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在理財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通貨膨脹,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狀況。通貨膨脹是紙幣流通條件下特有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通貨膨脹造成的最直接的現象就是物價的普遍上漲。我們知道,相同的貨幣在不同的物價水平下所能購買的東西數量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發生了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購買的東西是下降的,也就是說手中的錢購買力是下降的,錢會因為通貨膨脹變得越來越不值錢。舉個簡單的例子,十多二十年前,能被別人稱為“萬員戶”,是多麼風光的的事情,而今這個詞還能代表什麼意思呢?

  所以在我們生活中,手中的錢是在不斷貶值的,我們貨幣形式的資產是在不斷的被通貨膨脹吞噬著。理財,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錢生錢”,有人也許會說,我對我目前的經濟狀況很滿意,我不需要再多的錢,我不需要理財。這樣的想法就是恰恰忽略了“通貨膨脹”這頭老虎的存在,如果我們不理財,若干年後,我們所擁有的資產就不能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


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知識延伸:

  通貨膨脹,一般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用更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在一段給定的時間內,給定經濟體中的物價水平普遍持續增長,從而造成貨幣購買力的持續下降。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經濟體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化導致物價水平的移動。而在貨幣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當市場上貨幣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貨幣所得增加,購買力上升,影響物價之上漲,造成通貨膨脹。該理論被總結為一個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價值的下降,而貨幣貶值為貨幣在經濟體間之相對價值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使用國內的價值,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通貨膨脹基本概念

  定義

  經濟學界對於通貨膨脹的解釋並不完全一致,一般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

  定義中的物價上漲不是指一種或幾種商品的物價上升,也不是物價水平一時的上升,一般指物價水平在一定時期內持續普遍的上升過程,或者是說貨幣價值在一定時期內持續的下降過程。

  可見,通貨膨脹不是指這種或那種商品及勞務的價格上漲,而是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物價總水平或一般物價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勞務交易價格總額的加權平均數。這個加權平均數,就是價格指數。

  衡量通貨膨脹率的價格指數一般有三種:消費價格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國內生產總值價格折算指數。簡單說,當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