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到綿山自駕遊攻略

  綿山,又稱介山,位於介休市東南20公里處,是太嶽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這裡山勢陡峭,山中多懸崖絕壁與蒼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優美,人文景點眾多。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太原到綿山自駕遊路線

  太原到綿山自駕里程約 157.0公里,花費時間約2小時2分鐘。

  1.從起點向正東方向出發

  2.行駛40米,右轉進入新建路

  3.沿新建路行駛1.2公里,過右側的天龍大廈約60米後,右轉進入迎澤大街

  4.沿迎澤大街行駛1.4公里,過迎澤大橋約230米後直行進入迎澤西大街

  5.沿迎澤西大街行駛3.8公里,直行橋

  6.行駛110米,朝大井峪街/長風西街/義井街方向,稍向左轉

  7.沿匝道行駛360米,直行進入西中環路

  8.沿西中環路行駛110米,朝南內環西街***西***/西苑南路/太原繞城西段/迎西站方向,稍向右轉上

  9.沿匝道行駛53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南內環西街

  10.沿南內環西街行駛1.2公里,直行上

  11.沿匝道行駛1.8公里,直行進入太原繞城高速

  12.沿太原繞城高速行駛11.2公里,直行進入京昆高速

  13.沿京昆高速行駛110米,朝臨汾/呂梁/平遙/晉祠方向,稍向右轉進入羅城樞紐

  14.沿羅城樞紐行駛500米,過古城營大橋約180米後直行進入京昆高速

  15.沿京昆高速行駛32.1公里,朝祁縣/平遙/運城/西安方向,稍向右轉上

  16.沿匝道行駛1.4公里,直行進入京昆高速

  17.沿京昆高速行駛91.0公里,從靈石/靜升/S221出口離開稍向右轉上

  18.沿匝道行駛370米,直行

  19.行駛910米,直行

  20.行駛80米,在第1個出口朝綿山/介休/S221方向,右轉進入永吉大道

  21.沿永吉大道行駛3.3公里,右轉進入X378

  22.沿X378行駛4.8公里,右轉

  23.行駛10米,到達終點

  太原到綿山自駕遊景點攻略

  在綿山遊玩,除了能欣賞優美的自然風光外,山中的歷史人文景點也不會令人失望。山中目前有廟宇共20多座: 大羅宮道教建築群,依山而建,遠遠看去亭臺樓閣、金碧輝煌;始建於東漢建安年間的鐵瓦寺,距今1800多年,是我國最早建成的山區佛教寺院;抱腹寺,始建於三國曹魏時期;鸞公巖的鐵佛寺始建於北魏;迴鑾寺建於唐代之前,因唐太宗李世民在綿山遇雨迴鑾到這裡而得名。在綿山遊覽時,能欣賞到眾多的古建築和碑刻、彩塑等,特別是雲峰寺,寺中的石佛殿,全部斗拱和其它構件都是用石料精心雕琢而成。

  冬季的綿山,相比夏日的避暑勝地、秋季的紅葉漫山,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喜愛冰雪世界的遊客,可以在艾號坡廣場堆雪人、打雪仗;在水濤溝或棲賢谷中欣賞形態各異的冰瀑;往日浩浩蕩蕩的山中瀑布,此時罩了一層厚厚的冰凌,瑩晶剔透。

  綿山景區面積較大,建議用2天的時間遊玩,景區內有賓館提供食宿,住宿價格在250-500元左右。這裡距離靈石縣靜升鎮的王家大院並不太遠,時間充裕的遊客可以一併遊玩。

  水濤溝:位於綿山後山,古樹怪石、山花泉水,天然成趣,大小不一的瀑布群、水簾洞,以及星星點點的茶樓、酒肆、木屋、藤橋、石桌凳,構成了秀比江南的自然風光。夏秋季節常有彩虹升起,景色之美,如詩如畫。

  溝中最可觀的是大大小小瀑布百十餘處,千迴百轉,飛流激盪,形態各異,有如鑲嵌在茂林和蘆葦叢中的一串串碧玉,使人如置身於撲朔迷離、神奇莫測的南國水鄉之中。其中華夏奇瀑五龍飛瀑,落差80餘米,跌落於五龍深潭;寬約10米,遊人可從瀑下通過,並在此留影。沿溝主要景點有五龍峰、捨身巖、石桐寺、五龍潭、牛角掛書、天來居、恐龍群、知章醉酒、樂天草舍、七星仙橋、五龍飛瀑、抽刀斷水、先天八卦、群仙拜月、無字碑、水簾洞等30餘處。

  大羅宮:自古以來就有不少美妙的傳說,相傳這裡是春秋晉國介之推當年所看到的“大羅仙境”。

  道教認為神仙所居的天界有三十六重,最上層為大羅天。大羅宮之意就是建在大羅天上的宮闕。綿山大羅宮高懸於獅子山崖壁之上,高13層110米。宮殿建築群巧妙地將明清風格與現代技術融為一體,群樓高聳,崇閣巍峨,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既雍榮華貴,又古樸典雅,被譽為“天下第一道觀”。

  抱腹巖:坐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餘間殿宇、館舍於“腹”內,為天下絕無僅有。巖內有云峰寺,始建於三國曹魏時期,距今1700餘年,建築風格可與懸空寺相媲美,雖歷經滄桑仍保留至今。歷史上,雲峰寺名稱多有變化,時而稱為抱腹寺,因其建於綿山最大的抱腹巖內而得名;時而稱為雲峰寺,因其位於綿山峭壁之上,雲霧起時常被封鎖於浩渺之中而得名;時而稱為大巖寺,因抱腹巖之大容廟宇近百間而得名。迴鑾寺:是由於唐太宗欲登山禮佛未成,至此迴鑾故名。現存建築為元明清三代遺物。主建築有山門、過殿、大殿,兩側對稱佈局。殿闊五間,用減柱造,結構簡潔。存元明清歷代石碑17通,記錄著寺院的興衰。院內古鬆、龍槐、杉楸等樹木蔥蘢,形似傘蓋,給古剎增添了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