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將軍的生平故事

  張自忠作為一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而出名,因此,關於張自忠的英雄故事有很多,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希望對你有幫助!

  

  備戰臨沂是張自忠的英雄事蹟中較為出名的一件。一九三八年的時候,日本軍隊主動攻擊臨沂,與龐炳勳的部隊發生激烈戰鬥。然而因為雙方實力差距過大,龐炳勳的部隊傷亡慘重,需要等待援軍。那個時候,張自忠奉命帶著第59軍快速趕來增援,事實上,張自忠與龐炳勳兩人有一些不和,但是那個時候,張自忠以戰事和國家為重,捨棄個人恩怨,與龐炳勳兩人合作帶領部下重創了日本軍隊,為中國軍隊收服失地作出了重大貢獻。

  隨棗會戰也是張自忠的英雄事蹟中較為出名的一件。張自忠率領部下參與了武漢會戰,在潢川與日軍發生激烈戰鬥,重創日軍,就是在這次戰役之後,張自忠被提升為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駐守荊門縣周邊地區。一九三九年五月的時候,中日雙方在鄂北地區發生了隨棗會戰,日本軍隊在強火力的支援下,向張自忠所在部隊發起了大進攻,張自忠部隊頑強地抵抗著日軍的強力進攻,支撐了並不堅固的防線。然而在日軍第六日後,我軍最終還是被日軍突破了,先後失守多個地區。在八日,張自忠率領部下冒雨向東前進,五月十日的時候,在田家集重創日軍,破壞了日軍渡河進攻襄陽的計劃。

  張自忠簡介

  張自忠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抗日英雄、愛國烈士,然而也許有很多人知道這個名字,卻並不瞭解他的生平事蹟,這時候就需要張自忠簡介。張自忠,字藎臣,後來有改成了藎忱,山東人,為國家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最後為國犧牲。

  張自忠簡介中關於他的生平事蹟大致是這樣的:張自忠出生於一八九一年,官宦家庭出身。六歲的時候,張自忠入讀私塾,在九歲的時候,張自忠被他父親帶在身邊前往江蘇赴任。一九零五的時候,張自忠已經是個十四歲的頗具正義感的英姿颯爽的少年了,他的父親就把他送回了老家,然而張自忠回到老家沒多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一九零七年,張自忠在他十六歲的時候和李敏慧結為了夫妻。之後他入讀了高等學堂,被傳授的忠孝仁義等傳統道德使他受到很大的影響。

  一九一一年冬天,張自忠考入了天津的法政學堂,在那裡,他了解到的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政治主張對張自忠以後的成長造成了很大影響。同年年底,張自忠祕密參加了同盟會,,並且投身於革命活動。之後張自忠陸續參與了諸多戰役,還參與抗日戰爭,為國家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然而最後在一九四零年的棗宜會戰中,張自忠所在部隊全軍覆沒,張自忠在那場戰役中最終為國犧牲了。

  張自忠遺書

  張自忠是我國著名抗日烈士、民族英雄,也是二戰同盟國中戰死的最高階將領,他在棗宜會戰裡與日軍進行了殊死搏殺,最終不幸殉國。在決戰前幾天,張將軍給他的部下們寫了一封赴死狀,表達自己願意為國赴死的決心;1940年5月6日晚,在決戰前夕,張將軍親筆給副總司令留了封遺書,人們稱之為張自忠遺書。

  1940年5月1日,張自忠將軍給他的部下將領們寫了一封信,總結了到目前為止的困難與糟糕境遇,說:“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並且宣告只要敵人敢再來犯,就算丟了項上頭顱也要和他們拼死一戰,為國家、為民族的死亡是生之大義,為了大義可以以命相搏。

  作為一名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完全可以不用身先士卒、親赴戰場第一線,只要留守後方,出謀劃策,勝則進,敗則退。但是他不顧部下動情動理的勸阻,仍舊義無反顧,誓與將士們共存亡。5月6日晚,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收到了來自總司令的一封信紙——那是一位愛國將領的臨陣遺書。

  遺書裡寫道:“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在出陣前,張自忠將軍就早已知曉此行的歸途,但為了沸騰的愛國之血,為了報得國仇家恨,為了子孫後代的平安富饒,這條路他必須走。

  張自忠遺書裡有的是一位國之大將對祖國的濃濃深情,表達了其為了祖國的解放不惜以身赴死,以血薦軒轅的愛國情操。人命從來沒有貴賤,司令與將士一同赴死,即使是大半個世紀之後的如今,也是難得的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