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當應如何養護和鑑賞

  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型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云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屬於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遺產。以下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瓦當的養護和鑑賞方法。

  瓦當的養護

  古瓦當為歷史遺存物,大部分為出土所得。出土後,瓦當表明有時存在泥土等附著物,很堅固。有些附著物甚至把整個瓦當包裹住了。在清理這些附著物時,要特別小心,不能損傷瓦面。在中國南方收藏瓦當,還要注意防潮。如果瓦當受潮,會出現許多黴點,使瓦當表明因腐蝕變色,影響藏品的品相,也使文物受損。

  瓦當雖然是建築的附件,但在它身上卻凝聚和折射著特定歷史階段的思想、政治和民族信仰,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附著於瓦當表面的土鏽***包漿***更體現出一種歷史的沉積,尤為可貴。瓦當表面的土鏽可以與青銅器之犭色和玉器之血、土浸相比美,顯露著樸拙渾茫的朦朧美,我們可以從中感觸到歷史車輪的徐徐滾動。瓦當一旦失去了土鏽這層“外衣”,裸露出新茬,便會顯得索然無味。故此,對其保管應十分當心。要做到輕挪動、不碰撞、少摩挲外,尤其注意不要隨便、大量製作拓片。

  古人沒有攝影照相技術,對瓦當只能施以拓片法,用拓片進行流傳。這是是出於技術的限制,只有如此而為之。

  今天,照相技術普及,照片的作用不可忽視,可以代替部分拓片。但是,拓片雖然不能完全反映出瓦當紋飾的細微之處,卻可以把握瓦當的總體風韻,簡潔概括,或呈墨黑,或呈硃紅,亦別有一番古樸的意境,十分古雅可愛。

  此外,拓片周圍空白的地方還可以用於題跋或寫上一些相關的文字。因此,瓦當拓片在今天還是被藏家重視,是照片不能替代的。

  所以,照片是不能代替拓片的。然而,無論是擦拓,還是拍拓,或紅或烏,都不能太泛。瓦當為泥質陶器,不比金石玉器質地堅硬細膩不易損,且能拓後清洗。瓦當易吸水,包漿易脫落。

  再者紙亦易滲漏,多拓會使瓦當呈“包公臉”或“關公臉”,面貌大受其損。如果強調拓片之效果非拓不可,也還是少拓為好,拓工亦當為高手。但不論是館藏還是民藏,不應為商業利益所逐,泛拓瓦當,捨本逐末。尤其是那些孤品和珍品,更不能泛拓。

  瓦當的鑑賞

  瓦當和其他藝術一樣,也是一定社會經濟觀念形態的反映,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對建築藝術欣賞要求的提高,有一個從低階到高階,粗糙到精緻,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

  如漢代出現多為篆體書的文字瓦當;三國兩晉時期瓦當邊緣則有鋸齒紋;王莽時流行一種“四神瓦當”,即在瓦當上面繪燒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形象,用以表示東、南、西、北;東晉後期,開始出現表面黑色磨光的板瓦,簷頭板瓦一端開始加厚,並壓印紋飾,為後世“滴水”的濫觴;到唐代“滴水瓦”普遍應用。

  早期“滴水”與瓦身的夾角一般為直角,晚期則增加至一百度以上,以利流水外瀉,具有很大的科學性,更顯示了中國古代瓦當具有裝飾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功能。漢代是一個生氣勃勃的強盛時代,漢代文字瓦當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如“長樂未央”、“長生無極”、“千秋萬歲”、“漢並天下”、“延年益壽”、“億年無疆”等,這些文字瓦當多為小篆書體,排列組織勻稱和諧,佈局講究,可與一枚好的印章相媲美。

  總之,瓦當的造型,千姿百態,既是繪畫、工藝、雕刻相結合的藝術,又是實用與美術相結合的藝術,在一些古建築上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它不僅以典雅大方、巨集偉壯麗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在考古學上可以幫助我們斷代,同時還是研究中國書法、篆刻、繪畫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