按照活期利息計息。“持有這款理財的時間無形中增加了4天的時間,而這款理財的有效年化收益率其實也只有4.41%而已。”一位理財專家表示。

  與此同時,很多理財產品的到期時間***到期日***也並非到賬時間。

  陷阱二:預設程式“使壞” 理財賬戶資金無利息

  除了上述陳先生遭遇的購買理財產品時,被銀行預設設定了投資的操作外,事實上,目前銀行還會在多個地方設定利於自己的程式。如,黃先生近日通過某股份制銀行的網銀購買了基金產品,但是基金到期數日後,黃先生一直沒有在賬戶內看到這筆資金。

  隨後黃先生找到銀行諮詢才發現,自己贖回的資金自動轉到了理財賬戶上。

  “這筆理財賬戶的資金和活期賬戶是相連的,但是理財賬戶的資金是不計息的。”黃先生告訴記者,也就是說,如果這筆錢他不及時操作轉到活期賬戶,那麼這筆錢等於是零利率。

  陳先生三大質疑

  1.我當初沒有選擇自動轉投,為什麼網上銀行預設設定為“是”,而不是“否”;

  2.既然可以有分紅簡訊提醒,為什麼幫我再買的時候,連一條提示簡訊也沒有;

  3.如果我真的看中工行的理財產品,為啥分兩期選擇收益更低的147天產品,而不選收益更高的189天或350天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