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的不良反應中最常見的是什麼

  輸血反應是指在輸血過程中或結束後,因輸入血液或其製品或所用輸注用具而產生的不良反應,那麼你知道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輸血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

  過敏反應包括: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關節痛、胸悶、氣短、呼吸困難、低血壓休克,獲得其中的1項以上者確診為過敏反應。一旦出現上述反應應立即減慢輸血速度,給予地塞米松入壺,非那根肌注,重者立即停止輸血,並給予1/1000腎上腺素皮下注射,並給予補液、升壓、吸氧治療,所有患者均治療有效。

  輸血的簡介

  輸血的歷史:最早的輸血是在1667年,一個法國貴族將280ml的小牛血輸給了一個精神失常的流浪漢,企圖治療他的精神問題。這位倒黴的患者在經歷了嚴重的免疫反應、在鬼門關徘徊數次之後,居然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並且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平靜,因而輸血療法被一些有創新想法的醫生所接受。

  在隨後的300年間,輸血療法仍然是在探索階段。由於沒有相關知識***比如血型***,輸血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但醫生們也發現輸血也真的能夠挽救生命。直到1912年法國人卡雷爾博士***Alexis Carrel***因創造血管吻合術進行輸血而獲得了諾貝爾獎,輸血療法才獲得了較大範圍的肯定。

  真正使輸血成為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的人是維也納的病理學家蘭士臺納***Karl Landsteiner***,他從1901年開始發現了人類的ABO血型及凝集規律,為現代輸血提供了堅實的病理生理學基礎,在隨後的20年裡,其他醫生又逐步建立了血液抗凝和交叉配血技術,輸血成為了一種常規治療方法,在所有醫院都可以進行。而蘭士臺納也在1930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狹義的輸血是指輸注全血,廣義的輸血是包括全血在內的、由血液製備的各種有形或無形成分的輸注,嚴格來說,造血幹細胞***骨髓或外周血***也算是一種特殊的輸血

  輸血的分類

  全血

  全血是由靜脈採集的血液與一定量抗凝儲存液混合的血液,存放在原始容器內2℃~6℃儲存,主要是紅細胞***約佔40%~50%***和血漿***約佔50%~60%***,可以改善攜氧能力和維持滲透壓,但血小板、粒細胞很少,凝血因子濃度也低。抗凝儲存液由以下成分構成:枸櫞酸鈉***C***,與血液中鈣離子結合,防止血液凝固;磷酸鹽***P***,在儲存中支援紅細胞代謝,保證紅細胞在組織中較容易釋放氧;葡萄糖***D***,維持紅細胞膜,以延長儲存時間;腺嘌呤***A***,提供能源[3] 。

  新鮮採集的血液在一定期限內可以保持其所有的性質。當全血的儲存時間超過24小時後,其中的Ⅷ因子、白細胞和血小板迅速凋亡。隨著儲存時間的增長,全血在儲存中的各種成分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如紅細胞氧親和力的下降和活力逐漸喪失;pH、ATP、2,3-DPG下降;血漿內鉀離子上升而鈉離子輕度減少;微聚物的形成等。全血體外儲存的時限是由儲存全血中的紅細胞輸入受血者體內24小時後至少保留輸入的70%復原率來決定的。使用ACD和CPD抗凝儲存液儲存期限為21天,CPDA為35天。

  新鮮血的定義沒有被明確界定。就紅細胞而言,用ACD抗凝5天內、CPD抗凝10天內的均為新鮮血。因為紅細胞輸入體內可立即發揮運氧作用。對血小板來說,2℃~6℃儲存6小時之後,有50%的血小板喪失功能,而白細胞也只能儲存十幾小時。採血後48小時內凝血因子Ⅷ降低到正常的10%~20%,其他因子Ⅶ因子、Ⅸ因子相對穩定一些。

  450mL全血中含63mL抗凝劑,血紅蛋白120g/100mL,紅細胞壓積35%***45%***,不含具有功能的血小板,不含不穩定凝血因子***Ⅴ和Ⅷ***。

  由於全血未經消毒,如果血細胞或血漿中存在傳染病病原體,未被輸血傳播傳染病常規檢測所檢出的話可能傳播病原體。

  成分血製品

  血液成分包括:①由全血分離的血液成分,如濃縮紅細胞,紅細胞懸液,血漿,濃縮血小板;②由單采采集的血漿或血小板;③由新鮮冰凍血漿製備的低溫沉澱物,富含凝血因子Ⅷ和纖維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