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讀後感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凝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思想。讀完此文,讀者們的感受是什麼呢?請往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是一篇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文獻,全文不過1500字,但它卻在馬克思哲學思想發展史上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義。在《提綱》中,馬克思首次系統地論述了科學的實踐觀,並以此為基礎,對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以及以往的一切舊哲學進行了批判,同時制定了“新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這一科學世界觀的要點,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恩格斯對《提綱》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是“非常寶貴的”、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1]《提綱》的重大意義在於:它徹底批判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實踐觀,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嶄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綱領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對舊唯物主義以及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實踐觀的批判

  《提綱》提出,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往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之一, 在於是否認識人的實踐活動的意義。舊唯物主義者認為,主體能夠反映客觀世界,但主體是消極地、直觀地、被動地反映客觀世界,他們看不到客觀事物所具有的屬人性特點,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不懂得實踐的真正內涵的。馬克思在《提綱》的一開始就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2]這就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即他們只看到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反映與被反映的關係,而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係,這是舊唯物主義者忽視的地方,他們離開實踐活動來解釋主體和客體的關係,認為客體只是直觀的認識物件,主體只能被動地接受客體,而不能把客體看作是實踐的物件,看不到主體對客體能動的反作用,看不到主體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這顯然造成了他們認識上的片面性。另外,“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3]。馬克思認為,這也是不理解實踐的真正內涵,認為環境教育決定了人,只有環境教育改變了,人才能改變,人受到來自環境和教育的制約,人在環境教育面前是完全被動的。馬克思批判了這種唯物主義在環境教育和人的關係上的錯誤認識。指出,實踐是環境和人改變的共同基礎,人在進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也在改造自身,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改變是一致的。接著,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也是不能理解真正的實踐的含義。“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4]費爾巴哈不同於唯心主義,他把看得見、摸得著的自然和人作為他的研究物件,這是站在了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問題,但是由於他不理解實踐活動的意義,沒有把人的實踐活動看作是客觀的物質活動,看作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他的理解也是不徹底的。在他的《基督教本質》一書中,他把實踐看作是“卑汙的猶太人活動的表現形式”[5],所以他認為,只有理論活動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動,看不到人們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所以他不可能理解實踐的真正內涵,這就陷入了庸俗唯物主義。

  二、對唯心主義實踐觀的批判

  馬克思在《提綱》的第一條就明確提出:“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6]這就是說,舊唯物主義看不到主體的能動性,認為主體只是消極地、被動地反映客體,而唯心主義卻和舊唯物主義相反,他們在人和自然的關係問題上確實看到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大大發揮了主體的能動性,但卻把這一作用加以抽象的誇大和發展,使其脫離了自然界的物質基礎,把人的活動理解為精神活動,在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問題上,唯心主義將絕對觀念、主觀精神獲得了凌駕於物質世界之上的主導地位,物質世界包括人則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這就誇大了精神的作用。這說明唯心主義也是不懂得實踐的意義的,他們脫離實踐去理解主觀與客觀的關係,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得以實現,不理解人的本質是實踐的。

  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馬克思對包括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在內的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關於實踐觀點的批判認為,他們都是不理解實踐的內涵的。在批判繼承以往哲學的基礎上,馬克思實現了人類思維方式的根本轉變,從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改造這一角度出發,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在《提綱》中,馬克思提到了這樣一句話:“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7]首先,馬克思的這句話肯定了實踐是社會生活的基礎,馬克思是從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改造這一視角出發來研究客觀世界,他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主體並不是像舊唯物主義者認為的消極、被動地認識客觀世界, 而是積極、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最初的自然界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人們首先通過實踐活動來滿足自己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然後按照自己的需要對客觀世界進行能動的改造,使客觀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類發展的需求,在實踐中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著歷史,創造著社會關係,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社會是帶有人類主觀性的客觀世界。一旦實踐活動停下來,人類歷史也就無從發展了。馬克思首先認識到了主體與客體的改造與被改造的關係,正是從這個立足點出發,馬克思得出了與以往哲學不同的新唯物主義的實踐觀。接著,馬克思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8]這就是說,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變著自己的生存環境和自身。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反映客觀世界,在實踐的基礎上得出新的認識從而改造周圍的生存環境,發展自己,使客觀世界按著自己的需要發展,也使自己適應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實踐成為人類認識的源泉、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在《提綱》中寫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9]這就是說馬克思把認識的問題也理解為實踐問題來看,不僅與以往的哲學劃清了界限,而且給實踐以正確的解釋。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也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更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真理即正確的認識,是主觀思維和客觀實際相一致、相符合,人類的認識能否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這並不是理論所能解決的,而是一個實踐的範疇。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逐漸形成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只有在實踐中,人們才能實現“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10],而為了使客觀世界更好地朝著人們所向往的方向發展,人們又會不斷地接近“自己思維的此岸性”[11],進一步認識客觀世界及其發展規律,更好地進行指導實踐的活動。而思維的“真理性”、“現實性”以及“此岸性”都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實踐是連線主體與客體的橋樑,通過實踐,正確的認識能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和發展規律,推動客觀事物向前發展,這才具有客觀真理性,否則就是錯誤的。馬克思在這裡就確立了他區別於以往哲學的新的實踐觀

  四、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的變革實質

  《提綱》是一篇具有變革意義的重要著作,馬克思超越了以往“哲學家們”的思維方式,以人類的感性物質活動為出發點,以實踐的觀點貫穿全文,明確指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哲學的區別,劃清了與唯心主義及一切舊唯物主義的界限,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使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展現在人們面前,並提出了哲學的歷史使命,“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12]。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變革實質所在。以往的“哲學家們”不懂得實踐的真正含義,忽視了實踐的作用,他們的認識只是停留在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說明客觀世界,然而,認識的目的並不僅僅是要解釋這世界,而是在於改造世界。馬克思認為,哲學的歷史使命不能僅僅是停留在解釋世界的層面,而應該是“改變世界”,即通過實踐活動對客觀世界做出科學的認識,進而以科學的理論知識為指導更好地改造和變革客觀世界。理論和實踐應該是統一的,而實踐才是認識的最終目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指出,費爾巴哈“和其他的理論家一樣,只是希望達到對現存事實的正確理解,然而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的任務卻在於推翻這種現存的東西”[13]。人類可以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地推動社會變化發展。哲學的功能是要在正確解釋客觀世界的基礎上指導實踐,並對客觀世界進行合理的改造,以促進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五、結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的真正意義在於“改變世界”,因此哲學的主要功能就是批判和揚棄。這種批判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上,而且要廣泛運用於實踐之上。《提綱》第一次把科學實踐觀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不僅成為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向上發展的關鍵, 超越了近代哲學,甚至現代哲學, 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了自己的特色, 從而開闢了包含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即新唯物主義《提綱》中隱含的現實主體與物件世界客體、宗教世界與世俗世界以及理論與實踐等等的矛盾關係的萌芽, 為馬克思日後新唯物主義即實踐唯物主義的全面展開和日臻完善開啟了思想的帷幕。《提綱》是馬克思歷史哲學理論的骨架或縮影, 而實踐範疇則是這整個骨架的支點。所以準確把握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對於我們正確領會他的新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至關重要。在社會歷史領域實踐的觀點其實就是唯物主義的觀點,從實踐出發就是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在現實的基礎上不斷實踐創新,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