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草書書法作品

  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樑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梁武帝***502-549年***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複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並譯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義大利文版,是中國影響很大的兒童啟蒙讀物。是很多書法家喜歡拿來當做創作的範文。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千字文軼事典故

  興嗣白髮

  《樑史》記載:“上以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韻為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唐代的《尚書故實》對此事進行了藝術加工,該書說:梁武帝蕭衍一生戎馬倥傯,他很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在太平時期多讀些書。由於當時尚沒有一本適合的啟蒙讀物,令一位名叫殷鐵石的文學侍從從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跡中拓下一千個各不相干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後一字一字地教學,但雜亂難記。

  梁武帝尋思,若是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文章,豈不妙哉。於是,他召來自己最信賴的文學侍從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講了自己的想法,說:卿家才思敏捷,為朕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啟蒙讀物。周興嗣接受任務回到家後,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湧,他樂不可支,邊吟邊書,終將這一千字聯串成一篇內涵豐富的四言韻書。

  梁武帝讀後,拍案叫絕。即令送去刻印,刊之於世。周興嗣因出色地編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讚賞,將他提拔為佐撰國史。周興嗣因一夜成書,用腦過度,次日,已鬢髮皆白。

  智永和尚

  王羲之的七世孫,隋代高僧智永和尚,繼承家風在雲門寺練書三十年,書寫真草《千字文》800餘本,分送浙東諸寺。因求書者眾多,以至於住處門檻幾次被踏穿,遂包以鐵皮,人稱“鐵門檻”。其一生用筆無數,廢筆盈積成筐,堆迭成丘,特撰寫銘文,隨同埋入土中,名為“退筆冢”。其所書真草《千字文》,乃王家嫡傳,影響深遠,西安碑林也有刻石。

  智永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重大貢獻有二個方面:一為發“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學者宗匠;二為臨集《千字文》,開後代書法家書寫《千字文》之風,為《千字文》的流傳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