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合適的銀行理財產品

  ?隨著老百姓投資理財意識的增強,銀行理財產品也越來越被人熟知,成為大眾理財方式中備受歡迎的一種。但由於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繁多、條款複雜、期限不一以及風險的不確定,很多投資者在選擇的時候無從下手。

  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也是讓人眼花繚亂,不知如何選購。 那麼,投資者又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呢?在此,給投資者提幾個醒:

  一要了解自己

  投資者在投資前,需要仔細考慮一下您的理財目的、資金量、理財時間、背景知識、對風險的認識等問題。選擇哪種理財產品是您的權利,但是對所選的產品承擔相應的風險則是您的責任,因此,投資者要在瞭解自己的基礎上,考慮清楚後再付諸行動。

  二要了解產品

  投資者應儘量選擇自己相對熟悉的產品,比如對股票相對比較瞭解,可以選擇股票掛鉤的產品;如對外匯相對比較熟悉,則可以選擇匯率掛鉤的產品。即便原來沒有任何背景知識,也應該在購買前詳細諮詢獨立的理財師,或要求銀行專業理財人員詳細解釋。

  普通人投資理財往往很難取得預期效果,主要是缺乏專業的理財知識。選擇理財產品就顯得很重要,但如何看懂理財產品說明書,如何分辨該產品的優劣: 第一,看期限長短。看理財產品期限,不僅要看產品的收益期,還要重點看認購日到產品成立日之間資金有無計息,否則就會損失資金的時間成本。 第二,看投資方向。投資方向決定了一款產品風險的大小和預期收益率實現概率的大小。信託類理財產品還要看還款來源和有無擔保,如果還款來源和擔保方都是資金背景雄厚的企業或政府,那麼其風險相對較小,實現到期收益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第三,看風險等級。除去本身的投資風險外,還應注意產品的其他風險。在理財產品說明書上都會標明該款產品的風險等級,投資者購買前都要做風險測評,應儘量選擇和自己風險偏好相對等的理財產品。 第四,看收益率。產品收益可分為保本保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對於大部分投資者所問的“這個收益保不保險”,其實,只有保本保收益型產品的收益率是可以提前確定的,而後兩者只能看預期收益率能夠實現的概率有多少...

  三要了解機構

  投資者應事先了解哪些金融機構可以銷售理財產品。因為不同的金融機構在理財產品和配套服務方面有不同的特色和專長,因此投資者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和最信賴的金融機構。

  銀行理財產品簡介及購買小貼士:

  ***1***銀行理財產品基本資訊

  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針對個人客戶的最低門檻一般是5萬元人民幣或外幣5千美元或等值外幣。

  銀行理財產品構成要素

  銀行理財產品一般由以下幾種要素組成:發行者、認購者、期限、價格和收益、風險、流動性和理財產品中巢狀的其他權利等。

  銀行理財產品分類

  1.根據幣種的不同分為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兩大類。

  2.根據客戶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即保本保利***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其中非保證收益理財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即保本不保利***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

  ***2***理財師給投資者的購買小貼士

  1.投資者首次購買某個銀行的理財產品前需要親自到櫃檯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試;測試出的結果會顯示你屬於哪一種風險型別,這直接決定你可以購買的產品型別,因為每一款產品都有自己的風險評級。

  2.一般在櫃檯進行風險測試後,以後再購買的話就可以在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上直接購買了。

  3.如果可投資的資金>10萬,儘量選擇投資門檻在10萬以上的理財產品,一般來說,這種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較高。

  4.大部分理財產品在產品到期前是不能贖回的,如果對流動性要求比較高,可以選擇可以隨時贖回的產品型別,這種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與持有時間長短成正比。

  5.由於各個銀行間理財產品收益率差別較大,且每期更新變化也較大,投資者可以固定選擇兩三家整體收益率較高的銀行進行購買,因為頻繁的在各家銀行都辦卡還是有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的。

  下面總結一下選擇理財產品的思路:

  評估自己的流動性需求——選擇適當的理財產品期限——對比各銀行同型別理財產品的收益——研究已選定理財產品的產品說明書——交易細節是否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購買。

  此外,投資者不宜盲目跟風。應該辨別理財計劃的期限、投資方向和選擇權結構,特別是理財計劃的型別,辨明理財計劃是否保證最低收益、是否保證本金。同時,投資者應瞭解理財計劃是否給予交易各方以中止權,在什麼樣的條件下給予交易各方以中止權。最終結合自己的理財目的和風險收益偏好來選擇產品。

  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高收益必定伴隨著高風險,但高風險未必最終能帶來高收益”。不同理財產品的風險種類不同,相同的理財產品購買時機、購買價格等因素不同,所需承受的風險程度也可能不同。就目前的理財產品而言,一般業內普遍認同的規律是:保證收益類產品的約定收益較低,風險也較低;非保證收益類產品的收益潛力較大,但風險也較高。因此,投資者在投資不同的理財產品時,不能只看到產品描述的預期收益,而忽視了相應的風險。而應根據自身對理財產品風險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