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及利亞都有什麼旅遊景點

  奈及利亞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包括山川、瀑布、泉、洞穴、湖泊和交錯縱橫的山脈。迷人的風光和美麗的景色讓奈及利亞成為了休閒、探險和其他旅遊活動的理想之地。這裡有喬斯野生動物園、老奧約國家公園、揚卡里國家公園、奧布杜牛場等,這些國家公園都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都有些什麼景點。

  一、拉各斯州

  拉各斯州作為一個行政管理實體建立於1967年5月27日,當時奈及利亞四個大區重新組建為12個州。拉各斯州擁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機構,但同時直到1991年12月首都遷往阿布賈之前一直是奈及利亞聯邦的首都。 拉各斯州擁有3577平方公里,北面和東面與奧貢州相連,西面與貝南共和國為鄰,南面俯臨180公里的海岸線,向南俯瞰大西洋貝南灣。區內瀉湖、小溪、河流和沼澤交錯,佔據土地面積的22%***787平方公里***。因而歷屆政府大量投資進行了土地改造。

  與其他州一樣,拉各斯具有潮溼、雨量充沛和雲層厚重等熱帶氣候的特點。基本上劃分為兩個主要季節:雨季和旱季。雨季一般始於4月,6月達到高峰,結束於10月,而旱季發生在11月至3月,1月進入哈馬丹期-從東北部撒哈拉刮來的帶有層土的乾燥的風。據1991年全國人口普查以及由此對人口增長的預計,拉各斯擁有850萬人口。

  拉各斯,過去本地人稱為EKO,擁有豐富而悠久的歷史。LAGOS這一名字來源於1472年一位葡萄牙人開拓者,而EKO這一名字據說是由一位叫Ben Orogbua的王所起。拉各斯的建立者是一位叫Olofin的伊費王子,他最早定居在Isheri,後來移往Iddo定居,他生有32個孩子,其中11個分別統治了他們祖先分配給他們的土地。他們的名字是:Olumegbon、Oloto、Oniru、Nisiwo、Oluwa、Ojora、Onitolo、Aromire、Onikoyi、Elegushi。他們是Idejo酋長階層的祖先,這是一個土地擁有者階層,可從其所佩戴的華貴的白帽區別出來。

  Awori人是隨著移民浪潮後來遷移到此的移民者,第一批移民是Bini人,他們於16世紀中期到達Iddo,後來重新定居在拉各斯島北部海灘的Enu-Owa,Isale Eko。Bini人在歷史上對拉各斯君主政體發揮了關鍵作用。奈及利亞各地人口湧入拉各斯,使拉各斯人口進一步膨脹,包括豪薩人、卡努里人***kanuri***、Nupe人、Egba人、Ijebu人、Ijesha人和耶魯巴人內戰和富拉尼人-所產生的其他難民。從此,Nupe人和其他北部-者佔據了Lafiaji.、Ago和拉各斯中央清真寺地區,而Mahie人和Ogu人佔據了Oke Faji,原黃金海岸即現在的迦納人-阿善堤地區Fanti內戰的受害者,佔據了伊可伊和維多利亞島,Awori人、Ijebu人和Dahomean人佔據了Lekki半島。

  19世紀橫貫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廢除帶來了兩支定居者,他們在拉各斯的社會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是獅子山和巴西人的返回者,獅子山人也被當地人稱作SARO,定居在拉各斯商業區的olowogbowo和Ofin地區。巴西難民也被當地人稱作AGUDA,佔據了Tinubu和Campos廣場之間的地區。最後,跟隨Kosoko王的Epe人返回者佔據了Epetedo。

  拉各斯是多種文化交匯之地-歐洲人、美國人、拉美人非洲人。即使是本土的拉各斯人也是奈及利亞文化的產物:耶魯巴、豪薩、拉努裡、伊波、富拉尼等等。實際上,所有土著居民-Awori人、Ikebu人和Ogu人靠捕魚為生,拉各斯島、大陸、Eti-Osa、Ibeju-Lekki、Ojo Epe、Ikorodun和Badagry地方政府轄區是一些較大的漁業社群,他們駕駛獨木舟,使用魚線、拖網和其他釣具在大面積的沿海和河流深水中捕魚。耕種農作物是另一種土著居民廣泛從事的傳統活動。

  作為耶魯巴人,拉各斯人在傳統上崇拜神與居住的土地上有大量的水域有關,這些神包括Olokun***大海女神***、Olosa***瀉湖女神***、Yemoja***生育女神***。不同的社群有自己的Egungun喜慶日,包括Badagry的Zangbeto化妝舞會、Agbowa-Ikosi的Agbo化妝舞會、Epe和Ilara的Ebi節日、Ikorodu的Aagere和Agemo節日以及拉各斯的Adamu Orisa節日。這些傳統節日的時間隨地方的不同而不同。事實上,節日都無固定時間,因為他們常常要對可能發生的事做出迴應或在占卜或諮詢神使後決定。

  拉各斯人還對音樂、舞蹈和狂歡具有濃烈的興趣和愛好。在喜慶日、宗教儀式以及其他如孩子起名、喬遷之喜和葬禮等社會活動中,他們總要在傳統和現代樂器的伴奏下歌唱、擊掌和舞蹈。很久以前,傳統形式如Bata、Korogun和Kerekeremogun採用如Iya Ilu鼓、Omele Eko鼓和Omele Abo鼓這樣的打擊樂器,60年代後期拉各斯出現了象爵士樂這樣的現代音樂,流行的有juju apala、sakara、waka以及近期流行的fuji reggae。

  二、奧孫-奧索博神樹林

  奧孫-奧索博神樹林位於奈及利亞首都奧索各博的郊外,是奈及利亞南部最後存留的原始森林。大量的神祠、雕塑品和藝術作品星羅棋佈在樹林的小河邊,為了表示人們對奧孫幾其他約魯巴神靈的敬重。奧孫-奧索博神樹林是世界上最大的,也許是僅剩的例子,證明約魯巴人建立神樹林來表達他們的宇宙觀曾經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奧孫-奧索博神樹林生動地反映了約魯巴語人的神祗系統和宇宙系統,其一年一度的節日經久不衰,充分地展示了約魯巴人對他們的統治者和奧孫女神的信仰。它被視為約魯巴眾神之中生育女神奧孫的居住地,樹林和蜿蜒的河流周圍是星羅棋佈的聖所和聖殿,以及奧孫和其他神的雕塑和藝術作品。這個神樹林,現在被視為約魯巴人一種身份的象徵,這也許是約魯巴族最後的文化,它證明在定居點以外建立神樹林曾經是普遍的做法。

  三、古拉拉瀑布

  古拉拉瀑布屬尼日河流域,古拉拉瀑布是奈及利亞最大的瀑布,每年接待大量遊客,是當地主要景點,古拉拉瀑布位於尼日州境內,是離阿布賈最近的一個。從阿布賈向西驅車兩個半小時便可以抵達。每逢雨季,其巨大水流,磅礴恣肆地咆哮著一瀉而下,那洶湧的氣勢,讓人聯想到中國黃河壺口瀑布的神奇與雄絕。旱季時,它卻像一位安靜的小姑娘,抒情地彈撥著潺潺不息的樂章,為乾涸的土地帶來綠意和希望。

  四、阿貝奧庫塔

  阿貝奧庫塔是奈及利亞西南部城市,奧貢州首府,是非洲最著名的文化中心地,198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沃萊•索因卡出生在阿貝奧庫塔。沃萊•索因卡是奈及利亞作家、詩人和劇作家。他尤其在戲劇創作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並在1986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的非洲人。

  1934年,索因卡出生於奈及利亞約魯巴族***Yoruba***埃格巴部落***Egba***的一個貧窮家庭,出生地為阿貝奧庫塔。索因卡也一貫以大膽直言著稱,他經常批評奈及利亞的行政部門,也反對全世界其他國家的-,包括辛巴威的羅伯特•穆加貝政權等。他的許多著作都有明顯的反對-反對-的論調,這些激進言論經常使他身處險境,但同樣也令他的名聲大增。此外,阿貝奧庫塔的主要名勝還有王宮、教堂和清真寺、百年紀念館等。

  五、伊巴丹

  伊巴丹是奈及利亞第二大城,奧約州首府。該地區面積為130平方公里,人口106萬,以生產精緻的手工紡織品和金屬工具而聞名。建於十八世紀末葉,周圍築有城牆,西南部是工商業重鎮和文化、交通中心。

  老城區有蔬菜、水果種植業,新城以中部商業區格巴基為中心,建有高層商業建築群。以精細的手工紡織品、染布和金屬工具著名。服裝、製鞋業發達,還有化工、食品、鋸木、橡膠、車輛修配等工業。可可、菸草、花生的貿易甚盛。拉各斯-卡諾鐵路要站。公路樞紐。有航空站。市內伊巴丹大學是非洲著名高等學府之一。並有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伊巴丹是非洲著名高等學府伊巴丹大學、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醫學院及附屬醫院、伊巴丹綜合技術學院、聯邦林業學院所在地以及大型體育場和電視中心。

  六、阿布賈

  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坐落在尼日州境內,是小部族格瓦里族聚居的地方,為尼日州、卡杜納州、高原州和克瓦拉州的交匯點,是全國的地理中心。它地處中央高原的西南邊緣,為熱帶大草原丘陵地帶,人口稀少,空氣新鮮,景色秀麗。

  1975年,穆罕默德軍政府提出了興建新首都的建議。1979年10月,沙加里文官政府正式批准新首都阿布賈的設計藍圖,並開始第一期建設工程。1991年12月正式從拉各斯遷入。約至1996年,各大部門的搬遷工作才漸漸收尾。中心區為政府機關、文教區,居民區有商店、娛樂場所。有機場和通往各州首府的高速公路。阿布賈市區整體規劃由日本著名建築師丹下健三負責設計,整體形狀是新月形,代表對伊斯蘭教的信仰。“城市之門”是進入阿布賈見到的第一個建築和市區的大清真寺。

  七、卡諾市

  卡諾市是奈及利亞第二大城市和卡諾州的首府,是奈及利亞北部的經濟中心,居民以豪薩族為主,大多是伊斯蘭教遜尼派信徒。卡諾市高於海平面481米,為半乾旱氣候,以稀疏草原植被為主,是體驗當地人們悠閒生活方式的好地方,也是感受濃郁宗教文化的好去處。一年一度的穆斯林節為卡諾市最熱鬧的時候,這些穆斯林教徒積聚在一起慶祝對於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日子。

  八、宿庫盧文化景觀

  宿庫盧文化景觀包括建在小山上的俯瞰下方村莊的酋長宮殿,平坦的場地和神聖的圖騰以及一片開闊的鐵器工業的遺蹟,這一工業區一度非常繁榮。這一景觀體現了這個社會的原貌,反應了它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宿庫盧文化景觀說明人類居住區與環境的關係,環境對人類的居住條件和方式都很大的影響,特定環境下會出現特定的文化景觀,尤其當傳統的人類住區受到外界威脅時,如何倖存不變,保持其原有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