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會的拍攝技巧

  當我們購買一些演唱會DVD或樂團寫真書時,總會被內頁或封面上精彩的照片、片段所吸引。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1、光度

  一般來說,較常用到的感光度範圍為 ISO 400 ~ ISO 1600 ,因應現場控光師對不同曲目打的光,做不同的調整,自行手動切換。若有 Auto ISO 或更高的可用 ISO 可以使用,亦是不錯的選擇。筆者通常會使用 RAW 檔案格式來拍攝,除了方便後續的調控編修以外,也能夠藉由軟體來控制雜訊的程度。

  2、曝光補償

  由於舞臺的現場燈光時常閃爍,忽明忽滅,曝光絕對是個大問題,除了建議用 RAW 檔案格式拍攝外,最好能夠練就迅速判斷現場光線的能力。筆者使用的是評價測光模式,通常會先將曝光補償調至 -2/3 EV 左右,以免相機判斷光線不足而造成過曝。若遇到舞臺有背景大螢幕,或是樂手背後有光源直射時,就要視情況增加曝光補償。甚至也可以故意曝光不足,讓主體完全成為剪影,這也是一種能夠強調氛圍的拍攝手法。能否善用曝光補償,常常是能否拍出優秀作品的關鍵。

  3、對焦

  有些相機的對焦能力並不是很強,許多時候常常對不到焦。這跟燈光也有很大的關係。使用自動對焦的時候,大部份的樂手受限於樂器與線材、場地等等的影響,在舞臺上移動的幅度不會太大,所以使用單次對焦就可以了,如果場地真的很暗,就等待光線灑落在樂手身上的瞬間立刻對焦吧!甚至你也可以考慮使用手動對焦,考驗一下自己的眼力,或是使用 LIVEVIEW 透過 LCD 來對焦、拍攝,許多時候會比等待相機傻傻地拉風箱來得更直覺迅速!

  4、拍攝重點

  拍照與錄影、錄音不同,照片純粹是視覺的呈現,沒有辦法紀錄聲音。單憑照片我們很難了解這個樂團表演的內容以及樂風究竟是重金屬?電子樂?INDIE-POP?還是後搖滾?但是別忘了,無論表演或創作,音樂都有創作者所想表達的東西,或是他們成團時所設定的玩團態度,這些事物其實會透過他們在舞臺上的一舉一動隱微地顯露出來。而拍照最棒的就是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以下列出一些各位網友可以嘗試去捕捉的部份,試著將這些可能性提煉出來,就有機會拍出一張張引人入勝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