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清明的文化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現在,小編就來和大家科普一下,知識!

  中華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之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時節飲食宜溫,多進食蔬菜水果,尤其是時令蔬菜。另外,清明節氣中,可多吃些護肝養肺的食品,例如薺菜、菠菜、山藥,對身體有好處。飲食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不宜進食筍、雞等,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適當“增甘”即多食甜食,順應春天養生生機。清明節氣中, “動風昇陽性發物”指易引動肝風,易升氣昇陽的發物,發物會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發物”有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此節氣盡管“春瘟”流行,但也不可閉門不出,更不可在家坐臥太久。中醫認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情,經常出去到森林、河邊散步,多呼吸新鮮空氣,並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

  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節日曆史: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介之推的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節氣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盪鞦韆: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它的歷史很古老,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

  節氣諺語: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暖,寒露寒。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

  清明詩詞:

  寒食 ***唐***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 ***唐*** 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蘇堤清明即事 ***宋*** 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浣溪沙 ***宋*** 李清照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嫋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