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艾灸之後會有什麼反應

  艾灸是常見的一種中醫養生方法,不過很多人都不清楚做完艾灸之後有哪些反應。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們整理的做完艾灸會有什麼反應的相關內容,希望你們會喜歡!

  艾灸後病重

  解釋:這很有可能是之前艾灸的時間或者灸量不夠,或者身體太過虛弱所致。因為如果正氣太過虛損,正氣比較弱,這種情況下,相應的臟腑器官是沒有辦法與病邪做鬥爭,在艾火的溫熱刺激下,通過經絡腧穴的傳遞,調整人體氣機,一旦陽氣提升之後,所在病灶正氣增強,有能力與病邪抗爭,這個時候才會出現灸感。

  應對方案:當邪氣排到體表時,可以在區域性進行刮痧或者點刺放血讓邪氣及時排出來。

  返病

  有些人可能以前得過某種疾病,治療好了,可能很多年都沒有犯了,一般都會認為自己已經好了。但有可能病根還沒有去除。所以,艾灸一段時間,正氣一足,以前的老毛病就犯了,我們也叫“勾病”,這就是艾灸在幫助身體去病根。

  應對方案: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多休息了,平時還要給身體加強營養,然後選擇繼續艾灸。

  染病

  是艾灸的一種排病反應,本身身體就可能已經有了一些慢性病,但身體沒有表現出來。現在正氣足了,有能力和病邪做鬥爭,就會以疾病的形式顯現出來。

  應對方案:有專業的艾灸師對新病進行配穴應對,就能順利地度過各種排病反應。

  艾灸上火

  解釋:客觀地說,艾灸上火是一種普遍現象,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上火,因為上火屬於艾灸的一種瞑眩反應,即好轉反應,也被稱為排病反應,而艾艾灸後瞑眩反應有很多,比如說腹瀉、症狀加重等。

  艾灸上火的原因還是有很多的。比如說灸的時間過長、灸量過大、配穴不合理、操作手法不合理……從體質上來說,陰虛體質、經絡不痛的人更容易上火。

  應對方案:解決的辦法有兩種,第一是要滋陰,第二要引火歸元。可以滋陰,先吃點六味地黃丸,每天早晚吃一顆,然後再配合艾灸,同時晚上用艾葉進行泡腳,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另外,還可以用刮痧、拔罐、刺血的方法直接將餘熱洩出,或艾灸湧泉、太溪、足三裡等下焦穴位達到引火歸元的目的。

  艾灸後排尿多

  解釋:艾艾灸後排尿增多是身體毒素和寒邪從體內排出的一種重要方式。

  中醫講“腎主水,司膀胱開闔”,如果把膀胱比喻能為水庫,則腎臟就是主管開闔的閘門,如果腎陽不足水液代謝就會失靈,蓄水池中有一點水就會開啟,而艾灸培補腎陽之後,功能會跟著恢復,把體內多餘的寒溼排除體外,正氣與邪氣相交,其功能也會受到影響,直到這種開闔的能力完全恢復,尿頻的症狀也就消失了。

  應對方案

  腎虛病人:在原有穴位上+腎俞等穴。堅持了一個周,尿頻的症狀就減輕了。

  抑鬱症病人:也可以減少灸量和時間或者暫時停灸或者加上神門等安神的穴位。

  患有婦科疾病的女性:灸了幾天就出現尿頻的症狀,加強在關元、神闕等穴位進行施灸,提升元氣,艾灸之後最容易上火,所以這個時候艾灸三陰交、足三裡等穴。建議多吃山藥、薏米等這類健脾祛溼的食物。

  注意事項:使用艾灸調理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尿頻的現象,不論是誰只要堅持下來一定能見到效果。

  艾灸後發燒

  解釋:發燒是體內的正氣和邪氣做鬥爭的重要表現。幾年前大家最熟悉的養生理念就是體溫決定生死。小孩子為稚陽之體,所以容易發高燒,隨著年齡增長,陽氣越來越弱,各種亞健康和疾病症狀跟著出現,身體跟邪氣做鬥爭的能力越來越弱,很難出現發燒現象。

  根據不同病人採取不同方案

  先天陽氣比較充足:人體陽氣升發之後,寒邪被驅趕到足太陽膀胱經,表現出來的就是體溫升高。

  應對方案:我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會選擇在膀胱經、督脈進行刮痧或者拔罐的方式,如果選擇拔罐就在內側膀胱經定罐10~15分鐘,刮痧一般以出痧為度,如果配合用艾葉泡腳發汗,一次之後,這種熱症很快就會退下去了。

  陰邪過重:在溫度太高、正氣不足的情況下,高燒會持續一天以上,高燒持續的時間會相對較長。

  應對方案:可以繼續艾灸,同時對身體進行輔助干預。

  寶寶發燒,應對方案:給寶寶多飲用溫開水就可以。如果溫度達到38.5℃以上,那就一定要配合搓痧或者是吮痧的方法給寶寶洩熱,一般會選擇大椎、肺俞、身柱穴。

  注意事項:在治療的過程中,控制好體溫的同時,儘量不要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去燒,以防堵塞邪氣祛除的途徑。

  熱感、走竄感

  艾灸穿透性比較強,具有透熱、導熱和傳熱的特點,會隨著經絡進行感傳,有非常好的通竄功能。當出現走竄感之後,身體就會出現各種症狀,有的人經絡比較暢通,所以灸幾次這種感覺就會慢慢出現。

  艾灸的通竄感還表現在“找病”上,什麼意思呢?當艾灸的熱力滲透到相應的病灶,陽氣充足了,身體自然會進行調整。比如說艾灸中脘穴,胃部會者肝區會感覺不舒服,但是又檢查不出來具體的疾病,其實這就是艾灸的通竄功能在起作用。

  艾灸後出汗

  解釋:艾灸出汗對現代人是再好不過的養生方法了,人們居住在空調房中,該出汗的時候不出汗,直接導致寒氣閉塞在體內,陽氣受損,疾病叢生。

  現代人吃的化學物質比較多,比如說人工新增劑、抗生素、藥品殘留等都會無形中損害自己的陽氣。通過出汗可以促進毒素排除。

  艾艾灸後出汗是一種正常反應,如果感覺良好,那這種出汗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但如果第二天有虛弱的表現,就說明艾灸的量和時間太過了。

  艾灸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後背出汗。有的人則是灸的時間長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而陽虛的比較嚴重的人,施灸的前幾天很少出汗,正氣足了,排汗功能恢復正常,外邪才慢慢通過汗液排出,這就是陽氣不斷提升的表現。這是因為每個人毒素排出的路徑都不同的原因,一般毒素會從最虛弱的地方排出來。

  應對方案:1.配穴的時候要儘量配合太溪、足三裡等下焦、滋陰的穴位。2.一定要配合補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說山藥、小米、紅棗等補氣養血的食物,防止身體太過虛弱。

  注意事項:在用艾灸治療的過程中,如果出汗比較多,除了在方法上進行調整以外,一定要注意神的收攝。最好寧心靜氣,這樣人體消耗的能量不會太大。

  艾灸後腹瀉、肚子叫

  解釋:既然艾灸可以培補人體元陽,為什麼還會出現腹瀉呢?

  艾灸之後,陽氣提升,會在體內執行,腸胃功能開始恢復,大腸的蠕動也會加強,陽氣將臟腑以及經脈中的寒邪化開,被排出體外,這種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瀉,或者排尿增多,如果腹瀉則一般說明腸胃有問題,陰邪化開之後就會以腹瀉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像雪化成水尋找一個正常的排洩途徑一樣。

  應對方案:艾灸關元、足三裡、神闕穴,培補元氣,增強正氣,使寒溼等外邪儘快排出體外。若因腹瀉出現虛脫,同時伴有嘔吐等其他症狀,就需要配合一些藥物調理。如果是脫水的話,就要喝點糖鹽水,在溫水中加入適當精鹽、白糖。

  注意事項:還有很多人,艾灸幾次之後,肚子會咕咕叫,說明腸胃功能有問題,以胃、腸寒為主。這類人並非剛開始就有這種反應,最長的患者可能在艾灸1年之後。這個時候,灸友們大可放心繼續艾灸,只要堅持下來,把臟腑中的濁氣排出體外症狀就會消失。

  艾灸後月經異常、白帶異常、崩漏

  解釋:月經異常,艾火在調理人體的過程中,也會消耗一部分人體津液,而如果人體吸收功能比較弱或者補充的水液不足,而人體此時氣血就會相對偏弱,所以出現假象。

  應對方案:只要適當減少艾灸時間或者艾灸力度,艾灸前後適當補充溫水,在飲食中適當吃一些山藥等補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氣血的轉化這種症狀就會得到緩解。

  解釋:白帶異常,女性則會出現陰道炎、尿道炎或者出現陰部發癢、發紅的症狀。這是因為寒邪循經而走,經脈繞於陰氣。陽氣增強之後,陰邪被驅逐,正邪相爭的過程中,細菌會暫時滋生,所以就會出現炎症。

  應對方案:保持外陰乾爽,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解釋:崩漏,卵巢囊腫屬於寒邪凝滯於經脈,氣機不暢,艾艾灸後陽氣會降寒凝邪氣全部都化開,以破裂出血的形式表現出來。

  應對方案:科學的營養和合理的睡眠,同時可以做一些有氧運動。中醫講“動則生陽”,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艾灸配合運動可以促進氣血的執行,更有利於體內瘀血垃圾的排出,機能的恢復。

  艾灸後起紅點、紅疹,發癢

  解釋:艾灸可以培補人體陽氣,待人體正氣充足之後,在氣機的鼓動下,體內的寒溼外邪被化開,就像我們打掃完房間需要把垃圾倒掉一樣,這些垃圾毒素就會從面板和經絡中排出來,其表現方式就是起紅點、紅疹,發癢,這都是排寒溼風等邪氣的重要表現。

  應對方案:脾胃功能相對比較弱的人,艾灸的過程中需要加強脾腧、胃腧,同時適當吃一些山藥薏米粥等補脾祛溼的食物。

  對於起紅疹後不癢的人來說,只要堅持艾灸,提升陽氣,紅疹會逐漸消失的。

  如果癢得非常難受,一個方法就是立即艾灸,把已經返到體表的寒氣、溼氣、風氣盡快排乾淨,另外也可以直接在患處塗上艾灰,很快就能起到止癢的效果。

  如果有專業艾灸人士操作就更好了,可以選擇大椎、心俞、膻中、十宣等穴位,用三稜針進行點刺放血,每週一到兩次,讓病邪及時排出去,待症狀緩解後就能及時停止。

  此時最好不用停止艾灸,否則會使病邪再一次入裡,甚至會侵蝕臟腑。如果症狀比較嚴重,可以在大椎穴、膀胱經腧穴進行放血。

  注意:在此調理期間要儘量保持清淡的飲食,保持愉悅的心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下一頁更多精彩“艾灸後的不同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