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國際經驗

  利率市場化改革在國外推行的時間遠比我國要早,那麼國外又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去借鑑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之主要發達國家

  發達國家從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推進利率市場化,採取了較為審慎的態度,除了德國用了6年時間以外,包括美國、日本等在內的主要發達國家經歷了1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由於貸款利率一般已經由市場決定,發達國家所謂利率市場化主要指存款利率市場化。路徑選擇也比較類似,從推出不受利率上限限制的大額可轉讓存單開始,按照大額定期存款、小額定期存款、後活期存款的順序逐步推進。

  以美國為例,其利率市場化程序與Q條例的興廢有著密切聯絡。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發生後,美國國會通過的銀行法中規定了Q條例,規定了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的最高上限。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放鬆對存款機構的管理與貨幣控制法》,開始不斷放鬆對存款利率的管制,1986年完全廢除Q條例,最終實現了利率市場化。

  之部分亞洲新興經濟體

  由於發展條件各不相同,亞洲新興經濟體利率市場化經歷的路徑也不盡一致。

  韓國利率市場化經歷波折,從1981年至1988年開始了第一階段利率市場化,由於***經濟惡化,暫停市場化程序。隨著經濟轉好,1991年韓國再度開啟利率市場化。韓國利率市場化基本遵循了從非銀行機構到銀行機構、從貸款到存款、從大額從小額、從長期到短期的路徑。

  臺灣則是從1980年同時開始調整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採取了允許逐步擴大浮動區間同時簡化存款種類並行的方式,經過10年時間完成利率市場化。

  香港的貸款利率從來是隨行就市,與發達國家一致,利率市場化也專指存款利率市場化,共經歷5個階段,歷時7年。迴歸以前,完成了撤銷一個月以上存款利率限制、撤銷7天以上定期存款利率限制、撤銷7天定期存款利率限制,迴歸以後,撤銷7天以下定期存款利率限制,並最終在2001年7月撤銷儲蓄及往來存款的利率限制,完成了利率市場化。

  之美國

  美國利率市場化是典型的發達金融市場挑戰政府管制的案例。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爆發前,美國的金融制度是自由非管制的。在1929-1933年大蕭條中,銀行為爭奪存款提高存款利率,資金成本大幅增加,導致銀行經營風險增加,約1/3的銀行倒閉。美國為此出臺了Q條款,對存款利息進行了限額管制。Q條款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銀行的穩健經營,但自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通脹率的不斷提高,負利率情況嚴重,大批資金流入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脫媒現象嚴重。1970 年美國放鬆對10萬美元以上、90天以內大額存款的利率管制,正式啟動利率市場化改革。美聯儲於1980年正式提出解除利率管制,並通過了《解除存款機構管制與貨幣管理法案》,決定從1980年3月31日起,用6年時間逐步放棄Q條款。至1986年取消NOW賬戶利率上限後,美聯儲對所有定期存款利率以及大部分貸款利率的限制均被取消,實現了利率水平的市場自由化。

  美國的利率市場化體現了長期、漸進的過程,改革所用時間長達16年。利率市場化與金融市場的創新相輔相成,創新通過對監管的規避形成了改革的倒逼機制,改革又進一步推動了金融創新的發展。同時,利率市場化也促進了商業銀行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

  之日本

  日本的利率市場化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在此之前,利率水平受1947年所頒佈《臨時利率調整法》的管制。20世紀70年代後期,隨著日本經濟逐步進入低速增長期,人為低利率導致金融交易不公、資本市場發展受抑制。1978年,日本政府開始允許銀行間拆借利率彈性化及票據買賣利率市場化,開啟了利率市場化的程序。之後著力於豐富貨幣市場的產品,為形成真正的短期市場利率打下了基礎。1984年,日本大藏省發表了《金融自由化與日元國際化的現狀及展望》,全面進行日本利率市場化的改革。1991年7月,日本銀行提供利率視窗指導,1993年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利率先後實現市場化,至1994年完成了全部利率的市場化。

  日本利率市場化歷時16年,總體特點是審慎推進、漸進深入。按照先國債利率後存貸利率,先長期資金市場利率後短期資金市場利率,先大額存款利率後小額存款利率的順序進行,契合日本國情,也有利於維持金融秩序的穩定,防止短期投機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