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反零基礎入門知識教學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拍攝發燒友對於單反的追求更是越來越狂熱。那麼,作為一個攝影菜鳥,拿到單反後應該從何學起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開篇:光圈和快門是什麼

  光圈英文名稱為Aperture,它是用來控制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的光量,是鏡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引數,光圈通常在鏡頭內。它的大小決定著通過鏡頭進入感光元件的光線的多少,通常我們用F值來表達光圈的大小。而快門是控制照相機曝光時間的機件,快門速度單位是“秒”。常見的快門速度有: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等。

  今天筆者就要為大家詳細講述相機最重要的這兩個引數——光圈和快門。這兩個引數具體有什麼作用呢?欲知詳情請接著往下看。

  光圈特性***一***:控制進光量

  光圈作為相機鏡頭內的一個元件,它的作用是控制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元件的光量,所以光圈的一大功能就是控制進光量的多少。一般來說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f1.0,f1.4,f2.0,f2.8,f4.0,f5.6,f8.0,f11,f16,f22,f32,f44,f64。我們可以通過一張簡單的示意圖來說明不同數值的光圈和它孔徑大小的關係。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光圈f值越小,通光孔徑越大***如上圖所示***,在同一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便越多,光圈f值越大,通光孔徑越小,在同一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便越少,而且上一級的進光量剛好是下一級的兩倍,例如光圈從F8調整到5.6,進光量便多一倍,我們也說光圈開大了一級,F5.6的通光量是F8的兩倍。同理,F2是F8通光量的16倍,從F8調整到F2,光圈開大了四級。對於消費型數碼相機而言,光圈f值常常介於f2.8~f11之間。此外許多數碼相機在調整光圈時,可以做1/3級的調整。

  上面我們說了光圈的大小決定了相機的進光量。在拍攝照片中,進光量的大小直接決定了畫面的明暗,在相同曝光時間裡光圈大的進光量就多,光圈小的進光量也就少。下面我們先通過一組照片來說明他們的關係,在拍攝照片時我們使用的是相機手動檔,ISO感光度為100,曝光時間1/200秒,白平衡自動,只改變其光圈大小。

  上面的圖片充分的驗證了光圈越大畫面就越亮,光圈越小畫面也就越暗這個關係。所以在平時拍照時如果天氣晴朗,我們可以適當縮小光圈來控制光線進入;如果是在夜晚我們最好加大光圈拍攝以保證足夠的進光量。

  總結:光圈的數值越小,光圈孔徑越大,進光量越多,畫面也就越明亮;光圈的數值越大,光圈孔徑越小,進光量越少,畫面也就越灰暗。

  光圈特性***二***:控制景深

  在說光圈控制景深前我們首先來看看下面這兩張照片。

  這兩張照片都是拍的同一個人,但是效果完全不一樣。第一張照片拍攝的畫面非常雜亂,人物在中間不是很醒目,而第二張照片很好的將雜亂的背景虛化突出了中間的人物,畫面非常乾淨。這兩張照片其實都是用的同一臺相機拍攝的,那為什麼拍出來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這個就要說到光圈的另一個特性——控制景深。

  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景深。我們在使用相機進行拍攝時,調節相機鏡頭,使距離相機一定距離的景物清楚成像的過程,叫做對焦,那個景物所在的點,稱為對焦點,因為“清楚”並不是一種絕對的概念,所以,對焦點前***靠近相機***、後一定距離內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楚的,這個前後範圍的總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隻要在這個範圍之內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攝到,超過這個範圍就不能清楚的被拍攝。其次,前景深小於後後景深,也就是說,精確對焦之後,對焦點前面只有很短一點距離內的景物能清楚成像,而對焦點後面很長一段距離內的景物,都是清楚的,二者距離比例約為1:2。

  景深的深淺,與很多方面有關,但關係最大的就是光圈了。光圈越小***即F數值越大***,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即F數值越小***景深就越小。無圖無真相,同樣我們還是通過圖片來說明,為了保證曝光正確,我們所有照片都是使用A檔拍攝,逐級改變其光圈大小。

  建議各位朋友在拍攝風景的時候儘量使用F8、F11這樣的小光圈拍攝,這樣拍出來的風景照片遠近都是清楚的;而在拍攝人像的時候可以選擇F4、F2這樣的大光圈拍攝,大光圈可以很好的虛化背景來突出主體人物。

  總結:光圈的數值越小,光圈孔徑越大,景深越淺,背景虛化越明顯;光圈的數值越大,光圈孔徑越小,景深越深,背景虛化越不明顯。

  快門特性***一***:控制進光量

  快門的速度單位是“秒”。常見的快門速度有: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等。相鄰兩級的快門速度的曝光量相差一倍,我們常說相差一級。如1/60秒比1/125秒的曝光量多一倍,即1/60秒比1/125秒速度慢一級或稱低一級,1/60秒的曝光量是1/125秒曝光量的2倍。

  和光圈一樣快門也有控制進光量的作用。如果把進光量比作水管裡的水,光圈就是通過調節水管粗細來控制水量,而快門就如同水管的開關一樣,通過調節開關開啟的時間長短來控制水量。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適當的提高快門速度來捕捉精彩的瞬間。在夜晚或者暗光環境下我們就要適當的延長快門速度,來保證相機足夠的曝光。一般來說相機在顯示快門速度時為了方便顯示所以只顯示分母,即1/250秒顯示為250,1/50秒顯示為50,然而5秒顯示為5"。下面我們依舊通過照片來說明快門和進光量的關係。

  上圖很直觀的為我們展現出不同快門速度對於畫面明暗的影響。一般來說人手持相機拍攝時快門速度不能低於1/30秒,不然很容易因為抖動而拍虛,如果必須要使用慢速快門,那最好給相機配備一個三腳架

  總結:快門速度越快,光線通過時間越短,畫面越暗;快門速度越慢,光線通過時間越長,畫面越亮

  快門特性***二***:不同的拍攝效果

  快門的作用不僅是在控制通光量的多少上,還能使您的照片表現出不同的效果。高速快門一般用作於捕捉物體瞬間的美,比如在拍攝一些轉瞬即逝的畫面或者拍攝運動速度較快的物體時就需要我們用到高速快門。

  較低的快門速度能讓我們拍攝出過程美,當你要拍的是夜晚的車水馬龍,快門時間就要拉長,常見照片中絲絹般的水流效果也要用慢速快門才能拍出來。快門時間可以手動調節到很長,有的時候甚至可以達到幾小時。

  同的快門速度能給我們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拍攝效果,如果您對此有興趣可以去嘗試各種不同的快門速度所帶來的不同效果,希望您能在這種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收穫快樂。我們再次對快門做個總結。

  總結:快門速度越快,越能抓拍瞬間,表現瞬間美;快門速度越慢,越能捕捉過程,表現過程美

  總結:光圈與快門應合理搭配

  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就形成了曝光量,在曝光量一定的情況下,這個組合不是唯一的。例如當前測出正常的曝光組合為F5.6、1/30秒,如果將光圈增大一級也就是F4,那麼此時的快門值將變為1/60,這樣的組合同樣也能達到正常的曝光量。不同的組合雖然可以達到相同的曝光量,但是所拍攝出來的圖片效果是不相同的。

  在相機模式撥盤上標有A和S檔,它們分別是光圈優先檔和快門優先檔,A檔也就是光圈優先檔,在光圈優先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光圈的大小來輕鬆地控制景深,相機會在保證曝光量的前提下自動為其配備合適的快門速度。A檔的優勢是使用者只要專心的根據自己所需的景深大小來設定光圈,不用將其他心思放在快門速度的配置上,由此來提高拍攝效率。

  與光圈優先相反,快門優先是在手動定義快門的情況下通過相機測光而獲取光圈值。快門優先多用於拍攝運動的物體上,特別是在體育運動拍攝中最常用。很多朋友在拍攝運動物體時發現,往往拍攝出來的主體是模糊的,這多半就是因為快門的速度不夠快。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使用快門優先模式,大概確定一個快門值,然後進行拍攝。並且物體的執行一般都是有規律的,那麼快門的數值也可以大概估計,例如拍攝行人,快門速度只需要1/125秒就差不多了,而拍攝下落的水滴則需要1/1000秒。A檔和S檔都是我們經常會用到的檔位,所以我們都要熟練掌握。下面我們再來總結下光圈與快門的的特點。

  ·光圈快門大總結

  光圈:光圈的數值越小,光圈孔徑越大,進光量越多,畫面就越明亮,景深越淺。光圈的數值越大,光圈孔徑越小,進光量越少,畫面就越灰暗,景深越深。

  快門:快門速度越快,光線通過時間越短,畫面越暗,越能抓拍瞬間快門速度越慢,光線通過時間越長,畫面越亮,越能表現過程

  ***二***相機引數之ISO/焦距篇

  ISO和焦距是什麼

  在上期文章***相機引數之光圈/快門篇***中筆者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了相機中光圈與快門這兩個引數的作用和特點。然而在今天的文章中筆者依然會為大家詳細的介紹相機的另兩個重要引數——ISO和焦距。相信大家在看完這篇文章後會對這兩個引數有更多的瞭解。·ISO和焦距是什麼要說什麼是ISO還要從傳統膠片相機說起,ISO稱作為感光度,它是衡量傳統相機所使用膠片感光速度的國際統一指標,其反映了膠片感光時的速度***其實是銀元素與光線的光化學反應速率***。而對於現在並不用膠片的數碼相機來說,其成像原理是通過感光器件CCD或CMOS以及相關的電子線路感應入射光線的強弱來進行成像的。為了與傳統相機所使用的膠片統一計量單位,這才引入了ISO感光度的概念。在數碼相機中ISO同樣也反應了相機感光元件的感光速度。

  相信焦距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可是您能具體指出哪段距離是焦距嗎?其實焦距是指從鏡頭的光學中心***主點***到成像面***焦點***的距離。此距離越長,則越能將遠方的物體放大成像;此距離越短,則越能拍攝更寬廣的範圍。下圖僅採用單枚透鏡進行說明,但實際上鏡頭的光學中心面由多枚透鏡結構決定

  ISO作用:改變感測器的感光速率

  在傳統的膠片相機時代,我們可以因拍攝環境亮度的不同來選購不同感光度***ISO***的底片,例如一般晴天環境可使用ISO100,陰天的環境可用ISO200,黑暗如舞臺,演唱會等環境可用ISO400或更高感光度數值的底片。到了數碼相機時代雖然我們用CMOS或CCD取代了傳統的膠片,但是ISO這個概念還是被保留了下來。我們現在依然使用ISO來代表相機感光元件的的感光速率

  感光度ISO在相機中一般分為這些檔位:ISO100,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ISO3600等,有些相機還能作1/2或者1/3級的設定。在數碼相機中感光度ISO的大小代表著感光元件對光線強弱的敏感程度,當ISO設定的越高,感光元件就對光線就越敏感。這樣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提高ISO來保證我們的快門速度。比如在體育攝影時,當環境光線不足,然而我們又必須要保證使用很高的快門速度來抓拍運動員的瞬間動作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通過提高相機ISO來實現曝光的準確。這樣描述顯得有些抽象,讓我們先來通過一組在暗光環境裡拍攝的照片來具體說明,拍攝照片時我們使用的是手動M檔,光圈大小和快門速度保持不變,只是改變相機的ISO。

  通過照片我們可以發現,當環境光不足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提高ISO來使相機感光元件對光線的強弱變得更加敏感,從而來提高整個畫面的亮度。也許有的朋友要問了:既然提高ISO有這麼好的作用,為什麼我們不一直使用較高感光度來拍照片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較高的感光度會給我們的拍攝帶來“副作用”。

  高ISO的副作用:噪點

  提高感光度的大小確實能給我們的拍攝帶來很大的好處,它讓我們在暗光環境下也能拍出明亮的照片。可是在我們提高感光度的同時它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副作用——噪點的增加。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噪點,噪點***noise***主要是指感光元件CCD***CMOS***將光線作為訊號接收並輸出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影象中粗糙的部分,也是指影象中不該出現的外來畫素點。

  上面圖片的這些噪點就和相機使用了較高的感光度有關。我們對數碼相機增加感光度實際上是對感光元件的取樣訊號進行人為放大,在放大影象訊號的同時電路中所存在的暗電流也會隨之增加,這些增加暗電流會對影象訊號產生一定的干擾作用,其結果就是在畫面上產生較多的雜色斑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噪點。這些噪點看起來就像影象被弄髒了一樣,畫面質量也就隨之下降。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相機在不同ISO下拍攝照片的噪點數量對比。需要注意的是,各個品牌各種型號的相機對噪點的控制能力也不盡相同,下面的照片只是為了驗證隨著ISO的提高畫面中噪點數量會隨之增多,各相機具體的噪點增加程度以實際拍攝為準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在提高相機ISO的同時照片噪點數量也會隨之增加。正是因為高ISO有著它的兩面性,所以我們平時拍照時應當儘量選擇合適的ISO數值,並不是ISO越高越好。一般來說在晴天光線充足的環境下我們應該儘可能的將相機ISO設定在最低檔,因為相機在使用最低檔ISO拍攝時所拍出的照片畫面質量是最好的;當遇到陰天或者是在室內進行拍照時我們可以適當的提高相機ISO,來保證畫面的明亮。如果實在把握不好那就選擇自動ISO,將調節IOS的任務交給相機去完成。一般來說現在的卡片相機ISO設定在400以內所拍出的照片都不會有明顯的噪點,一些優秀的單反相機在ISO達到3200時依然能保證不錯的畫面質量。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這幾年相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相機的高感抗躁能力越來越好,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能用很高的ISO拍出沒有任何噪點的照片。

  ·總結:

  ISO感光度越高,感光元件對光線越敏感,所拍照片就越明亮,噪點也就越多。ISO感光度越低,感光元件對光線越不敏感,所拍照片就越暗,噪點也就越少。

  焦距對比初體驗

  焦距是指鏡頭光學後主面到焦點的距離,是鏡頭的重要效能指標。鏡頭焦距的長短決定著拍攝的成像大小,視場角大小,景深大小和畫面的透視強弱。當對同一距離遠的同一個被攝目標拍攝時,鏡頭焦距越長所成的象越大,鏡頭焦距越短所成的象越小。根據用途的不同,照相機鏡頭的焦距相差非常大,有短到幾毫米,十幾毫米的,也有長達幾米的。

  對於我們現在常用的單反相機***以全畫幅24×36mm為標準***來說,通常把焦距分為超廣角、廣角、標準、中焦、長焦和望遠。一般來說,24mm以下可以稱作超廣角也就是俗稱的“魚眼鏡頭”,24至40mm為廣角,40至55mm是標準鏡頭的範圍,55至135mm是中焦,135至300mm是長焦,而300mm以上就被稱為望遠鏡頭了。那麼不同大小的焦距在拍攝時都有什麼不同的效果呢?下面我們就先通過一組圖片來說明,所有圖片在拍攝時相機位置都是固定的,只是改變鏡頭焦距。

  上圖相信大家都已經對焦距這個概念有了初步的印象了吧。但是為什麼不同的焦距拍出照片的效果截然不同呢?別急,我們在下頁為大家詳細說明。

  ·總結:

  焦距數值越小,能拍攝越廣的範圍焦距數值越大,能拍攝越遠的物體

  焦距原理深入解析

  為何使用不同焦距的鏡頭所拍出的照片顯示範圍差距這麼大呢?我們用一張簡單的示意圖來說明。

  如圖所示,在感光元件面積相同的情況下,焦距的長短直接影響了所拍畫面的範圍。但如果感光元件面積不一樣那又會有怎樣的變化呢?現在的尼康入門級單反並沒有採用全畫幅的感測器,而是使用了APS-C畫幅的感測器。這種感測器的面積比全畫幅的要小,所以在使用相同焦距的鏡頭拍攝時,畫面效果也不盡相同。

  通過示意圖和實拍圖我們看出,在相同焦距下感光元件面積越小,拍出照片越有“遠望”的感覺,也就是說越能“放大”焦距。事實上尼康APS-C的單反相機對焦距放大係數為1.5倍,也就是說同樣在鏡頭焦距為70mm的情況下APS-C畫幅相機實際所表現的焦距為70*1.5=105mm。對於焦距範圍是18mm-55mm的套機鏡頭來說,在APS-C畫幅的相機上所表現出來的實際焦距約為27mm-82mm,所以APS-C畫幅的相機在長焦攝影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當我們拿到一枚鏡頭時會看到鏡頭上有各種各樣的引數以及鏡頭上的兩條黑色調節環。如圖所示,18-105mm表示鏡頭的變焦範圍,長焦數值除以廣角數值就是該鏡頭的變焦倍率了。比如這支焦距為18mm-105mm的鏡頭,將長焦數字÷廣角數字即:105÷18≈5.8,所以該鏡頭的變焦倍率為5.8倍;鏡頭上3.5-5.6表示該鏡頭在廣角端與長焦端的最大光圈。鏡頭上較粗的調節環是變焦環,通過旋轉鏡頭的變焦環可以實現焦距的改變,這個必須手動完成,在變焦的同時,鏡頭可能會伸長或縮短。鏡頭上較細的是對焦環,就是讓影象清晰使焦點落在感光元件上,這個可手動,也可自動完成,自動對焦簡稱AF。

  ·總結:

  感光元件面積越小,鏡頭焦距放大倍率越大,越能拍攝較遠的物體同一鏡頭焦距越小,最大光圈越大;鏡頭焦距越大,最大光圈越小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鏡頭

  廣角和長焦各有各的優勢,同時也有各自的不足之處。廣角鏡頭雖然有著廣闊的拍攝範圍,但是因為它有著明顯的鏡頭畸變,所以在拍攝人像上並不給力;長焦鏡頭雖然能將遠處的物體拉近,十分適合拍攝特寫,但是並不能拍攝較大的場面。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再次體現出來。對於初學者而言,我們應該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鏡頭呢?筆者整理出一些常用鏡頭焦段的使用參考,希望能幫助大家選購。長焦,超長焦還經常被用在體育攝影,足球場邊經常能看見使用“大炮筒”拍照的攝影師。

  上面就是各個焦段的使用參考,在實際使用時並不侷限於這個參考,關鍵還是要看自己的想法與創意,比如200mm的焦距有的時候也用來拍人像,效果也很好,背景虛化超級給力。同樣,也可以利用廣角鏡頭的畸變效果來拍人像,效果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