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服裝禮儀

  民國成立以後清朝的服飾制度大部分被革除,傳統服飾至此發生了整體上的變化中西合璧的服飾或純西式的服飾逐漸進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中“中山裝”和“旗袍”成為這一時期的經典裝。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襖裙,衣服和裙子是分開的,衣服寬袖,斜襟。延續明代特點,仍以上衣下裙的明朝風格為主,但後來又結合了滿族服裝的一些特點,形成了民國時期的女子服裝,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襖裙,《活色生香》中唐嫣的服飾就是以襖裙居多,亮色系的服裝帶來十足的華麗感,襖裙的設計或俏皮,或貴氣。而電影《大魔術師》中的演員服裝,周迅身著的襖裙,表現了民國初期女子的服飾特點,高而聳立的領子帶有著清末時期的餘味,衣袖寬闊但是可以顯出纖細的手腕。斜襟的設計更是凸顯了中國古代的服飾特色。

  學生服也是一種獨特的襖裙,它帶有鮮明的記憶點,雖然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但卻又非常中國特色。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如今的影視劇中,這一時期的學生服飾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起民國時期學生服,出現在腦海的就是淺藍上衣、玄色裙子、白色紗襪、圓口布鞋,成為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

  總的來說,民國時期的襖裙高領、窄袖;低領、寬袖,袖長齊肘,袖口肥大寬直。下襬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領而直下的斜襟等。另外這時的襖裙裁製比較緊體,通常配穿馬面裙等長套裙,並喜作彩繡裝飾。

  旗袍,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歷史轉型期。此時,人們無論從思想到服飾都經歷著一種飛躍性的歷史大變革。這一時期的中國婦女受西方婦女解放思潮的影響走出家庭不再依附於男人而生存、在進入社會參加社會各領的活動和工作同時改變了以往傳統中國婦女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從家庭婦女成為具有獨立個性和經濟獨立的職業婦女。

  早期的絲質手工旗袍是清代貴族婦女身份表徵的服飾,至民國早期旗袍開始普遍流行起來,被廣大的婦女所喜愛至今。早期旗袍有著寬大的線條,透著簡潔明快的風格、中期的旗袍顯其女性自由獨立的個性,腰部逐步收緊顯出女性整個身體胸、腰、臀的自然曲線美、晚期的旗袍腿部分叉處顯得比早期高一些,裙下部分也更短一些,暴露出秀美的小腿部分。

  旗袍,可以說是中國服飾元素的精粹。不僅國人熱愛,走上國際舞臺同樣備受追捧。無論是張曼玉的經典旗袍秀,抑或是當下諸多經過改新的旗袍禮服。無一不讓我們訝異於旗袍那永不磨滅的美。電影《金陵十三衩》中的旗袍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劇中的旗袍或華美、或素雅,你能嗅到線紋裡所散發出的含蓄、端莊、高雅以及風情萬種。這似乎很自相矛盾。事實上,當你眼前站著一位風姿卓越的旗袍女子,你將感受端莊與風情萬種的渾然天成。從來沒有一種服飾能將傳統和時尚結合得如此完美,也從來沒有一種服飾能將含蓄與風情結合得如此恰到好處。

  閱讀張愛玲《更衣記》瞭解民國時期的女性衣著

  張愛玲有篇美文,叫做《更衣記》。瞭解民國時期的女性衣著,此文是非讀不可的。讀罷這篇文章,會讓人體會到一件衣服不僅僅是日用品這麼簡單,它會成為一個時代人們生活態度和審美習慣的縮影。我對女性的服裝幾乎沒有什麼概念,道不清旗袍、晚禮服的玄機,更說不清領、袖、襟、擺的複雜變化,但我直觀上很喜歡這些服裝,身著旗袍的禮儀小姐在北京奧運會上已令世界傾倒。因此,本文的服裝描寫權且當個線兒,穿一下女子體育風情的華衣。

  打高爾夫球

  畫面上的兩個女子穿著華麗的“圓筒式的,緊抵著下頷”的旗袍在打高爾夫球。畫面中的動作顯然是生硬的,穿旗袍打高爾夫球更是匪夷所思,高爾夫球在畫面中只是一個時尚的道具,美女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當時一些香菸、香皂的廣告中使用過該畫。

  在《更衣記》的開篇張愛玲寫道:“我們不大能夠想象過去的世界,這麼迂緩、安靜、齊整——滿清三百年的統治下,女人竟沒有什麼時裝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著同樣的衣服而不覺得厭煩”。也許,在這樣的統治下,人們還沒有膽量迅速地擺脫它的餘威。因此,直到上世紀20年代,中國女性才對“三綹梳頭,兩截穿衣”多了心,開始穿起了旗袍,“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實際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這個時期月份牌年畫也剛剛興起,畫中女子的髮型和著裝依然帶有傳統年畫的影子,整個畫面中女子秀美的面容依然透著嚴冷方正的剛烈。

  不久,“政治上,對內對外陸續發生的不幸事件使民眾灰了心。青年人的理想總有支援不了的一天。時裝開始緊縮。喇叭管袖子收小了。1930年,袖長及肘,衣領又高了起來,往年的元寶領的優點在它的適宜的角度,斜斜地切過兩腮,不是瓜子臉也變了瓜子臉,這一次的高領卻是圓筒式的,緊抵著下頷,肌肉尚未鬆弛的姑娘們也生了雙下巴。這種衣領根本不可恕。可是它象徵了十年前那種理智化的淫逸的空氣——直挺挺的衣領遠遠隔開了女神似的頭與下面的豐柔的肉身。這兒有諷刺,有絕望後的狂笑。”

  “當時歐美流行著的雙排鈕釦的軍人式的外套正和中國人淒厲的心情一拍即合。然而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國女人在那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著拂地的絲絨長袍,袍叉開到大腿上,露出同樣質料的長褲子,褲腳上閃著銀色花邊”。真不可想象穿著絲絨長袍如何進行體育運動,而畫家楞是給畫了出來。

  “近年來***注:《更衣記》作於1943年,此處“近年來”是指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最重要的變化是衣袖的廢除。***那似乎是極其艱難危險的工作,小心翼翼地,費了二十年的工夫方才完全剪去。***同時衣領矮了,袍身短了,裝飾性質的鑲滾也免了,改用盤花鈕釦來代替,不久連鈕釦也被捐棄了,改用嵌鈕。總之,這筆賬完全是減法——所有的點綴品,無論有用沒用,一概剔去。剩下的只有一件緊身背心,露出頸項、兩臂與小腿。現在要緊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雲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曲勾出。”

  然而,這些華衣僅僅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小部分人,即使這一小部分人,也大都悲哀地扮演了“花瓶”的角色。“時裝的日新月異並不一定表現活潑的精神與新穎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滯;由於其他活動範圍內的失敗,所有的創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區域裡去。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他們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

  在《更衣記》的文末,張愛玲將這個本該輕鬆卻顯得沉重的話題岔開來,驀地轉向了菜市場:秋涼的薄暮,小菜場上收了攤子,滿地的魚腥和青白色的蘆粟的皮與渣。一個小孩騎了自行車衝過來,賣弄本領,大叫一聲,放鬆了扶手,搖擺著,輕倩地掠過。在這一剎那,滿街的人都充滿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愛的當兒便在那一撒手罷?真可稱得上繪事後素了。

  這些月份牌畫的運動形象都是作者虛構的,月份牌畫作為一種通俗文化,大眾的審美趨向決定了它的藝術取向,因此並不能反映當時體育運動的實際情況,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女性特別是都市女性已將體育運動當成了時尚。在這些畫作中,美女才是真正的主角,脫胎於封建文化和西方殖民文化下的商業化要求將美女形象更多地當成了商品,月份牌畫中的女性形象也越來越脫離了真實的生活變成商品,隨著印刷機給商人們帶來了滾滾財源。而美女的變化不僅僅是服飾,還有髮型、臉蛋、胸部、下肢等等身體特徵,這在體育題材的月份牌畫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