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秋節是幾月幾號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國務院辦公廳通知精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昨日公佈2016年中秋節放假安排,那麼今年的中秋節是幾月幾號呢?中秋節放假安排是怎樣的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2016年中秋節的日期以及放假安排,僅供參考。

  

  2016年9月15號

  中秋節放假安排表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通知精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昨日公佈2016年中秋節放假安排:9月15日***星期四,中秋節***至9月17日***星期六***放假調休,共3天。9月18日***星期日***上班。需要提醒的是,中秋節高速不免費,上述四天不限行。

  2016年放假安排表如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經國務院批准,現將2016年元旦、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和國慶節放假調休日期的具體安排通知如下。

  一、元旦:1月1日~1月3日放假,與週末連休。

  二、春節:2月7日至13日放假調休,共7天。2月6日***星期六***、2月14日***星期日***上班。

  三、清明節:4月2日~4月4日,4月2日週六,4月3日週日,4月4日清明節共放假三天。

  四、勞動節:4月30日~5月2日放假,5月2日***星期一***補休。

  五、端午節:6月9日至11日放假調休,共3天。6月12日***星期日***上班。

  六、中秋節:9月15日至17日放假調休,共3天。9月18日***星期日***上班。

  七、國慶節:10月1日至7日放假調休,共7天。10月8日***星期六***、10月9日***星期日***上班。

  節假日期間,各地區、各部門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衛等工作,遇有重大突發事件,要按規定及時報告並妥善處置,確保人民群眾祥和平安度過節日假期。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 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 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 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起源

  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樑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食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我國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但節俗各異。壯族習慣於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燈,以測一生的幸福,並演唱優美的《請月姑》民歌。朝鮮族則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蕭,一起合跳〈農家樂舞〉。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侗族則在這時讓青年人郊遊、歡會,稱為“趕坪節”。第一天是蘆笙會,第二天對歌。小夥子都要化妝,向心上人表達情意。傣族是對空鳴放火槍,然後圍坐飲酒,品嚐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和幹黃鱔,談笑望月。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人員江齊後,大家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盛大的調聲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中秋與月餅

  中秋吃月餅。最先見於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之句。唐和五代時賞月的食品只見有“玩月羹”等,未見有月餅。月餅作為一種食品的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絡在一起,始見於南宋的《武林舊事》。明代以來,有關中秋賞月吃月餅的記述就更多了。《宛署雜記》說,每到中秋,百姓們都製作麵餅互相贈送,: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場店鋪裡賣的月餅,多用果類作餡子,巧名異狀,有的月餅一個要值數百錢。《熙朝樂事》裡也說,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作為禮品互相贈送,取團圓之義。這一天晚上,家家舉行賞月助家宴,或者帶上裝月餅的食盒和酒壺到湖邊去通宵遊賞。在西湖蘇堤上,人們成群結隊,載歌載舞。同白天沒有兩樣。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賞月的盛況。

  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月餅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工藝越來越講究。鹹、甜、葷、素各俱異味;光面、花邊,各有特色。明末彭蘊章在《幽州土風俗》中寫道:“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瞻兔滿人間。悔煞嫩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丹顏。”這說明心靈手巧的廚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形象再現於月餅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也有“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婚兔之形”的記述。足見古代月餅從內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齊放了。

  中秋節是我國一個古老、傳統的節日。每當此時,閤家團聚,其樂融融。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其說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早在夏商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己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有人則認為,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南宋時,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極廣的是嫦娥妒恨丈夫后羿薄情,偷吃了他從王母娘娘那裡要來的不死之藥,於農歷八月十五之夜飛上天去,在月築室為宮,遂為月宮之神;后羿後悔不已,年年的八月十五夜,望月設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間與自己和兒女團聚,由此而衍生出後世民間祭月祈團圓的文化習俗。

  民俗學家則認為,中秋節的原始基礎是源於先民對月亮的崇拜。到周朝時,對月亮的朝拜儀式開始歲時化,“中春晝„„迎暑,中秋夜迎寒”。在漢代以前,秋夕祭月已列入朝廷典章。到唐宋時,中秋節已受到普遍的重視。***聶鑫森***

  中秋節吃月餅的記載,在北宋前的典籍中很難找到。直到南宋,周密所寫的《武林舊事》卷六才提到蒸食的糕餅中有“月餅”。是否就是中秋專用的節物,則不得而知。月餅明確地作為中秋節專用之物,並被賦予“團圓”、“和美”的美好意蘊,是在元代之後,“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明宮史》載,每年農曆八月初一開始,“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

  今年中秋節很特殊,適逢“九一八”國恥日。歷史巧合警醒人們,在中秋賞月、闔家團圓之際,勿忘當年可歌可泣、英勇卓絕的救亡圖存。

  2016傳統節日

  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2016年1月17日***星期日***

  小年夜***農曆臘月二十三***:2016年2月1日***星期一***

  小年***農曆臘月二十四***:2016年2月2日***星期二***

  除夕***農曆臘月二十九***:2016年2月7日***星期日***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2016年2月8日***星期一***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2016年2月22日***星期一***

  春龍節***農曆二月初二***:2016年3月10日***星期四***

  清明節***農曆三月節氣***:2016年4月4日***星期一***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2016年6月9日***星期四***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2016年8月9日***星期二***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2016年8月17日***星期三***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2016年9月15日***星期四***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2016年10月9日***星期日***

  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2016年10月31日***星期一***

  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2016年11月14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