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筆行書法賞析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藝術。由甲骨文演變而為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大篆,秦統一後的小篆,成熟於漢代的隸書,以至定型於魏晉時期的草書、行書,完善於唐代的楷書,總稱為真、草、隸、篆、行五體書法,林林總總,異彩紛呈。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行書的結體取勢

  結體取勢是書法家們在字元的基礎上對字元加工所作出的。楷書和行書兩種字型,它們相近、相通,結體總起來說是一致的。但是,行書是處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它的筆畫都有誇大、多變的特點,所以,它比起楷書來,它可以提供給書家結體取勢的空間很大。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細緻瞭解一下。

  一、區域性草化

  在結體取勢有意把字元的某一部分或相關部分適當的省變,字元區域性接近或者變成草書寫法,其餘部分或整個字大體輪廓不變。

  這種區域性草書化了的就是行草。行草融合了草書一些成分,和沒有草書成分的行楷比較,體勢是大有不同的。

  二、欹側傾斜

  王羲之《喪亂帖》

  我們看王羲之的《喪亂帖》前幾行,有一些字會有不同程度傾斜。這些傾斜的字,要是單獨拿出來看未必很漂亮,但是把這些字放在文章當中,即能表現出它於其他字的不同,又能顯得有生機有活力,與相鄰的字產生呼應。以欹側取勢,是行書的一個特點,又是活躍畫、變化章法的需要,也是書家表現藝術的手段之一。

  運用傾斜取勢特別注意兩點,第一是要掌握好傾斜度,不能過分傾斜失去重心,應該是斜而能立;第二是一定要和周邊的字形成呼應,不要為斜而斜。

  三、輕重繁簡

  這是一個運用毛筆的粗重和輕細、簡練和複雜的不同變化的方法。同一個字,分別用輕細、和粗重不同的筆法來寫,最後所得到的體勢是不同的。同一個字,書寫時使用連筆和不連筆的方法,寫出來的體勢也會大不相同。

  實踐中,對於用筆粗重和結構緊密的取勢,一定要加強點畫的骨力,要避免寫的臃腫;連筆和牽絲的運用要連斷得法,線條把空間的切割要合理巧妙。

  四、放縱收斂

  這是對有些點畫特意去放縱或者收斂取勢的方法。行書點畫用筆自由很大,結體取勢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或者適當突出一些點畫,使字型張揚縱逸;或者刻意 緊縮一些點畫。同一個字用這兩種不同方法,會很容易造就不同的體勢。

  實踐中一定要注意:點畫是為整體結構服務的,某些點畫的變化一定要和整個字的結體取勢相協調,這樣才能體現出變化出來的特殊美感。如果只顧點畫的變化不考慮整體,那就會破會整體和諧導致體勢的失敗。

  五、方圓向背

  在這方圓指的是字元的輪廓,行書中的字元外輪廓可以把字元處理成方形,也可以處理成圓形。所說的向背,是說字元左右兩側的有關筆形或者構件的相對情裝。這種情狀有相向、相背和相隨的不同。可以隨時根據需要改變情狀。所以,運用方圓向背的不同處理方式,也是書家變化取勢很有效的途徑。

  運用這種方法也要掌握分寸。不可“方則合矩,圓則中規”,形成絕對的方圓,特別注意從“口”、從“冂”的字很容易寫的方或者圓。應該是以方為主,方中帶圓;以圓為主,圓中帶方。向背也是一樣的,相向者不能交頭並足,相揹著卻應形相背而情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