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傳統風俗

  過年最熱鬧的應當屬“除夕”了,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說到除夕的習俗,除了吃年夜飯和守歲外,很多其他的習俗大家不一定都知曉,這些風俗習慣您一定要知道。

  這14個除夕夜的傳統習俗,我們要知道!

  除夕的習俗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過年***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佈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1、年夜飯

  除夕夜得吃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夕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複用。

  3、祭祖

  除夕不能忘了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百姓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大家才開始享用。

  4、壓歲錢

  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餘”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除了長輩送小兒“壓歲錢”之外,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

  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緻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然後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5、踩歲活動

  踩歲活動,主要是欲獲得福氣。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鬆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髒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黴。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7、開燈睡覺

  除夕夜除了守歲的習俗,大夥兒還認為得燈火通明,直至初一天亮為止。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裡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8、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趕快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

  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9、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世界上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過年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10、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11、貼窗花

  過年期間,大家喜歡貼上花樣繁複的漂亮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貼福字

  過年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過年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不過,“福”字究竟該怎麼貼,並沒有統一的標準。

  13、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過年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不過,依照古時計算的時辰來看,第一個時辰的開始是子時,就是晚間的十一點。因此,一到那時,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鐘錶的指標走過十一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14、燃爆竹

  爆竹聲中一歲除。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不過,現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煙花炮竹了,主要是PM2.5嚴重超標,所以建議大家不要燃放炮竹,不光危險,還汙染空氣,要是實在想感受這個動靜,不妨在網上找一段砰砰帶響的音樂放來聽聽,即愉悅身心,又不失歡樂感!您覺得呢!

  春節快到,拜年趁早:一拜全家好,二拜困難少,三拜煩惱消,四拜不變老,五拜兒女孝,六拜幸福繞,七拜憂愁拋,八拜收入高,九拜平安罩,十拜樂逍遙,預祝您除夕快樂,馬年吉祥,萬事順意!

  潮汕人過除夕夜的傳統習俗

  下面為大家介紹潮汕除夕傳統習俗,看看你瞭解多少?

  除夕,潮汕人俗稱過年夜。除夕和春節相連,風俗內容有別而相聯絡。潮汕除夕主題是除舊佈新,團圓喜慶。主要習俗活動有祭祖、貼春聯、圍爐、送壓歲錢、守歲、辭歲等。

  一、拜神

  除夕節除了祭拜祖宗外,還要祭拜其它神。例如,當家裡水缸水桶打滿水之後,用竹將井口蓋住,俗稱封井,再供上祭品,拜井公井媽,待新年春節才開井。是日晚,農家除水缸要裝滿水外,米缸也要填滿米,燈火也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二、貼春聯

  祭過祖先後,男人們便動手把大門、廳門、房門的舊對聯都撕下來,貼上新春聯。於是,家中門戶,煥然一新。

  春聯,潮汕俗稱門符。貼在門框兩邊的,叫對聯;貼在門框頂的,是橫披;貼在兩個門扇上的,稱作門目;如果是單扇的小門,則貼上斗方。在潮汕春聯中,常可見到單扇門兒或神龕上貼著斗大的一個“春”字。“春”字有兩層意義:一是表示春回大地,永珍更新,一派生機;二是巧借“春”與“存”潮音的相諧,表示年年有餘的良好願望。這與北方喜筵上吃魚,諧音“餘”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貼門神

  潮汕民間除夕除貼春聯外,還有貼門神畫像之俗。門神的來歷久遠,相傳早在黃帝之時,就以神荼、鬱壘為門神。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中引《黃帝書》說:上古時,有神荼、鬱壘兩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

  除夕貼門神,不論貼什麼樣的門神,兩個門神要兩面相對,才合乎祛邪迎祥的規矩。如果是左右門神錯貼了,背面相向,那麼這一年就會遇事不利,帶來不祥。因此貼門畫之時,各家各戶的人都小心翼翼地把門神畫像貼正、貼好,以祈望新的一年全家男女老幼都有好的運氣。

  四、貼“福”字

  每逢除夕,潮汕幾乎家家戶戶還要在門窗或是龕或牆上貼幾個用紅色寫的“福”字。近年來有些人家也仿效北方把“福”字倒貼過來。

  倒貼“福”字,則取其福到來之意。關於“福”字倒貼的習俗,我國民間流傳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年春節前夕,清朝恭親王王府的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按慣例寫了幾個斗大的“福”字,叫僕人貼在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一個僕人因不識字,竟將大門上的“福”字倒貼了。恭親王福晉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幸好大管家是個能說善辯之人,他見事不妙,怕牽涉到自己,慌忙跪在主子面前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此乃吉祥之兆。”恭親王一聽,也合情合理,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遂賞管家和僕人各五十兩銀子。自此,倒貼“福”字的習俗從王府傳到民間。潮語“倒”與“到”並不諧音,故潮汕地區以往無倒貼“福”字習俗,是改革開放後之後從北方引入的。

  五、圍爐

  祭拜祖宗後,男人們忙著貼春聯、門神等,主婦們則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有意義的團年飯,也即所謂的圍爐。

  除夕圍爐的形式,古時是在廳堂正中設一個紅泥小火爐,一家子圍著爐火邊吃晚飯,邊取暖暢談。圍爐時要說吉利話,當家的人要祝長輩健康長壽,希望小孩聰明曉禮,後生勤勞拼搏。吃飯時如果小孩子不慎將盤碗掉落地,大人們會接上說聲“缶開嘴,大富貴”之類的吉利語。

  除夕圍爐也叫做吃“團圓飯”,反映了中華民族渴望團圓、渴望幸福的民俗文化和難以分解的凝聚力。不論家人平時分散在多少個地方,但在圍爐之前都必須趕回來,同家人一道歡聚暢飲。

  六、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除夕習俗中重要的一項,家裡的長輩要給小孩壓歲錢,俗語叫“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裡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普通的商店,年終也有給店夥計壓腰錢,數目的多少,視經營好壞的程度,職位的大小而定。親友僑居外洋的,年終也多有寄壓腰錢來,這當然是限於經濟較富裕的。送壓歲錢時,不能直愣愣地送,而是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古時則是用一條紅線把銅錢穿編起來。

  大人給小孩分發壓歲錢的同時,照例還有一番勉勵祝福的吉利話。晚上,將這份禮物名副其實地“壓”在孩子們的枕頭底下,伴隨他們渡過一個歡樂祥和的除夕夜,共迎新的一年到來。給小孩壓歲錢的目的是避邪求吉。

  七、守歲

  守歲,為中華民族傳統習俗之一,舊時指除夕之夜,一家團聚在燈前爐旁,美酒佳餚,敘舊話新,通宵不眠。其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人們愛生命、惜時光的心理,因為過了除夕夜,意味著一年已逝去,時光不再,未免有點戀戀不捨;一說則認為與防備傳說中的“年獸”的襲擊有關。

  守歲的習俗至今猶存。潮俗除夕之夜,一家人品茶話舊,直至深夜。目前,收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已成為全民風尚。有些青年人則在家打電話,或發手機簡訊息,或發“伊妹兒”給親友拜早年;有些則約三五朋友圍桌打“升級”、“拖拉機”等撲克牌遊戲,或是以休閒為性質的麻將活動,以守歲迎新春。

  八、辭歲

  當守至深夜子正零時之際,家家戶戶鞭炮齊鳴,點燈籠上香,迎新迎福,跨進新年,這稱為“辭歲”。

  近幾年來,由於各地禁止節日鳴放鞭炮,於是在城市除夕夜中央電視臺的報年鐘聲代替了許多人喜好的放鞭炮,千古舊習,已成舊俗。不過,在偏遠的農村地區,除夕夜零時仍有放鞭炮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