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到三清山旅遊攻略

  三清山又名少華山、丫山,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距玉山縣城50公里,距上饒市78公里,為懷玉山脈主峰,主體南北長12.2公里,東西寬6.3公里,平面呈荷葉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其名,三峰中以玉京峰為最高,海拔1816.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也是信江的源頭之一。三清山不同成因的花崗岩微地貌密集分佈,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崗岩地貌中分佈最密集、形態最多樣的峰林;2373種高等植物、1728種野生動物,構成了東亞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三清山風景秀美,同時又是道教名山。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5年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2008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2011年被列國家AAAAA級旅遊區,2012年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三清山景區攻略簡介

  三清宮

  三清宮位於玉京峰北面,居少華山龜背石上。地勢高爽,背南朝北,總體建築面積518平方米,周圍佔地2300平方米。正殿三間兩進,就山勢而建,前低後高,歇山屋頂,樑柱和外牆均為花崗岩結構。正面有三樘大門,中門上掛有青石豎匾,上書“三清福地”四個大字。大門兩邊刻有“殿開白晝風來掃,門到黃昏雲自封”的對聯。大殿正中神龕奉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三尊神像,大殿後面是觀音堂,中間奉有觀音,兩側供有十八羅漢塑像。三清宮為宋王霖始建,明景泰年間王祜在其先祖三清觀舊址復建三清宮、兩廊、後閣、門樓、牌額及聖像,且延請全真道士詹碧雲住山治觀。三清山從此被稱為道教“無雙福地”。

  演教殿

  位於九龍山北側,三清山後面的松林裡。殿宇4拼3間,頂中間高為懸山式,左右兩間低為半邊歇山式,全部花崗岩結構。內有石雕神像18尊,中間門坊上刻有“演教殿”三個字,兩邊石柱上刻有“法本自然演玄源之正教;經由元始闡道德之衝科”的楹聯。

  糾察府

  糾察府位於三清宮東北150米處的塍岡西側。岩石結構,歇山屋頂,正面額枋上刻有“糾察府”三字,廟裡有石刻神像6尊,廟前兩旁各有石雕武士像1尊,姿態各異,廟後南側有巨巖,上刻王永櫝書題的“螣岡”兩個大字。

  龍虎殿

  龍虎殿位於海拔1568米的龍首山之巔。建築面積46平方米,庭院式佈局,廊型結構,歇山式屋頂,全由花崗岩石砌造而成。殿前左側石刻青龍盤踞,右側石刻白虎雄視。

  潘公廟

  潘公廟位於海拔1557米的靈龜峰頂上。廟不大,全由花崗岩石疊砌而成,頂部廡殿式,廟宇四方形,簡單古樸。九天應元府座落於九華山東南的坡地上,是一座亭式花崗岩小廟。基高一米,中部四面通風,頂上為歇山式,造型粗獷,正面額枋上刻有“九天應元府”五字,廟內供奉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的石雕神像。

  玉零觀

  玉零觀位於三清山東北,龍泉橋至風門的中部。觀內供奉道教玉樞火府天將。觀始建於明景泰年間,後毀於火,清嘉慶十八年重修,又遭火毀,今僅存殘碑斷柱。

  西華塔

  西華塔位於汾水至風門中間的慶雲嶺西華臺。塔有七層,上4層為6角密簷實心,下3層為6角密簷空心,簷角翹起,每層由6塊條形長石構成6面拱門,空間通透,塔的下部有兩層很高的方形基座,基石上刻有“西華臺”三字,寶塔全身不用粘結材料,製作粗放,造型獨特,實為罕見。

  風雷塔

  風雷塔位於靈龜峰和龍首山之間的山口懸巖上。塔為5層,密簷6角,全塔身由一整石雕鑿而成。塔雖不高,但建在突起的巉巖之上,從下仰視卻有居高臨下之勢。塔原為王祜墓的附屬建築,當時堪輿觀點為避山口之風而建,故名“風雷塔”。

  步雲橋

  步雲橋位於汾水村頭,是登山的第一座古石拱橋。從步雲橋開始沿石磴古道登山至三清宮5200米,至玉京峰6900米,步步登高入雲,故名。

  浮雲橋

  浮雲橋位於千步嶺上、百步嶺下的沖虛門內,是一座石拱橋。橋的北面是沖虛門,南面是天門,東面是深淵。橋倚絕壁,跨越險崖,面臨深谷,高架在海拔1500米的天門要隘上。

  流霞橋

  流霞橋是一座用石架的小平橋。上方是淨衣池,下游是清華池。

  登真臺

  登真臺位於玉京峰北下方380米處,海拔1700餘米,面積約20平方米。東南深整,峭壁懸崖,西北平緩,有路可上。臺上有一巖,上書“登真臺”三個正楷大字。臺的南沿有兩隻大腳印,相傳為方士羽化留下的足跡,旁刻有“履跡”二字。

  尚書悟仙台

  尚書悟仙台位於玉華峰頂西南側,海拔1700米。有一方巨巖突起如臺,高約4米,陡險難攀。臺上有石雕神像一尊,頭部已經風化,峭壁上刻有“尚書悟仙台”五字。相傳明朝兵部尚書孫原貞曾遊山到此,見臺下雲濤湧動,霧氣飄忽自如,頓悟玄機,心身如入仙境。

  飛仙台

  飛仙台位於虎頭山上,是一座塔式建築。基部有兩層大方腳,上層正面基石刻有“飛仙台”三個楷書大字。中部由4塊大角石組成,平面為方形,每面有一小拱門。上部是圓形,比中部略小,亦由4塊大石構成,四面拱門,中間空透,僅存半邊。頂部為凸圓形,已倒塌。

  巖壁浮雕

  巖壁浮雕從風門至三清宮沿途有石像24尊,大小相近,高約1米,多為明代文職官員服飾,形態慈祥,工藝粗獷。雷神像一百步門巖壁上雕刻雷神像,尖嘴赤腳,身著盔甲,手執兵器,神態威武,雕工精細。

  伏魔上相刻於涵星池堤壩北頭巖壁上,神像寬袍大袖,頭戴道巾,手握玉笏,垂目端坐。

  龍虎雕像一龍虎殿前左右巨巖上,有石雕龍虎。石龍蟠於左,面積約4平方米,突眼揚須,張牙舞爪。石虎踞於右,高寬近1米,長約2米,蹲伏於地,昂首曲尾。

  花崗岩圓雕

  少華福地有石雕神像、石雕香爐等。三清宮、演教殿、糾察府、龍虎殿、九天應元府、少華福地和天府諸處有石雕神像30餘尊。少華福地石坊前的左右神將,三清宮門坊神龕內的靈官、魁神,均系花崗巖雕成,高達1米多,雕工精細。石香爐高1米餘,爐腿系獸頭花紋,工藝精湛,古樸大方。詹碧雲藏竹之所的平臺欄干,設計樸實,雕工粗獷,欄於石柱上的石獅。

  峭壁字刻

  三清山壁刻,主要是峰名、景物和地名,共63處,如白石井、香葩籠、王家巖、登漢橋、掛冠嶺、玉京峰、尚書悟仙台等字均刻揩書,筆力剛勁;雕工精湛,傳字之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