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達草書書法作品

  言恭達深厚的功底以及對前輩的借鑑為先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營養和創新的靈感。言恭達先生迷戀經典,但這不意味著守舊,而是能夠“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言恭達是我國當代十分著名的草書書法家,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言恭達書道無為的書法藝術

  筆者曾經屢次提到“書道無為”這一書法理念,很多人甚是不解,書道緣何無為呢?筆者以為,首先當先解讀無為的含義。老子提出無為主張,基於一個原因:他的修行達到了絕頂高度。修行達到玄同高度,就明白一切都是虛幻的,都是無的。老子已經“超越”這一高度,所以,老子明白一切“為”,不管為有為無,為大為小,都是“無”,都是空。那麼什麼是“無為”?“心”知其為乃是“空”,此為就是無為。老子言:“無其為,是為;無其事,是事;無其味,是味”。這說的是事物本相。由此可見,無為,就是“心知其空而為之”。也就是“心不著相”,“不執著”。其實在筆者看來,道家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象行事。這也是“無為無不為”的內涵所在。

  書道者,乃是書法之大道也。習書當得法入理,由技入道,繼而實現“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如此,則真正地入道,真正進入書藝的康莊大道。其實,藝術之初入門者,比的是技法的熟練度,慢慢地就變成了性情和學養的高低,最後就是變成了文化底蘊和修養的厚薄。書家除了文化的薰陶,還需要社會的歷練,所謂“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也是這個道理。書道無為,是心不著相,是因人之心的自然流露,不造作,不功利,這其實才是書藝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弘一法師書法所具有的拙中帶稚的境界。

  在談書道之時,且讓我們回顧一下中西文字的區別。眾所周知,西方的文字是拼寫文字,但從字形上是無法看出這個字所反映的客體事物或概念的,也就是說,能指與所指是沒有直接關係,偶然結合在一起的。而中國的漢字則是象形文字,是以象形為本源的符號,就像是繪畫,是對事物概括性的模擬寫實。因此,與西方文字不同,漢字不管是古文字還是現代的文字,人們單從字形上就能大概看出這個字是表示了什麼含義。而且,更重要的是,象形字從一開始就包含著超越被模擬物件的符號意義,很多時候,一個字表現的不只是一個或一種物件,也包括主觀的意味、期望或要求。

  因此,在中國古典美學以及漢字會意的影響下,書法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直都是人的精神和氣質的抽象體現與表露,所謂“暢寄幽情”。劉熙載曾這樣評價:“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評價一件書法作品除了看書法家的功力、章法,更要看其修養與胸襟。而先生的書法充分體現了他的才情和人品,體現了文人的雅意和書卷氣,是中國式的審美的集中體現。其實上文所提到的中國書法對“骨”的強調,不僅限於用筆的力量美,還指向書家的人格力量,強調書法要高雅、有品位,反對媚俗,所謂“書如其人”。“品格”實乃中國藝術之魂靈,如果藝術格調不高,任憑技巧再嫻熟高深,終歸流於俗手,難以體現中國畫最為本質的藝術精神。高格調從何而得?言先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唯靠一個“養”字。先生有著超脫常人的悟性和苦耐寂寞的勇氣,靜觀世間的名利誘惑,保持止水的心境,坐看雲捲雲舒。多年來,始終堅守著自己藝術生命的底線,與世無爭,唯與藝搏。也唯有這樣創造出來的作品是需要多次的品讀、玩味才能領悟其中妙處的,就像收藏家無時無刻不在把玩的藝術珍寶,反覆品味,趣味無窮,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三十多年來,先生不斷的與古代大家對話,又時時吸收時代的新鮮空氣。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的瞭解和體會,深厚的學養、廣博的人生歷練、詩書畫印兼涉,使他的藝術和人生都體現著中國古典美學的至高追求。身為孔子徒弟言偃的後代,先生有著儒家“清、正、中、和、厚、樸”典型人格魅力,儒家“以道自任”、“經世濟用”的精神追求在他的血液中流淌,多年來,他以切身經歷踐行著儒家藝術審美教化喚醒人性道德的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西方學人對知識分子的界定主要包括兩點:首先,“知識分子”應是以某種知識技能為專業的人,例如藝術家、科學家、教師等腦力勞動者;其次,他還必須深刻的關懷著國家、社會以及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益之事,而且這種關懷必須又是超越於個人的利益之上的。當國家、人民遇到災難,他默默捐款200萬元,他為南京慈善協會設立專項百萬慈善基金……同時,他打破藝術家“靜觀的人生”,積極的參政議政,身為全國政協委員,他關注教育、關注文化、關注民生,身體力行地以一個書法家的身份融入到社會生活,他常常從一個藝術家、文人的角度對一些社會問題進行思考,並努力的解決問題。

  言先生的性格中也有著道家自然而然、隨遇而安的超然與灑脫,言恭達先生總是給人彬彬有禮、平易近人的感覺,隨著歲月的消逝,他的人生觀與審美觀更趨於清靜、自然,返璞歸真。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如此恬淡平靜的心境更顯難得。

  他的書法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的審美,至善至美、堅定厚重的藝術表現力承載著儒家厚德載物的審美理想。洗練、簡約、自然的書法章法和結體,則是的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具體體現,觀先生的作品,有一種清逸、渾樸、平和、簡靜的美,平中蘊奇,風韻天成。這是禪宗所謂“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之境界,超越了法則和束縛而返璞歸真。

  “筆墨當隨時代”,經典的藝術形式、審美法則應該為這個時代服務,言恭達的書法又不止於古典美,而是迎合整個時代主題的。在如今這個強調多元和諧的時代,使得先生似乎有一種能力,就是將看似矛盾的因素和諧的統一在他的書法藝術中,作品中既讓人感受到北派藝術的恢巨集豪邁,又有南派藝術的清新逸氣,既有碑的凝重、帖的醇雅、又有簡的率真,可謂南北貫通、碑帖相融。更為重要的是,先生的書法藝術貴在用傳統的審美意趣表現新時代主題,用看似傳統、經典的筆墨意趣傳達出具有時代感的當代精神,正是他成功的關鍵。他用中國書畫獨有的長卷形式來表現當下流行的奧運題材服務,創造了書法白話文長卷的歷史紀錄,而且用這種蘊含著東方審美密碼的藝術形式,創造瞭如何格調高古、氣韻生動的作品,讓東方文明的文化魅力和獨特韻味隨著奧運文化傳遍世界,走向未來,讓古老的書法藝術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最後以言恭達先生的一段話為本文劃上句號。言恭達說:“中國書法不僅是線條的藝術,同時也是時代脈象的彰顯。當我們回顧歷史,就會發現,那些流芳百世的經典作品,都顯現出對當時社會的思考和人類精神的弘揚。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黃庭堅的《諸上座帖》、懷素的《自序帖》、王鐸的草書長卷、林散之的《論書帖》等,都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緊密結合,才使傳統的書法藝術因此擁有了勃勃生機而綿延不絕。所以,書法藝術創作要有時代特質、傳統特點和個性特色。我們呼喚時代經典,呼喚審美崇高,也呼喚藝術包容,就是書法藝術創作要緊密聯絡現實生活,將藝術的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統一起來。還要認識到文藝作為民族精神的旗幟,對於社會有著重要的引領和凝聚作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先進性、導向性。作為一個書法家不能閉門造車,與時代隔絕,而應該陽光下感恩時代,文化中敬畏傳統,民生裡關愛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