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讀後感

  教育故事,多讀讀能讓我們感動暖流湧動。教育故事讀完後,大家怎樣寫讀後感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許多時候,我們學生的不滿意僅僅只是因為:他的成績不夠使我們滿意,沒有達到我們想要他達到的合格或者優秀,——雖然,他確實也曾努力過,或者至少嘗試過。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教師應當善於確定: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有些是接近然後達到,有些是達到然後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時間就能達到,有些則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與忍耐:對不同的兒童來說,這是不相同的。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也就是說,不僅每個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不相同的,他們的方法、途徑、評價尺度都不應該是完全相同的。這將給我們的教學帶來許多麻煩的地方,這正是它不能盛行的原因之一。

  在這種做法下,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的人快一點,另一些人慢一些。.兒童完成作業而得到評分時,從評分中看見了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學習給他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和有所發現的快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關心與相互信任相結合,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對教師說:某某地方我沒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會做。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者考試時夾帶。他想樹立起自己的尊嚴,這並不難啊,可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呢 ——因為我們無視一個人的尊嚴,我們還認為,尊嚴和學業上的進步並沒有多大的關係。這就是說,應該允許學生不完成某些作業,但不應該讓學生用抄襲的方法來"完成"這些任務。合作學習法中提高分的計演算法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達到鼓舞學生信心這一點。

  在學習上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著"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

  篇二

  我們幼兒園為我們教師訂閱了《幼兒教育》一書。我很喜歡,它很貼近我們幼兒教師的生活與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與方位給我們指明瞭教育教學的方向。其中書中的“卷首”部分,讓我體味深刻,因這裡有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給了我心靈上的啟迪,精神上的滿足,知識上的提高與視野上的開闊。

  今天,我趁看幼兒午睡的空間,又一次翻開了《幼兒教育》一書,卷首中的“鐵杵磨成針”幾個大字映入我的眼簾。大家也都知道這個故事一直被成人作為教導孩子要有恆心的道德範例,希望孩子能領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鐵杵磨成針”的恆心與毅力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一直以來,這個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難道書中的“鐵杵磨成針”又有什麼新釋嗎?帶著疑問,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它。讀完後,我進入了思考。書中沒有對老奶奶磨針的毅力發出讚歎聲,而是說她太笨了,用那麼多時間,為何不去買一根針呢?過去我們都知道“鐵杵磨成針”故事的寓意,就是看準目標就要堅持到底。但是,現在的社會,變通則顯得尤為重要。文中說到:變是生命的一般規律,“適者生存”,想要“適”就要“變”,如果不變通怎能適應變化的環境?而不適應又怎能生存?這個例項本身並沒有錯,錯在我們運用它進行教育的視角與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時代的資訊,才會煥發出活力,出現新面貌。

  十分感謝《幼兒教育》,讓我的心靈得到啟迪。也由感而發:無論什麼事,我們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多思考,換一種方位,換一種角度,才會對我們有一種豁然開朗、截然不同的感受與體會。讓我們做一名適應時代的教師,多方位教育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在領悟道理的基礎上,同時適應時代的發展,試一試,我們會懂得更多,收穫更多,體驗更多。

  篇三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裡,愛究竟是什麼?帶著這個思考,我與這個義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裡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汙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