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隸書書法作品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 ,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創作背景

  1.《觀滄海》寫作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觀滄海》寄託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巨集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絡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巨集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2.關於“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兩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物件。這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到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時的那種勃勃英姿。“碣石”,據《漢書·地理志》載,在麗城***現在河北樂亭***西南,六朝時沉入海里。“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頭兩句起得很平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說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原來的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樂亭縣的西南,面對著渤海。

  3.關於“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搖搖晃晃的樣子;“何”,這裡當“多麼”講。“水何澹澹”,寫出了大海湧起陣陣波濤,顯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巨集偉氣象。其中有驚訝,有讚美,正是剛剛登上山頂的第一個印象。“竦峙”,是高聳屹立的樣子。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我們都知道,同樣是觀海,站在岸邊,坐在船頭,或者是登上山頂,我們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這時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從大處落墨,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渾然的氣勢,給人一種堅定倔強的感覺。山島巍然,一下子就奪去了詩人的注意,所以緊接著就寫島上的景色:“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充滿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彷彿其中有無限的生趣等待我們去發現。“秋風蕭瑟,洪波湧起。”隨著一陣蕭瑟的風聲,突然湧起了滔天的波瀾,使人覺得驚歎都有點來不及呢!可是等我們掉轉視線,去看那湧起的洪波的時候,詩人卻不再描寫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鋪寫大海。其中真正寫大海的只有兩句。雖然字數不多,但作者著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態變化進行大筆勾畫,寫出了大海變化萬千的特點。“水何澹澹”是寫大海在無風情況下水波動盪的樣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風,就會立即掀起軒然大波。“洪波湧起”僅四字就逼真地展現出了大海那種波瀾壯闊的氣勢。“湧”字用得尤其出色。從這句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湧連天的形態,而且彷彿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作者雖寫觀海,但並不單純寫海。如果只寫茫茫無際、波濤洶湧的海水,即使寫得再好,也會給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寫大海時,又插以山島草木來點染,有了山島草木的點染烘托,就把大海寫得生機勃發,欣欣向榮,使人感覺到,大海不僅浩瀚壯闊,而且美麗多姿。我們試把這幾句聯起來吟誦一下,就能體會到其中的韻味:茫茫蒼蒼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麼美好的圖畫啊!

  4.關於“日月之行”四句

  面對這迷人的海上風光,作者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執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這是何等的氣魄啊!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誇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的色彩。雖然是高度的誇張,但作者還是緊緊抓住了大海氣勢磅礴這個特徵來寫,誇張是合情合理的。

  詩人豐富的想像,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巨集偉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寥寥十六個字,就寫出了滄海之大,寫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派。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實在是壯觀極了。“星漢”就是天上的銀河。這四句詩的意思是:太陽和月亮每天從東方升起來,繞天一週,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發源於滄海一樣。太陽、月亮和銀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輝煌、最偉大的形象了,可是詩人覺得它們的執行仍然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彷彿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種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詩裡是並不多見的。也是全詩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