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不育有什麼原因造成

  不孕症的發生率約佔生育年齡婦女的8%~17%,平均為10%左右。不孕症發病率的遞增趨勢可能與晚婚晚育、人工流產、性傳播疾病等相關。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不孕不育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不孕不育的原因

  一、腎虛

  腎藏精,精化氣,腎中精氣盛衰主宰人的生長、發育與生殖。若先天腎氣不足,或房事失節、久病大病、反覆流產損傷腎氣,或高齡而腎氣漸虛,則衝任虛衰不能攝精成孕;或素體腎陽虛、寒溼傷腎,命門火衰,陽虛氣弱,則生化失期,有礙子宮發育,不能攝精成孕;或素體腎陰虧虛、房勞多產、久病失血、耗損真陰,天癸乏源,衝任血海空虛;或陰虛生內熱,熱擾衝任血海,均不能攝精成孕,發為本病。

  二、肝氣鬱結

  若素性憂鬱,或七情內傷,情懷不暢;或因久不受孕,繼發肝氣不舒,致情緒低落、憂鬱寡歡,氣機不暢。二者互為因果,肝氣鬱結益甚,以致衝任不能相互資生,不能攝精成孕。又肝鬱克脾,脾傷則不能通任脈而達帶脈,任、帶失調,發為本病。

  三、瘀滯胞宮

  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寒、熱、虛、實、外傷均可瘀滯衝任,胞宮、胞脈阻滯不通而導致不孕。或經期、產後瘀血未淨,房事不節亦可致瘀,瘀積日久成癥,發為本病。

  四、痰溼內阻

  素體脾腎陽虛或勞倦思慮過度,飲食不節傷脾或肝木犯脾,或腎陽虛不能溫脾,脾虛則健運失司,水溼內停,腎陽虛則不能化氣行水,聚溼成痰;或嗜食膏粱厚味,痰溼內生,軀脂滿溢,遮隔子宮,不能攝精成孕;或痰阻氣機,氣滯血瘀,痰瘀互結,而發為本病。

  不孕不育的辨證論治

  一、腎虛證

  1. 腎氣虛證

  症見婚久不孕,月經不調或停閉,經量或多或少,色黯;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精神疲倦,小便清長;舌淡、苔薄,脈沉細,兩尺脈弱。

  腎氣不足,衝任虛衰,不能攝精成孕,而致不孕;衝任失調,血海失司,故月經不調,量或多或少;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痠軟;神疲,小便清長,舌淡、脈沉細,尺脈弱均為腎氣虛之象。

  治宜補益腎氣,溫養衝任。

  2. 腎陽虛證

  症見婚久不孕,月經遲發,或月經後推,或停閉不行,經色淡暗,性慾淡漠,小腹冷,帶下量多,清稀如水。或子宮發育不良;頭暈耳鳴,腰膝痠軟,夜尿多;眼眶黯,面部黯斑,或環脣黯;舌質淡黯,苔白,脈沉細尺弱。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陽虛氣弱,腎失溫煦,不能觸發氤氳樂育之氣以攝精成孕,故不孕;瀋陽虧虛,天癸不充,故月經遲發或經閉;先天不足,生化失期,故子宮發育不良;陽虛水泛,水溼下注任帶,故帶下量多,清稀如水;腰膝痠軟、面斑多、環脣黯,脈沉細尺弱均為腎陽虧虛之徵。

  治宜溫腎暖宮,調補衝任。

  3. 腎陰虛證

  婚久不孕,月經常提前,經量少或月經停閉,經色較鮮紅。或行經時間延長甚則崩中或漏下不止;形體消瘦,頭暈耳鳴,腰膝痠軟,五心煩熱,失眠多夢,眼花心悸,肌膚失潤,陰中乾澀;舌質稍紅略幹,苔少,脈細或細數。

  腎陰虧虛,精血不足,衝任血海匱乏,月經量少或停閉不行,陰虛血少,不能攝精則婚久不孕;若陰虛生內熱,衝任胞宮蘊熱,不能攝精凝孕,亦不孕,熱迫血行,則月經常提前,經期延長甚至崩中漏下;腰膝痠軟,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均為腎陰虛之徵。

  治宜滋腎養血,調補衝任。

  二、肝氣鬱結證

  婚久不孕,月經或先或後,經量多少不一,或經來腹痛;或經前煩躁易怒,胸脅乳房脹痛,精神抑鬱,善太息;舌黯紅或舌邊有瘀斑,脈弦細。

  肝氣鬱結,氣機不暢,疏洩失司,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經或先或後,經量多少不一;肝失條達,氣血失調,衝任不能相資,故婚久不孕;肝鬱氣滯,血行不暢,不通則痛,故經來腹痛;經前煩怒、胸乳脹痛,脈弦均為肝氣鬱結之徵。

  治宜疏肝解鬱,理血調經。

  三、瘀滯胞宮證

  婚久不孕,月經多推後或週期正常,經來腹痛,甚或呈進行性加劇,經量多少不一,經色紫黯,有血塊,塊下痛減。有時經行不暢、淋漓難淨,或經間出血。或肛門墜脹不適,性交痛;舌質紫黯或舌邊有瘀點,苔薄白,脈弦或弦細澀。

  瘀血內停,阻滯衝任胞宮,故月經多推後,不能攝精成孕,故婚久不孕;瘀血阻滯,衝任不暢,不通則痛,故經來腹痛,經色紫黯有塊;瘀阻胞宮,血不歸經,故經來難淨,或經間少量出血;舌黯脈澀也是瘀滯之徵。

  治宜活血化瘀,調和衝任。

  四、痰溼內阻證

  婚久不孕,多自青春期始即形體肥胖,月經常推後、稀發,甚則經閉不行;帶下量多,色白質黏無臭;頭暈心悸,胸悶泛惡,面目虛浮或㿠白;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景嶽全書》雲:“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脾腎素虛,水溼難化,聚溼成痰,痰阻衝任、胞宮,氣機不暢,經行推後或停閉;痰阻衝任,脂膜壅塞,遮隔子宮,不能攝精承孕而致不孕;亦可因痰阻氣機,氣滯則血瘀,痰瘀互結於衝任、胞宮,不能萌發啟動氤氳樂育之氣而致不孕。胸悶泛惡,舌淡胖,苔白膩均為痰溼內阻之徵。

  治宜化痰利溼,溫補脾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