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投資理財產品論文

  理財就是以“管錢”為中心,通過抓好攢錢、生錢、護錢三個環節,管好現在和未來的現金流,讓資產在保值的基礎上實現穩步、持續的增值,使自己兜裡什麼時候都有錢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投資理財產品論文,供大家參考。

  投資理財產品論文範文一: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帶來的思考

  摘 要:我國從上世紀末開始進行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探索,至今已有眾多理財產品問世.在這方興未艾的市場上,卻陸續出現了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的產品,引起軒然大波.人們保本的同時獲取高收益的夢想逐漸破滅.就對這次“收益門事件”進行思考,分析導致零收益產生的眾多可能因素,並針對性的提出幾種解決方法。

  關鍵詞:銀行;個人理財;零收益

  1 理財的概念

  個人理財業務,又稱財富管理業務,是目前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之一。根據國際理財師標準委員會***CFP Board of Standards***的定義,個人理財是利用客戶的各項財務資源,幫助實現其人生目標的過程。即基於客戶的收入、支出、資產、負債、保險等財務現狀資料和一定的財務假設,綜合考慮客戶的各種財務目標,進行客戶風險偏好的測試和投資組合的調整,基於現金流、資產價值、各項財務指標的分析,幫助客戶制定個性化的理財規劃,推薦需要的金融產品,並出具理財報告,以實現客戶理財目標的一系列服務過程。本文主要探討銀行理財的內容。

  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浪潮的衝擊之下,個人理財業務獲得了快速發展。從發達國家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趨勢看,個人理財業務具有批量大、風險低、業務範圍廣、經營收益穩定等優勢,在商業銀行業務發展中佔據著重要位置。而在我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花旗、匯豐、渣打、恆生、東亞等主要銀行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理財套餐,針對不同收入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推動了港島整體個人理財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而國內各銀行在個人理財方面也做出了不少的探索和嘗試,隨著國內銀行個人理財服務的逐步發展,個人理財業務逐漸成為國內商業銀行產品和服務創新的主要領域。07年開始中國加入WYO後的緩衝期已過,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這使得個人理財市場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各大銀行紛紛推出理財產品,市場進入空前繁榮狀態。?

  2 收益門事件原因探悉

  就在投資者對理財產品信心十足、嚮往著高收益的時候,卻出現了讓人跌破眼睛的“收益門事件”。銀行系理財產品出現零收益甚至虧損的案例越來越多。根據西南財大信託與理財研究所最新的報告,繼浦發之後,深發展、平安銀行類似的6款產品最終也是零收益。2月有近半數中外資銀行的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產品出現從10%到50%不等的浮虧。之後,東亞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先後暴露出零收益,乃至負收益的理財產品。零收益危機持續擴大。其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2.1 產品設計問題

  浦發銀行、深發展銀行、深圳平安銀行幾款零收益的理財產品設計極為相似,均是跟港股掛鉤,且只有當表現最好和表現最差的股票漲跌幅不超過銀行宣傳的預期最高收益率時,投資者才能獲得收益。該報告認為,銀行宣傳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只有在產品所掛鉤的幾隻股票同漲同跌時才會實現,這樣的概率極小,現實中是不太可能存在的。報告的撰寫者李要深說,報告並非指責產品設計有問題,而是認為產品要博取高收益的概率比較低,相對的投資風險比較大。但問題是,這種公式和內在邏輯非常複雜,大多數普通投資者如果不仔細研究複雜的計算公式,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投資風險有多大。?

  2.2 資訊透明度問題

  在中國社科院日前釋出的《2008年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認為目前銀行理財市場最明顯的特徵是資訊透明度不高。匯豐、花旗、恆生、東亞等6家中外資銀行因理財產品的運作資訊缺乏透明度而登上了報告中的“黑名單”。對於具有專業優勢與知識的研究機構中國社科院來說,尚且因為理財產品的資訊不透明而不得不放棄對更多理財產品的評價。更何況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只能根據市場理財資訊對相關銀行理財產品作出選擇,正確資訊的獲取更是難上加難了。

  其實,結構性產品一般為保本型產品,“低風險,低收益”其最大的特點。其產品的實質是用利息購買期權去博取更高的收益,整體而言,獲得最高收益的概率的確是比較小。

  其最壞的結果也只是輸掉利息而已,因此適合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但部分銀行的理財師在銷售產品時,不但不提示產品風險,還利用投資者只關注預期收益的弱點,使用一些“預期收益有多高”等詞彙誤導客戶,銀行與投資者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的現象。?

  2.3 缺乏專業理財人員

  由於理財業務是一項綜合性的業務,它要求理財人員必須具備淵博的經濟和法律知識,全面瞭解銀行、證券、保險、房地產、外匯、稅務、教育、法律等方面相關知識,要求理財人員擁有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具有優良的職業操守、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現今國內大中城市的中資商業銀行推出的理財業務,實際上還較多地停留在業務宣傳和簡單的一般服務層面上,即只是提供普通的金融產品資訊資料和商業銀行行情等諮詢業務,而幫助和代客理財業務實則無從談起,這與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投資需求差距較大。專業和稱職的個人理財人員的匱乏成了制約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主要瓶頸。

  2.4 理財產品銷售的監控力度不足

  國內對於銷售環節還無法進行有效的監控。高風險理財品種,在監管嚴格的市場中,是嚴禁不加區分地向所有投資者銷售的。報告指出,部分零收益理財產品如果在當初銷售時避免不當銷售,那麼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應該就是完全清楚產品的結構,也認同了產品的設計,並且願意承擔投資損失的風險。這樣零收益也就不會造成如此大的負面影響。

  儘管在法律層面上,理財產品合同中寫明瞭理財產品是浮動收益,因此投資風險也是自負。但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無論是書面提示還是口頭提示,都沒能產生足夠的效果。很多投資者完全不知道面臨的風險程度有多高。?

  3 改善的方法

  這次“收益門事件”除了警示投資者匱乏投資風險意識之外,更暴露出部分理財產品在銷售上存在的重大資訊不對稱解構“障眼法”。解決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出路成了我們共同探詢的內容。

  ***1***細分市場,設計多種理財產品。

  開展個人理財業務,必須對客戶群體進行有效的細分,在此基礎上確定銀行的目標客戶群體,並採取差異化的分層服務方式。針對收入穩定、風險承受能力低的客戶,設計固定收益或保本型的理財產品;對收入較高、風險承受能力高的客戶,可設計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在理財業務服務模式方面可借鑑國外銀行的成功經驗,突破傳統業務的櫃檯服務模式,成立專業理財室。根據不同需求為客戶設計綜合理財方案,提供特色理財產品,實施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

  ***2***加快人才培養。

  加強投資者教育刻不容緩,儘快建立起一支熟悉金融、保險、稅務、法律、證券投資等知識兼具的高素質複合型專業理財員工隊伍,為客戶提供全面、最佳的個人理財服務。

  ***3***銀監會需加強監管力度。

  現有的一些理財產品資訊不透明,可能是新興市場發展中的階段性缺陷所致,也有可能是操作經驗缺乏,甚至操作失誤所造成。但也可能有少數理財機構的故意通過蒙騙的手法謀取不義之財。就此而言,對監管機關來說,為保證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和市場的“三公”,應該堅決查處,同時在相關制度安排方面,儘早作出監管機制上的應對與規範之舉。

  ***4***增強投資者權利意識。

  投資人對自己所投資的理財產品應當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其中包括可能收益及與之對應的風險;而理財機構,則有義務將相關產品的風險向投資者予以充分提示。在此過程中,如果理財機構出於自身私利目的,有任何擴大收益與隱瞞風險的行為存在,可以說在性質上應該屬於一種侵犯投資者權利的行為。投資者有權依照有關民事法律法規,向有關監管機關與司法機關提出投訴與控告。?

  參考文獻?

  [1]?林小川,零收益真相:銀行理財產品慣用障眼法[N].21世紀經濟報道,2008.?

  [2]?姚瑜磊,結構性產品零收益危機,小概率的高回報[N].理財觀察,2008.?

  [3]?何怡,銀行理財產品負收益可能性無法避免[N].法制晚報,2008.?

  [4]?殷建峰,2007年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N].上海證券報,2008.

  投資理財產品論文範文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市場現存問題及對策

  摘要: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產品雖然規模在不斷擴大,但是仍然處在初級階段,在個人理財產品市場上還存在許多問題。本文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使我國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突破和改變現有的瓶頸制約,達到提升產品價值,塑造核心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

  近年來,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無論品種數量還是發行規模都增長迅猛,中國已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理財時代。富裕居民和高階富有人群數量擴大的同時,人們的理財理念與理財需求不斷提升,為我國理財產品市場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而隨著銀行業的全面開放,我國銀行業正面臨著以理財業務為核心的外資銀行的全面競爭。在內在需求急劇增加與外部競爭不斷加大的雙重推力作用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市場面臨著風險與機遇並存的局面。

  一、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品種與現狀

  近幾年,理財產品種類越來越多,很多產品還涉及到相關衍生品,結構越來越複雜,商業銀行競相推出的各種個人理財產品,名目和花樣繁多。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按投資方向不同主要有三類,分別為信貸資產類、票據類和結構性產品。

  另外據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其中信貸資產類佔比大約在60%左右,其次為票據類產品,而風險相對較大的結構性產品佔比最低,僅10%左右。

  ***一***債券和票據類產品

  債券和票據類產品投資的主要物件包括銀行間債券市場上流通的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央行票據、企業短期融資券等。這類理財產品的特點之一是流動性強;二是風險較低,收益比較固定。

  ***二***信貸資產類產品

  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本質上是企業通過銀行向投資人借錢,並在到期後向投資人支付本金和收益的一種類似企業債券的產品。雖然目前發行的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基本不承諾保證本金,但由於此類產品的借款人大多是能源企業或國有壟斷企業,以及政府機構,信用主體信用等級較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產品的風險。

  ***三***結構性產品

  結構性產品是一種組合產品,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幾種不同的基本產品***比如股票、利率、匯率、股指等***與期權等衍生產品相互組合構成的綜合性產品。結構性產品的最終收益率與相關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其特點是高風險、高收益。

  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市場中存在的問題

  ***一***銀行理財產品品種結構不合理

  2009年上半年信貸額度高速增長使各發行主體只能通過信貸類理財產品替換存量貸款或新發貸款,導致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大幅增加。從結構性理財產品方面來看,理財產品越做越複雜,金價走高銀行扎堆發行掛鉤黃金的理財產品,能源漲價銀行又推出掛鉤能源的理財產品。商業銀行按照這種從自身需求出發和追求短期獲利的思路來推出理財產品也許會在一定時期內獲得較好的收益,也會受到投資者的追捧,利益的驅動導致了某種銀行理財產品在一段時間內發行數量急劇增加或減少的情況頻頻發生。但另一方面,短時間內某種理財產品的數量急劇變化也反映出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結構不穩定,商業銀行合理構建理財產品結構的意識嚴重缺失。

  產品結構不合理就可能導致風險過於集中,一旦市場波動,零收益、負收益現象的發生就成了必然。由此可見,要想使整個理財產品市場健康持續發展,我國商業銀行必須構建合理的理財產品結構並且避免產品結構的頻繁巨大變動。

  ***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同質化問題明顯

  雖然目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數量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銀行理財產品的質量卻沒有明顯增加。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上瀰漫著濃厚的簡單模仿和跟風的“羊群效應”,銀行理財產品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

  銀行理財產品同質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銀行的創新能力有限。第二,銀行業創新的動力不夠。第三,監管機制不夠開放也是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同質化的重要原因。目前銀行業還屬於政策性的市場,監管機構開放的銀行投資範圍不夠寬,銀行能夠開發的理財產品也有限。基於以上原因導致了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的理財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導致對特定需求的客戶無法提供個性化的理財產品。更嚴重的後果是各商業銀行在同質化產品中惡性競爭,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市場的長遠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三***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風險問題突出

  伴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化,銀行理財產品不斷報出負收益、零收益等***,使眾多投資者損失慘重,這種大面積虧損現象無疑給剛剛起步不久的銀行理財產品帶來了極大的負面衝擊,給銀行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存在著客戶和銀行兩方面的因素。在客戶層面上,客戶不瞭解理財產品,不清楚其產品的結構設計,盲目購買,最終無法承擔理財產品存在的風險,給自己造成了損失。

  而在銀行層面,不透明是目前導致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風險的最主要原因。具體主要包括:第一,操作不透明,銀行產品私募性質很強,客戶不能完全知道資金的投資流程。第二,產品研發不透明,特別是結構性產品。銀行作為理財產品的設計者和發行者,要講清楚人民幣理財產品募集到的資金將投放於哪個市場,具體投資於什麼金融產品,這些決定了該產品本身風險的大小、收益率是否能夠實現。而目前銀行發行時往往不能全面加以介紹,而是擇其優而告之。第三,風險揭示不透明。目前存在銀行產品宣傳中風險揭示不足、過分強調預期收益,缺乏完整資訊披露機制,銷售人員管理存在漏洞,投訴處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三、促進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健康發展的對策

  ***一***商業銀行要構建穩定合理的理財產品品種結構

  銀行必須依據自身的業務能力、經營原則、市場角色、主體客戶來構建理財產品品種結構。要構建銀行理財產品的合理品種結構,必須以銀行經營管理方面的特點為基礎。從銀行的經營原則來看,要追求穩健,力避風險;從銀行的市場角色來看,要發揮在與利率有關的產品開發上相對於其他金融機構的比較優勢;從銀行的主體客戶來看,要認識到他們偏好低風險產品這一現實。無論從以上哪個角度來看,理財產品品種結構構建的原則都應該是以低風險、收益較穩定的產品為主,要兼顧安全性和收益性。

  對於高風險產品,要在正確認識自身的經營原則、市場角色、主體客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業務能力,保持適度的數量和規模。

  ***二***解決銀行理財產品同質化問題的關鍵在於創新

  對同質化的問題要有一分為二的認識。一方面在一些產品領域確實存在同質化,另一方面如固定收益類產品投資票據、債券等的產品,銀行在這些產品上有優勢,一定是各家銀行都基本相同。由此看來,各銀行需要集中精力解決的是前一個同質化的問題,也就是常規動作之外的“自選動作”。因此解決關鍵在於創新,但創新首先取決於銀行的人才技術基礎,如果人才技術跟不上,那創新就是紙上談兵。

  因此,首先我國銀行業要加速機制創新,建立更好的激勵制度,這樣才能實現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推出更優質的產品。而創新不要趕潮流,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一定要在能夠對這個產品有充分認識,能夠把控風險的前提下,能夠真正為客戶帶來收益的情況下,進行創新。其次,各家銀行要提高自主開發理財產品的能力。理財產品的開發跟銀行的經營戰略、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人力資源戰略都有很大的關係,當然也離不開對於客戶需求的瞭解。國內銀行應該參考國外銀行的經驗,多做些理財產品的市場調查,設計出符合客戶需求的個性化產品。

  ***三***客戶和銀行、監管部門共同作用來控制個人理財產品的風險

  投資者購買了理財產品無法達到預期收益甚至出現虧損,無疑會導致投資者和銀行兩輸的結果:投資者損失的是有形的金錢,銀行方面損失的是無形的信用。客戶方面應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理財產品。投資者應該充分認識到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並不等於儲蓄,投資於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存在一定風險。銀行方面作為理財產品的運營方,在進行產品營銷的過程中,除了向客戶提示產品潛在高收益外,也應詳盡地向客戶提示潛在風險。從監管部門來看,針對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的問題,銀監會應當對理財資金投資領域做出規定,對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結構性理財產品以及QDII理財產品所投資基礎資產的質量做出要求,以便降低理財產品資金面臨的不確定性。

  此文章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科技創新資助專案《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分析與風險控制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林功實《個人投資理財》,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瑜《個人理財金融業務創新的探析》《,商業研究》2004年第17期

  【3】王佳林、鄧珊《個人理財工具、風險和策略淺析》《商業研究》2004年第7期

  【4】肖磊、肖鷹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困境與解決對策.集團經濟研究,2006***6***

  【5】翟立巨集個人金融產品的特性:不同角度的考察及啟示[J]經濟問題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