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金融問題研究論文

  金融論文是對國內外金融活動及其規律進行研究、探討的一種文章樣式。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國內旅遊金融產品的發展現狀與問題研究

  摘 要:隨著《關於金融支援旅遊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釋出,金融業對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顯著。金融機構在兩年內大力開發旅遊金融產品,總結國內旅遊金融產品的發展現狀,分析各類產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對於促進金融對旅遊產業的支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金融;旅遊地產;信貸;保險

  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統計,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際旅遊消費國,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分析預計,2012年-2030年中國旅遊市場將以11%左右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增長。中國的旅遊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國家已將推動旅遊業與金融業結合發展提到戰略層面,2012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釋出了《關於金融支援旅遊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創新金融工具和產品,支援和推進旅遊業科學發展的轉型升級,激發了金融業機構不斷更新服務理念、積極拓展業務,逐步介入旅遊行業。

  一、旅遊與金融地產相結合

  旅遊地產是指依託周邊旅遊資源而建的,有別於傳統住宅專案的集旅遊、休閒、度假、居住為一體的置業專案,它最早產生於19世紀以前的地中海區域,經歷了由貴族消費到分時度假兩個階段。在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旅遊地產出現在1994年前後,以三亞、珠海提出發展休閒度假,打造頂級旅遊勝地為標誌。21世紀以來,中國房地產業和旅遊業成為拉動內需的最熱行業,旅遊地產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目前生活環境和空氣汙染壓力下,購房者對於旅遊地產的需求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開發商扎堆旅遊地產,截至2012年底,我國已面市的旅遊地產專案共有2259個,涉及旅遊地產開發領域的企業共有1629家,其中房地產企業約佔80%。目前國內的旅遊地產產品包括分時度假、主題社群、度假村、產權式酒店等。

  國內旅遊地產雖然發展速度快,但也存在不少問題。首先,許多城市旅遊地產同質化競爭十分明顯,業態單一,且沒有統一規劃。其次,開發商缺乏旅遊地產專業開發經驗,依然沿著房地產開發的老路走,不注重旅遊資源的保護和服務質量的提高,建築風格、裝修、服務等無法令消費者滿意。最後,由於我國商品房按時段劃分產權是法律盲點,因此在國外備受推崇的分時度假產品無法推出,限制了旅遊地產市場的發展。就此,本文給出如下建議:

  1.結合國外經驗,有規劃地進行創新。目前國外的旅遊地產專案主要有郊區主題度假和城市文化休閒兩種,前者注重消費者的參與式體驗,後者注重對一個城市文化的追溯與品位。開發者應合理定位,推出符合國內外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2.注重服務品質的提升及配套設施的完善。旅遊地產主打體驗式消費,因此要提供給消費者最好的體驗,建築裝修風格要與風景融合,服務要體現當地民族風情。

  3.打造生態旅遊,堅持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旅遊資源是旅遊地產存在的根本,開發過程中要最大程度的保持風景區原貌,不能為了增加賣點而瘋狂開發,破壞消費者對景區的印象,進而造成客源流失。

  4.國家應對旅遊地產行業適當干預,對自然環境資源的開發配額實行審批制度,並在開發經營過程中進行監督,同時完善立法,對旅遊地產的發展提供法律依據。

  二、旅遊與銀行信貸業務相結合

  旅遊信貸業務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銀行為旅遊企業、旅遊專案的開發提供信貸,另一種是銀行為旅遊消費者提供貸款。

  1.金融機構根據旅遊專案的風險和經營情況,為旅遊行業提供信貸支援。例如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將為省內各級旅遊主管部門、旅遊相關企業、景區以及旅遊支援物件提供包括資金開戶、結算、融資諮詢、財務諮詢等金融服務,在瞭解旅遊行業的融資特點與需求基礎上,為旅遊專案農家樂提供貸款貼息資金,逐步建立旅遊專項資金貼息相關配套政策。

  2.銀行為個人旅遊提供貸款支援也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旅遊貸款業務,另一種是信用卡分期付款業務。貸款旅遊貼近每個人的生活,是金融與旅遊相結合最直接便捷的方式,而信用卡分期付款的方式為自費旅遊提供了可行性。

  比較兩種業務方式,旅遊貸款額度高,但有一定門檻限制,適用於時間長、花銷大的旅行。以“隨興遊”旅遊貸款為例,若貸款用作出國保證金,貸款期限可選3個月或6個月,貸款年利率為8%;若貸款用作團費或境內外消費支出,貸款期限可選1年、2年或3年,貸款年利率分別為8%、9%、9%。信用卡分期支付產品隨意性大,但授信額度有限,適用於短期旅行。在授信額度內,消費者可選擇分期付款的方式,但須按照期數交納一定的手續費。以建設銀行為例,該行提供了3、6、12、18、24期的信用卡分期業務,目前手續費分別為1.5%、2.2%、4.4%、6.6%、8.8%。如果超過了授信額度,可臨時申請提高額度,但臨時額度不能分期,需要在首次還款時一次性還清。

  國內旅遊信貸業務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銀行的風險控制上。由於旅遊專案的開發具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消費者徵信體系還不完善,因此商業銀行對旅遊信貸採取謹慎的態度,抑制了旅遊信貸市場的發展。要解決這些問題,建議採取如下措施:

  3.進一步堅定金融機構貨幣信貸政策支援旅遊業發展的信心,增強服務區域經濟、尤其是區域特色旅遊經濟的理念,認真開展調查研究,抓住機遇,積極尋求信貸支援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有效方式。

  4.將信貸投入與地方政府旅遊發展戰略相結合,瞭解政府和旅遊企業金融需求,適當提供的金融服務。

  5.旅遊投入要集約化,區分重點專案和一般專案、長期支援和短期支援的關係,同時金融機構要加強合作和溝通,強化信貸投入的規模效應有和有效性。

  6.政府和銀行應積極完善信用制度,健全徵信體系,制定個人旅遊消費信貸政策。加強對個人旅遊消費市場的調研,依據居民的收入水準和信貸能力,推出銀行的個人旅遊消費信貸產品,適度開發旅遊消費信貸市場。同時各地旅遊部門需加強與金融部門的溝通,在具體貸款條件、資格審查的規則中對旅遊消費信貸予以適度的傾斜。   三、旅遊與保險業務相結合

  旅遊保險是金融業與旅遊業結合最密切,起步最早的業務。然而隨著旅遊品種的日益豐富,以及消費者觀念的轉變,傳統的旅遊保險業務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問題:

  1.旅遊保險產品設計不合理,種類有待豐富。我國的旅遊保險產品主要有旅行社責任保險、人身意外險、交通人身意外險、住宿人身意外險、旅遊景點人身意外險和旅遊救援保險,保險責任範圍小,選擇餘地小,難以滿足自助遊、特種旅遊等新型旅遊產品的要求,許多專案如潛水、笨豬跳等屬於主險的“除外責任”,使旅遊保險的實用性大打折扣。同時,有些保險公司在旅遊意外傷害險中將價格高的死亡給付、傷殘給付等列為主險責任,使遊客無法自主選擇低保費專案,結果導致低風險客戶拒絕投保,高風險客戶出現逆向選擇問題。

  2.消費者對旅遊保險產品缺乏系統認知。旅客參團遊玩基本不會考慮保險問題,甚至不瞭解旅遊意外險和旅行社責任險的區別,旅行社工作人員為了以低價位吸引客戶,不會主動推薦遊客購買保險,阻礙了旅遊保險的宣傳渠道。

  3.產品定價方式不科學。目前我國旅遊險費率大部分是工作人員憑經驗確定的,而不是靠精算技術,同時不同公司的產品互相抄襲。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如下:

  ***1***合理開發新產品,擴大保障範圍。考慮旅遊的吃、住、行、遊、購、娛等各個環節,將旅遊景點推出的專案全部列入旅遊保險範圍,同時深入研究自助遊、特種旅遊等旅遊產品的特點、風險和參與群體,根據需求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專項保險。

  ***2***加強宣傳,幫助消費者建立旅遊保險消費意識。定期進行保險公司員工和旅行社員工的內部培訓,宣傳中注意結合案例,同時走品牌化道路,將旅遊保險這種無形商品冠以知名品牌,給消費者提供瞭解旅遊保險產品的渠道。

  ***3***提高保險業從業人員素質,用科學的方法合理制定保險費率。同時優化理賠程式,劃清旅行社與保險公司的責任,防止由於責任認定困難而造成理賠難。

  ***4***加強行政監管,將是否投保作為旅行社考核的重要指標。在向旅行社辦理經營許可證、業務年檢的時候,應當對沒有投保旅行社責任險專案的單位進行必要的懲罰,依法督促旅行社向遊客介紹旅遊意外險。

  參考文獻:

  [1]文秀娟,繆小清.金融支援旅遊業發展初探——以廣東省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3***17***.

  [2]石曦.我國旅遊保險產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武漢金融,2013***3***.

  [3]葉春明,趙宇華.中國旅遊產業發展中的金融支援與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10***.

  篇2

  淺談國內農村金融問題研究動態

  摘 要:近年來,隨著"三農"問題的日益突顯,作為農村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問題已成為國內學者研究的熱點。總體來看,已有研究的分析視角大致可以分為巨集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巨集觀層面,主要是在分析我國農村金融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剖析農村金融問題存在的根源,並在此基礎上指出未來農村金融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微觀層面,則主要通過研究各農村金融主體的行為選擇、組織結構和經濟績效等,來探討制約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微觀機制。

  關鍵詞:農村金融;研究動態;改革思路 ;微觀主體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即所謂的“三農”問題,從根本上影響著中國社會與經濟穩定發展及其現代化程序,事關我國發展的全域性。 黨中央歷來十分重視“三農”工作,從2004年到2009年,“中央1號檔案”已連續6年鎖定“三農”,充分體現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於解決資源配置問題***陳錫文,2004***,而農村金融制度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為重要的資本要素配置制度,無疑將成為農村經濟改革中的焦點。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加快建立一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執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與黨中央的要求相比,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相比,與農民群眾的需求相比,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工作的現狀卻不盡人意, 亟需加強和改進。發展農村金融已成為我國經濟理論工作者和政策決策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在全面梳理近期國內農村金融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從巨集觀和微觀的角度分別探討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與缺陷, 農村金融困境的根源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一、農村金融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農村金融的穩定直接影響到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民增收,關係到農村經濟發展以及國家對“三農”政策的落實。目前,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金融產品單一落後,服務水平低下,已嚴重製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農村金融服務主體缺位,“金融空洞”顯現

  在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歷史變遷及當前結構進行系統分析之後,張傑***2003***指出,建國以來我國長期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金融體系作為計劃經濟體制中的一部分同樣服從這一制度安排。改革開放後,通過對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在我國農村初步形成了農村合作金融、農業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共存的農村金融體系。但是這些改革存在表面性,不僅沒有發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應有作用,反而成了農村資金流向城市的重要渠道。尤其是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出於金融安全和商業改革的考慮,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從農村及欠發達地區撤併分支機構3萬多個, 使農村信用合作社佔據了農村地區金融的壟斷地位。農信社為了自身發展同樣採取了撤併機構和城市偏向的經營策略。 所有這些變動的直接後果就是造成了農村地區“金融空洞”的出現,以致缺乏競爭性的金融機構為農戶和鄉鎮企業提供及時、合理的融資服務***刁懷華,2007***。

  ***二***農村金融供需失衡,金融抑制較為嚴重

  部分學者研究發現,農村每年的資金存貸之間存在巨大的差額,農村信用社存款遠遠大於其農業貸款,而其差額大部分投向了非農產業和城市***賀小華,2008***。農業銀行投向農村的貸款比例大幅下降,農村郵政儲蓄只吸收存款不發放貸款,這些都造成了農村資金的大量流失,使得縣域農村金融供給、服務“三農”的角色主要依賴於農村信用社。有資金借貸需求的農戶數量多、總體規模大,農村信用社難以承擔全部供給任務。

  在結構方面,農村信用社的貸款規模小、期限短、品種少, 無法滿足農民對借貸資金的多樣化需求。我國農村地區存在嚴重的金融抑制問題,貸款難已經對農民收入增加構成了瓶頸約束。總之,這些研究從總量和結構兩個角度,基本確認了我國農村地區金融資金供需的失衡狀態。但是,從一般的經濟學角度來說,要判定供需是否平衡,必須有一個較為完備的開放性競爭市場,通過價格機制的調節使供需達到平衡。而在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受種種制度性約束,明顯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如果用農村資金的儲蓄額和貸款額相等來考量金融供需平衡問題是不太合適的,尚有必要構建新的指標來對其進行測度和研究。

  ***三***農村金融產權制度不合理,激勵機制不健全

  首先,我國農村金融制度的歷次變遷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強制性行為,而非自下而上的誘發性政府行為,更不是農村經濟主體的自主性行為。這種金融制度變遷方式與農村經濟制度的變遷路徑是相悖的,其非內生性決定了當前的農村金融制度不可能適應農村經濟的現狀和發展,導致了各種形式的民間金融和地下金融大量存在。

  其次, 各正規金融機構普遍存在產權主體缺位和產權虛置的問題。對於農業銀行來說,政府既是產權所有者又是經濟管理者,這種雙重角色的存在最終導致農業銀行異化為滿足社會公共利益需要的工具,信貸配置效率低下,同時,制度安排中對代理人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也缺乏效率。 對於農村信用社來說, 其產權制度處於利益主體多元化格局和產權主體虛置的雙重矛盾之中, 使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者利用手中的職權實現了對農信社的“內部人控制”,這直接導致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風險提高而服務功能退化***谷慎、李成,2006***。

  ***四***正規金融機構資金配置效率低下、金融風險較高

  從當前來看,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和不良貸款比例較高、信貸資產質量低下,2007年末,全部縣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平均佔比13.4%, 遠高於同期全國四家大型商業銀行8.4%不良貸款率的平均水平。2007年末,東北、中部和西北地區縣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分別為29.9%、20.4%和1***%,高於全部縣域平均水平16.2、7.0和3.0個百分點。其中,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3138億元,佔貸款總額的9%,很大一部分農村信用社資本金嚴重不足,經營已經陷入嚴重困境***人行課題組,2008***;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農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比率最高,高達20%左右,而在農業銀行所有貸款中,涉農貸款的不良貸款比率又是最高的,而且農業銀行的經營效率與其他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也是處於最低水平的***杜金向,2007***;農業發展銀行則長期依靠財政支援,效率低下而不良資產負擔沉重,難以自求資金平衡。這些情況的存在使農村金融穩定面臨巨大的考驗,而與此高風險狀態相伴隨的是農村和農戶的貸款需求並沒有得到有效滿足,農村經濟增長緩慢。

  二、農村金融困境的成因及其改革思路

  已有研究表明,我國當前的農村金融存在諸多困境和難題,無法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長,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困境呢?需要遵循何種思路或採取哪些措施才能走出這種困境?學者們對此進行了探索。

  ***一***農村金融困境的成因:內生抑或外生

  對於農村金融困境的成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建國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城市的發展戰略導致了當前農村金融的制度性缺陷和體系缺陷。

  在中國農村正規金融組織演進與制度變遷過程中,政府的行政力量是關鍵的推動力。為了實現趕超戰略,政府不得不加強對資源的控制,進行工業的原始資本積累,這樣,就必須進行強制性的金融制度變遷和金融組織的建立、調整,來轉移農村的經濟資源和經濟剩餘,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金融制度變遷的外生性。

  第二,治理結構的不合理、政策導向的偏差和政府的過多幹預導致了農村金融資金的配置效率低下。

  由於路徑依賴和各方利益集團的介入,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業務領域、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等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來決定,使農村金融組織的產權關係模糊不清,導致農村金融資源的配置低效。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辦金融,以及過度管制導致的農村金融市場缺乏活力,在組織體系、產權模式、服務方式以及監管政策等方面不適合農村的特點***李勇等,2005***。

  第三,關於金融抑制的成因,國內學術界尚存在較大爭議。

  王國華和***2006***認為,導致我國農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是正規金融部門對農戶貸款的資金有限,屬於供給型金融抑制,且更大的金融需求會被有效的金融供給誘匯出來;王夢遙***2008***則認為是農村商品化程度低,農戶自給自足消費高,貨幣化程度低,降低了農戶對資金的交易性需求,造成了需求型的金融抑制;房德東***2004***等認為,供給型和需求型的金融抑制同時存在,因為在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由於農業的雙高風險和農村的市場化程度低、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等,農戶的生產性借貸需求十分有限。

  總之,現有的研究對農村金融困境的成因做出了很多有益的解釋,但是,這些理論分析還不全面,基本上都是從外在的政策和戰略角度給予解釋,對農戶和農村自身特點的分析還比較少。本文認為,除了戰略性的原因以外,應該更加關注農村金融自身的特點, 尋找農村金融困境的內生原因。 事實上,在政府放鬆對商業銀行的管制以後,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商業銀行大量撤離農村,因為靠現有的經營模式和市場機制它們很難在農村實現成本收益的平衡,這就說明農村金融短缺是有其內在原因的。

  ***二***農村金融困境的突破:體系重構、產品創新還是制度改革?

  學者們提出的解決農村金融困境的思路和方案, 總體上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農村金融體系的重構;二是新業務、新產品的開發;三是對現有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的制度改革。

  在農村金融體系重構方面,儘管大部分學者都建議重構金融體系,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上卻出現了商業化與合作化之爭。目前主要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不符合合作制原則的歷史已經表明,這些原則在我國農村金融領域是行不通的,因此,發展農村金融的重心應該轉向組建和發展股份制商業銀行。合作金融組織有其歷史過渡性質,現在的農村信用社應鼓勵它走商業銀行的路,只有市場化改革才是我國農信社改革的方向***鄢小兵、陳漢明,2007***。第二種觀點認為,中國農村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僅僅使用商業金融來為小農提供信用服務是很難成功的,只有合作性金融才能為高度分散的小農經濟提供充足的金融服務***溫鐵軍,2004***。第三種觀點為折中的觀點,合作金融一般只能在小範圍內得到良好運轉,但隨著範圍的擴大,合作金融所依據的信任機制和互助機制就難以發揮作用, 而必須以商業銀行為輔助。中國農村金融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應當是商業化和合作金融共存, 相互補充並共同發展***馮興元,2004***。

  在新業務、新產品開發方面,農村正規金融的小額信貸被給予極大關注。與傳統的貸款合同相比,小額信貸模式是在資金貸出之後的幾周之內就開始分期還款,這種還款安排不僅可以在早期甄別出那些可能出現還款問題的借款者,還可以使銀行更加有效地控制貸款的現金流,使之不至於被完全挪用。小額信貸模式巧妙地彌補了信貸市場上資訊不對稱的缺陷,使得傳統金融活動中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但是,由於農業生產活動的週期較長,而投入資金額又相對較大,這就決定了小額信貸對農村和農業的資金支援具有侷限性***熊學萍、易法海,2007***。

  在農村金融制度改革方面, 學者們也提出了諸多建議。何廣文***2004***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多元化就是農村金融體制變遷的主線,據此在我國農村建立起了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和合作金融的體系框架,但是這些金融機構都是在計劃體制模式和國家支配金融的觀念下成立的,不僅沒有考慮到金融企業的產權制度安排,而且其財務制度基本沿用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核算方法,因此,必須使金融機構的產權制度和組織形式創新與其他領域的企業改革保持同步, 並通過立法與監管保證正常的金融秩序。 姚耀軍***2005***認為,要進行制度改革,就必須放鬆政府對農村金融的管制,包括利率管制、金融市場進入管制、金融改革模式管制等。黃燕君***2007***則主張通過金融深化來增大制度創新供給,同時改變制度創新的方式,使政府供給主導型方式過渡到需求誘致型方式,鼓勵農民群眾和農村金融組織自發創新,以保證金融制度的內生性,更好地推動農村金融的發展,此外,他還特別強調農村金融組織的產權制度創新,主張建立多元化的產權結構, 改變目前農村基層金融組織模糊不清的產權關係,以保證農村金融機構的競爭性和資金配置效率。

  總的來說,這些政策建議對於改變我國農村金融現狀都具有借鑑意義。然而,由於缺乏理論上的徹底性,使得這些政策建議大都停留在原則性指導和模糊狀態,對於政府關心的金融進入和金融監管問題仍沒有提出可操作的具體辦法,比如,利率放開和金融進入放開之後,會不會出現農村金融的混亂,會不會導致新的金融風險等問題,現有研究無法做出回答。

  三、農村金融的微觀主體研究

  對於微觀金融主體的研究,實際上是要發現各個主體的行為選擇規律及其約束條件,並深入分析其相互之間的作用關係,以便科學地解釋當前農村金融面臨的困境,並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這裡重點關注三類金融主體,一是農戶;二是民間金融機構;三是農村信用合作社。

  ***一***關於農戶的金融行為研究

  對農戶借貸行為的研究, 學術界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對農戶借貸行為的描述和分解,二是對影響農戶借貸和儲蓄行為的因素進行分析。對於第一個問題,學者們主要分析了農戶的借貸發生頻率、借貸規模、資金來源、資金用途、借貸利率、期限以及借貸方式***是否有抵押和擔保***等,在研究時都是選取某些固定地區進行跟蹤觀察,從而獲取的資料可靠性很強, 為把握農戶的借貸行為奠定了基礎***宋磊,2006***。對於第二個問題,研究發現,農戶的家庭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年齡、借貸方式、利率水平和借貸動機等都會影響其借貸行為,而不確定性的提高、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借款的易得性等都是農戶高儲蓄行為的重要決定因素***田崗,2005***。現有研究通過實際調查和資料分析,對農戶的借貸和儲蓄行為給出很多令人信服的描述和研究,但不足之處在於其理論性較弱,很少有研究能把農戶的金融行為和西方較為成熟的農戶家庭模型結合起來研究,因此,對農戶行為的解釋還缺乏系統性和理論支援。

  ***二***關於民間金融機構的研究

  對農村民間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間金融的產生原因以及民間金融的利率決定上。張傑***2004***認為,民間金融之所以廣泛存在, 主要是由我國小農經濟自身特點決定的,小農經濟的分散化、週期長、規模大以及農戶的借貸資金大量表現為非生產性資金,使其融資需求很難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於是非正規金融機構就必然會產生並發展起來。從供給角度看,郭沛***2004***認為,農村收入差距擴大後,產生了大量剩餘資金,由於這些資金在農村缺乏正規有效的投資渠道從而湧入非正規金融市場,形成了旺盛的供給;從金融政策根源看,郭沛***2004***認為,由於中國農村正規金融貸款管理的落後和貸款配給的錯誤, 使得大量正規金融機構的優惠貸款主要轉向較富裕農戶或者被用於消費,從而使得收入較低農戶的信貸需求仍然要通過非正規金融得以滿足。

  對於利率問題,江春認為,民間金融市場具有自由競爭性,所以民間金融的利率完全由資金供求狀況決定;而姜長雲***2004***認為,民間金融的利率並不統一,隨著熟人關係鏈的延長和風險的增加,利率水平也會逐次提高,國家的打壓和清理會提高民間金融的風險和運營成本,因而也會影響民間金融的利率水平。

  總之,目前學術界對非正規金融的影響和效果基本都持肯定態度。事實上,正是由於農村正規金融資金配置的低效才使民間金融的作用更加突出。但是現有研究明顯忽視了非正規金融的消極影響,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此外,關於民間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研究也有待加強。

  ***三***關於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研究

  在農村信用合作社研究方面,已有文獻主要圍繞信用社資金配置低效的原因、合作社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合作社的產權改革及其效果等問題進行討論。對於合作社效率低下的原因,張傑***2003***認為,主要是產權缺失、治理結構缺陷以及政府的過多幹預等,此外,合作社在從農業銀行獨立出來的時候,還承接了大量的呆壞賬,這都影響了其經營績效和行為導向;謝平認為,信用社的經營目標存在多元化衝突,導致了其經營思想混亂和機會主義行為。

  對於信用合作社的改革,謝平認為,中國從來就不存在合作制生存的條件,因此應該放棄合作制而走以贏利為經營目標的股份制道路;郭田勇則認為,只要進行適宜的產權改革,合作社就可以運轉良好併為三農服務;而白冰***2007***認為,農信社改革不應僅僅採取產權明晰的做法,還應在政府定位、農信社的領導機制、市場保護、民間信用准入等方面,依據效率、功能優先的原則進行。對於信用社最新改革的效果,汪三貴***2005***根據實際調查認為, 新一輪的信用社改革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由轉貸行為所產生的虛假盈利製造了全行業扭虧為盈的假象,當前農村信用社資本充足率的大幅度提高,是地方政府採取行政措施的結果;而馮興元***2004***等則認為新的一系列改革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使信用社有脫離農村的明顯傾向,並最終使農民被邊緣化。

  總之, 目前農信社改革的效果受到了學術界的質疑,信用合作社是否還應該保留,或者應該通過什麼樣的改革才能使其真正發揮為農服務的作用,學者們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但是,至少純粹商業化取向的改革是行不通的,它必然會導致信用社經營的非農化,最後只不過是多了一個新的商業銀行而已。

  除了以上三類金融主體以外,對農業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的貸款行為和決策也有部分研究,但是,金融改革以後,它們對農戶的直接金融行為影響較小,所以沒有得到更多的重視。此外,外資金融機構也已經開始涉足我國的農村金融,對於其金融活動和影響,也值得關注和研究。

  四、結論與啟示

  國外的經驗和我國的實踐表明,農村金融的發展對於我國農村經濟增長和城鄉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農村金融自身的特點,我國農村金融和城市金融長期呈現出“二元結構”的市場分割狀態,甚至當前已出現農村金融的空洞化現象。農村金融面臨的困境和難題使得農村金融改革成為當前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學者們分別從巨集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集中分析了農村金融的體系構成、金融制度、治理結構、產品創新、各主體的行為選擇及其互動作用等,以期對當前的農村金融狀況做出解釋並給出解決辦法,得出了很多重要的發現和結論,為我們從事農村金融體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論方面的借鑑,也為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但是由於缺乏理論的徹底性和微觀基礎,大多數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仍停留在原則性指導和模糊狀態,據此得出的政策建議可操作性並不強。事實證明,一般的金融理論在解釋農村金融時是不適合的,在研究農村金融問題時必須充分考慮到農村經濟和農戶行為的自身特點。因此,應該從我國具體農村區域的實際出發,從微觀金融主體的行為著手,在已有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強化對農村金融體系創新和制度安排的理論探討, 建立適合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農村金融體制模式、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和政府介入農村金融的模式體系等,研究完善以市場導向、資本結構、治理結構、風險管理、金融監管等為主的微觀制度安排和以政府職能、財政補貼、央行支援、稅收優惠、信用建設等為主的巨集觀制度安排,建立健全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以此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農村金融服務研究小組. 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EB/OL].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2]王夢遙. 當前農村金融現狀分析與對策[J]. 財經研究,2008***2***.

  [3]趙天榮. 中國農村金融問題研究的演進:一個理論方法述評[J]. 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7***.

  [4]谷慎,李成. 金融制度缺陷:我國農村金融效率低下的根源[J]. 財經科學,2006***9***.

  [5]杜金向. 提升各類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能力探討[J]. 現代財經,2007***8***.

  [6]刁懷華. 農村金融空洞化的成因及其破解:信貸合約交易的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7***8***.

  [7]彭克強,陳池波. 農村信用社改革十年的理性反思[J]. 甘肅金融,2007***9***.

  [8]熊學萍,易法海. 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貸融資制度的效率:一個分析框架[J]. 改革,2007***10***.

  [9]王國華,. 論我國農村金融抑制與金融制度創新[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5***.

  [10]宋磊. 農戶信貸需求與農村金融市場非均衡態勢的實證分析――基於泰安市農戶信貸供求現狀的調查[J]. 農業經濟問題,2006***7***.

  [12]周波. 新農村建設視野下的農村金融及其政策選擇[J]. 經濟問題,2008***8***.

  [14]李勇等. 關於完善農村金融制度加大對三農金融支援若干問題的思考[J]. 金融研究,2005***11***.

  [15]賀小華. 推進農村金融機構企業文化建設[EB/OL]***2008-05-20***. 中國金融網.

  [16]張傑. 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7]姚耀軍. 中國農村金融研究的進展[J]. 浙江社會科學,2005***4***.

  [18]溫濤等. 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 經濟研究,2005***9***.

  [19]鍾笑寒,湯荔. 農村金融機構收縮的經濟影響:對中國的實證研究[J]. 經濟評論,2005***1***.

  [20]姚耀軍.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係的實證分析[J]. 經濟科學,2004***5***.

  [21]姚耀軍. 金融發展、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協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檢驗[J]. 中國農村觀察,2005***2***.

  [22]田崗. 不確定性、融資約束與我國農村高儲蓄現象的實證分析[J]. 經濟科學,2005***1***.

  [23]汪三貴等. 農村信用社緣何熱衷“轉貸”[J]. 調研世界,2005***1***.

  [24]白冰. 農村信用社改革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 農村經濟,2007***12***.

  [25]鄢小兵,陳漢明. 從博弈論的視角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7***6***.

  金融問題論文篇3

  淺談手機銀行對農村金融問題解決的意義

  一、手機銀行的概念

  手機銀行,指安裝在手機移動客戶端的智慧型銀行系統,人們可以通過智慧手機上的手機銀行系統完成以往只能在銀行店內才能完成的各種金融業務,包括餘額查詢、轉賬還款、小額貸換、基金理財以及手機支付等多種業務。另外,手機銀行還可以通過與移動通訊網路的繫結穩定執行。手機銀行產生以來,因其極大的便利性與便攜性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喜愛,被評為繼電話銀行、網上銀行之後的我國金融業的內又一重大創新發明。

  手機銀行業務現今在國內外都十分發達,但實際在我國起步較晚。國內的手機銀行客戶端最早只能追溯到2000年,從國有的商業銀行中開始普及發展。處於開端時期的手機銀行客戶端最初主要針對存款較多的城市高階型客戶進行推廣,提供服務的銀行也只有工商銀行與中國銀行兩家。彼時,由於國內資金支援不足及技術落後的制約,我國手機銀行業務發展十分滯後與緩慢。直到2005年出現了網際網路3G技術之後,手機銀行才隨著智慧手機的發展進入迅速發展時期,並實現了階段性的功能創新。之後,手機銀行業務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截至2015年,使用者規模已經達到6億多人,交易成交額已經逼近200億大關。

  二、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概況

  從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和現實來說,手機銀行業務開展的主要地域還是集中於城市,且主導力量是各商業銀行。城市中,手機銀行的主要服務物件也集中於在各大銀行擁有賬戶的城鎮戶口居民,目標是通過新渠道解決銀行的排隊難排隊慢問題,從而最終提高銀行金融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效率。相對於城市,我國農村地區中手機銀行的發展時間更晚,在2008年才開始推出相關業務。因此總體來說,農村中手機銀行金融業務的使用率與成交額較城市低得多。並且不少手機銀行中的業務型別多為實際營業網點中服務內容的簡單複製,不能滿足農村居民的多樣化與獨特性金融交易需求。

  三、手機銀行對農村金融的積極影響

  手機銀行作為金融行業的創新成果之一,與傳統金融手段存在著明顯不同,具體有以下兩個方面,手機銀行從以下兩個方面的特徵出發,積極影響著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

  ***1***覆蓋範圍廣。

  手機銀行覆蓋範圍廣的特點更多地體現在農村人民對手機銀行的使用程度上。首先,傳統的金融體系並不完善和健全,在我國許多農村,有些銀行沒有網點,有網點的也大多存在組織機構渙散、服務能力弱、影響範圍小等弊端。這些問題都導致我國的大部分農民無法直接享受到金融服務,接觸到金融資訊。2013年某權威機構的資料調查曾經顯示,我國農村相較於城市來說,擁有活期儲蓄賬戶的家庭僅有40%左右,與城市金融能力差別巨大。然而截至2012年底,我國農村的網民卻已經組成了1.5億以上的強大集體,手機上網的比例比城鎮高出將近3.5個百分點且處於持續高速增長的狀態。手機銀行與通訊網路結合,基於智慧手機服務的基本特點能夠使金融服務打破地域限制與時間限制,將金融資訊與金融服務延伸到農村的每一處住戶家庭中。

  ***2***高效率,低成本,高回收。

  另外,相較於傳統的金融服務而言,手機銀行更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回收率高即收益高的特點。手機銀行實現了線上交易與線上智慧服務,不僅免去了許多金融交易中繁瑣的中間過程,更節省了時間與人力,極大地降低了交易雙方與銀行人力的投入與成本。其次,對於農村或偏遠地區來說,不少銀行開設營業網點的決定往往帶來成本高卻收益低下的特點,手機銀行也能良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緩解銀行服務於農村時的壓力。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曾經的調查顯示,在農村運用手機銀行相較於開設營業網點來說,運營成本能夠降低一半以上。最後,就農民自身而言,智慧手機方便其操作與攜帶,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利用手機銀行辦理各種業務,節省了其往返於銀行和在銀行等候的時間,不僅能夠提高其辦理業務的速度,還能夠促進其享受更加質高價優的金融服務。

  四、手機銀行對農村金融問題解決的意義探討

  目前,我國的“三農”問題仍舊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問題,而“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離不開對農村金融的大力扶植與發展。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中也長期存在金融服務機構服務網點少、金融服務投入成本過大、金融競爭市場平淡等問題。究其原因,目前大部分的正規金融機構在決定是否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時,往往更多地看重貸款者或交易者的抵押物品與信用狀況,這些正是我國農村金融所缺乏的部分。由此可知,我國農村金融問題的最大問題是資訊問題,資訊問題導致了上述的其他問題。因此,只有合理解決農村金融的資訊問題,才能真正解決農村金融問題。手機銀行對於農村金融問題解決的意義也正在於其對農村金融資訊的重要作用中體現。

  ***1***資訊蒐集。

  銀行卡在農村推廣之前,農村中有交易相關的工資發放及地產收入等眾多金融活動都是通過現金髮放上繳及存摺的利用來實現,資金控制能力弱。到今天,許多農戶才逐漸適應用銀行卡收款或還款,銀行卡的推廣改變了農戶的消費與金融交易習慣。手機銀行的推廣與銀行卡的推廣問題十分相似,因此在不久的未來,大部分農民必將習慣於用手機銀行來收款、還款,使手機銀行從我國東部地區的農民逐步普及到全國各地的農村、農民中。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眾多資訊往往是通過智慧手機在社交網路中或網頁網站中披露的,在人們利用手機社交的過程中,資訊完成了生成與蒐集的整個過程。對於手機銀行來說,其本身就是一種智慧手機應用,並且能夠植入到社交網路中,能夠主動獲取使用者的相關資訊。因此,手機銀行可以通過網路平臺、自身註冊功能等多個方面收集使用者資訊,為農村金融問題的解決提供可參考的使用者資料。

  ***2***資訊共享。

  手機銀行能夠智慧還原真實的社會關係,並據此形成智慧化的資料。將這些資料釋出到網路上拓展完善與宣傳之後,農戶能夠依託其平臺進行資訊的釋出、傳遞與共享,在手機銀行中實現自身金融資訊的持續而完整的共享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手機銀行能夠得到使用者在共享中分享的真實金融或經濟資訊,減輕農村金融服務或解決金融問題中的阻力。

  ***3***資訊處理。

  手機銀行還能夠對收集到的資訊進行合理化處理,不僅能夠通過代理商將使用者提供的軟資訊轉化為硬資訊,還能夠通過引入代理商制度解決農村中某些基本金融服務空白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