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的財政政策

  報告認為,積極財政政策在適當兼顧總需求條件下應將重點放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積極財政政策力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報告顯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效果。當前公共風險和財政風險都有所上升,這意味著必須進一步拓展財政改革空間。報告認為,積極財政政策在適當兼顧總需求條件下應將重點放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釋出關於地方財政經濟執行情況的調研成果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各地經濟發展促進效果顯著,同時應重視公共風險和財政風險雙重疊加的問題。

  權衡考慮兩種風險

  中國財科院日前開展的“地方財政經濟執行”調研,分別針對東部、中部、西部及東北地區,並面向全國開展“地方財政經濟執行”線上問卷調查。

  調研報告顯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效果。比如,東部地區經濟執行穩中向好、領先發展,呈現諸多積極變化,工業執行平穩,進出口降幅明顯收窄或轉正,經濟執行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升級態勢明顯。

  報告表示,前3季度,東北地區經濟執行情況有所回暖,大部分調研地區的經濟執行先行指標,如工業用電量、貨運量、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呈增長態勢。

  報告在肯定經濟發展諸多亮點的同時,也著重關注了風險問題。“我國當前正處於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整體風險在加大。”中國財科院院長劉尚希表示,調研顯示,當前公共風險和財政風險都有所上升。

  報告所述的公共風險,包括經濟風險、社會風險、結構性風險等,具體表現為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較大,城鎮化、老齡化、人口流動對公共服務提出挑戰,地區之間的分化明顯,傳統行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等。

  財政風險則是指財政收支面臨的壓力,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市縣財政收入負增長或零增長,收支缺口越來越大,債務增長的壓力大。這其中既有“擠水分”的因素,也有經濟下行在財源上的反應,應警惕財政執行風險。

  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萬東華也認為,要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就要更多地發揮財政的作用;另外,經濟下行對財政的壓力也很大,因此在政策空間方面也提出一些挑戰。

  “這顯然是一個兩難問題,財政風險和公共風險的權衡組合是當前制定巨集觀政策的一個基本依據。實際上這意味著必須進一步拓展財政改革的空間,從根本上防範化解當前的公共風險和財政風險。”劉尚希強調。

  地方債應透明規範

  調研顯示,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近年來取得了較大進步,尤其是置換債券對於優化債務結構、降低負債成本、明確政府權利義務、降低地方政府債務的不確定性風險意義重大。

  報告指出,無論是東北、東部、中部還是西部地區,擔保債務和救助債務的規模不斷下降,政府債務的償還責任更加明確,政府債務的整體風險水平也相應降低。

  與此同時,報告也揭示了一些地方政府債務面臨的問題,包括經濟下行和減稅等政策性因素影響財政收入增長、區域性地區債務率偏高、地方融資平臺轉型難度大、不規範的融資行為等。

  比如,對東北地區調研顯示,有的地方債務率超過了100%的警戒線。與此同時,支出剛性難以改變,收支矛盾較大。中部地區調研則顯示,不少地方“發展依賴於專案”的現象較普遍,融資平臺的政府投融資職能很難簡單免除,一些地方存在不規範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這些都可能為未來政府債務的增加帶來隱患。

  報告建議,要控制和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防止財政風險蔓延,具體措施包括實行債務規模限額控制,嚴格控制違規舉債行為,確保債務規模增長與地方經濟發展速度相匹配,杜絕盲目舉債;規範發展PPP模式,避免保底承諾、回購安排、明股實債等“偽PPP”“假PPP”。

  “當前,加強地方債務管理,透明度提高,規範性增強,債務的增長明顯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地方的支出壓力和債務增長壓力並沒有減弱。”劉尚希指出了地方政府面臨的收支矛盾。

  對於我國政府債務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學工表示,我國政府槓桿率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是最小的,風險總體可控。“以前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主要不在規模,而在於不規範、不透明。現在建立了規範透明的融資方式和防控風險的一整套制度,可以通過加強政府和市場的約束,更好地發揮專項債券的作用,支援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建設。”他認為。

  用好積極財政政策

  劉尚希認為,明年積極的財政政策還將延續。以前的積極財政政策可能更多著眼需求方面,現在積極財政政策主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考慮,在適當兼顧總需求的條件下重點放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報告認為,進一步減稅降費在未來巨集觀政策中具有重要性和導向性,並提出以下建議:針對關鍵環節完善稅收制度,降低企業稅收負擔;加大小微企業稅收優惠力度,增強企業競爭力和市場活力、落實降低社保費率政策,在現行已適度降低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費率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適度降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費率。

  “政府要為市場創造條件,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避免過多地採取各種手段直接或間接地介入市場活動領域。”報告建議,在當前化解過剩產能工作中,應更好發揮市場調控作用,減少直接行政性干預;政府投資基金的政策性或引導性應通過投資領域來體現,採取清單管理模式,將具體專案選擇權和投後管理等委託專業投資管理公司負責。

  報告還對進一步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建立法治化的財政體制提出建議,認為要加快推進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積極推動《國務院關於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在實踐層面的落地;完善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間的稅收分享機制;探索各級財政支出責任法治化。

  2016年重慶財政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局良好

  華龍網1月17日17時訊***記者 張譯文***去年底,武隆區煤礦去產能進度加速向前推進。按照該區政策,凡在2016年之內主動申請關閉生產礦井的,在享受市級財政補助的職工安置、經濟損失等費用的基礎上,還配套“地方糧票”,加碼激勵獎補政策:每關閉一萬噸產能,可獲100萬元一次性獎勵。

  “既然 小散差 煤礦早晚都得關閉,還不如早關能享受到政策。”財政在去產能中的“政策正向引導”,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把握形勢和方向上有了更明晰和正確的決擇。而這,也僅僅是去年財政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邁進的一個縮影。近日,重慶市財政局對2016年的財政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作了詳細解讀。

  去產能“補”到位

  去產能最大的阻礙無非兩個,要麼遇到“尾大”而“死不起、不敢死”的企業;要麼遇到“貪利”而“不想死、不願死”的企業。市委、市政府對“小散差的煤炭行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的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造船行業、盈利水平下降的水泥行業、經營困難的電解鋁和平板玻璃行業”下達“去產能執行令”,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為此,財政既出臺了“去”的激勵獎補政策,讓過剩產能企業積極退,又出臺了“保”的社會政策託底,保障去產能不影響飯碗,穩妥處理好“去產能”與“保穩定”之間的關係。去年,我市財政對鋼鐵、煤炭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行獎補資金就達40億元。同時,還安排5.8億元支援重點區縣轉崗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保障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安置。

  去庫存“銷”到位

  讓沙坪壩區2000多戶巴渝老街拆遷專案的安置居民們沒有想到的是,有785戶居然在不到一年時間裡就住進了新房。這要按傳統徵地還建流程,三年也只是個期望值。政府通過購買庫存商品房,將其轉化為安置房,既去庫存,又解民憂,一舉多贏,這是房地產去庫存諸多妙招之一。

  按照“控增量、轉存量”的思路,我市先後出臺了20條措施。其中,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延長主城區個人首次購房按揭財政補助5年的政策,支援棚戶區改造貨幣化補償安置,以及金融信貸等“組合拳”政策,商品住房去庫存達900萬平方米,去化週期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去槓桿“防”到位

  積極財政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槓桿”,需在兩方面發力。首先是企業融資去槓桿。去年六月,我市出臺金融去槓桿防風險專項方案,明確提出,財政將通過兌現貸款貼息、政策性轉貸、擔保費補貼和風險補償等政策,多渠道支援企業置換高息債務,通過“債轉股”等措施,降低過高融資成本。

  其次是政府債務置換。主要是加強政府性債務管控,防範和控制財政風險。一方面通過改革舉措,將政府債務分類納入預算管理,實行限額管控與風險預警,確保了債務警戒線安全;另一方面,發行置換債券1164.4億元,保障到期債務償還和高息債務置換,節省利息支出約55億元,有效緩解了區縣到期債務償還壓力。同時,以銀行貸款利率下調為契機,協商債權人調整平臺公司政府性債務合同利率,降低債務融資成本33億元。

  降成本“減”到位

  確保所有行業稅負 只減不增 、要積極為企業減稅減負。重慶軌道交通集團在近四年的“營改增”試點中嚐到了甜頭,已累計減少稅負1.3億元,且還不包括18億的留抵稅款。

  過去一年,我市財政不折不扣執行市政府出臺的減輕企業負擔的“組合拳”政策,兌現營改增、西部大開發、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了企業稅負,為企業休養生息騰出了空間。降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單位繳費費率,拓寬困難企業低費基社保繳費政策覆蓋範圍,落實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減免政策,向企業和個人普遍性降費125億元。據統計,去年累計為企業降低各類成本達500億元以上。

  補短板“立”到位

  “在家門口就把錢賺了,一年就脫貧。”得益於政府在基礎設施上的大力投入,藏在石柱縣黃水鎮深山中的“窮山惡水”,因一條公路而變成避暑遊的“金山銀山”。與此同時,財政每年還安排1000萬元專項持續支援。如今,“黃水人家”已經成為一個響亮的品牌,幫助當地老百姓走出了貧困。

  以“補”求進。去年,市財政從“三農”最急需、最薄弱的環節入手,著力於脫貧攻堅、基礎設施、教育醫療、文化等短板,進一步加大投入,精準施策,托起了社會發展的底線,提升了社會發展的環境條件,讓老百姓享受到發展實惠,為社會發展夯實了根基。市級籌措390億元重點支援基礎設施和公益專案建設、全年有59.6萬人實現脫貧、25件民生實事所需資金足額保障、社保、醫保等各項提標政策逐一落實、各年齡段學生資助政策全覆蓋……

  開局良好,後程可期。一年來的實踐表明,積極財政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藥引和酵母”作用越發明顯,我市煤炭、鋼鐵正加速去產能,供需關係得到改善;商品房庫存持續減少,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等措施陸續出臺,有效化解金融風險;營改增等清費減稅政策,讓企業成本逐步下降;擴大有效投資,推動脫貧攻堅,補短板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