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形成的主要原因

  颱風和颶風都是產生於熱帶洋麵上的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那麼,你知道颱風是怎樣形成的嗎?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颱風的形成,是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蒸發成水汽升空,而周圍的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迴圈,終必使整個氣流不斷擴大而形成風。由於海面之廣闊,氣流迴圈不斷加大直徑乃至數百公里。由於地球由西向東高速自轉,致使氣流柱和地球表面產生摩擦,由於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強,這就引導氣流柱逆時針漩轉,***南半球系順時針漩轉***由於地球自轉的速度快而氣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轉的速度而形成感覺上的西行,這就形成我們現在說的颱風和颱風路徑。颱風的中心就在我們目前看到的風向成丁字形的位置,根據風向和風速就不難判斷出颱風中心的距離和走向了。根椐四十年觀測臺風耒臨前的行雲方向,判斷颱風是否從本地經過,基本上全部準確。準確性有好多次竟先予本地的預報。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米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

  颱風產生的必備條件

  1、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溼的大氣。熱帶洋麵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溼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麵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

  2、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

  3、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儲存在臺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颱風暖中心結構;

  4、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颱風基本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麵上。

  當前觀察颱風的方法

  颱風發生於熱帶海洋上,前已談及,但海洋麵積廣大,氣象測站稀少,在以往颱風發生後很不容易發現,必待颱風移至有島嶼或船隻附近方可發覺,然後將各測站同時間的氣象報告繪於天氣圖上,隨時比較觀察,才能判知颱風的位置、強度、行進路徑。

  但在目前,因氣象觀測方法進步,對臺風的觀測也日益精確可靠,除在天氣圖上判知外,尚可採用下列各種觀測:

  1、施放無線電探空儀,以氣球攜帶能測高空各層之氣壓、氣溫、溼度、風向及風速,並能自動發出無線電報之儀器,偵知高空各種氣象情形。

  2、以飛機攜帶各種必要儀器在臺風可能發生之地區上空偵察有無颱風發生,當颱風發生以後,也可以在臺風內各方向、各高度穿越,實地偵測颱風內各種現象。但目前西北太平洋地區這種飛機觀測已從民國76年9月起停止作業。

  3、自飛機上在臺風之頂端投下附有降落傘之無線電探空儀,偵測颱風內部各種現象。

  4、利用氣象雷達可以看出在三、四百公里內颱風之位置、動向、雲雨分佈的情況。

  5、用氣象衛星更可定時拍攝照片傳至地面,對臺風之位置、大小、 移動方向等皆可提供正確資料。上述各種裝置和方法,氣象先進國家都已普遍採用,成效非常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