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心理亞健康表現有哪些

  我們都知道亞健康,但是你知道心理亞健康嗎?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常見的心理亞健康表現,希望能幫到你。

  常見的心理亞健康表現如下:

  1、抑鬱心理

  表現為情緒低落、內心苦悶,思維遲緩,言語活動減少,鬱鬱寡歡之狀。抑鬱是每個人在一生中都難免要經歷的負性情緒體驗,抑鬱心理絕非是抑鬱症,勿將兩者等同起來。抑鬱心理是一種短暫的不良心理反應,通過改變環境、心理疏導和自我調節是可以完全恢復的。

  2、焦慮心理

  是人在應激狀態下最常見的一種負性情緒反應,預期將會有某種不良後果產生或模糊的威脅出現。表現為緊張、憂慮、害怕或恐懼,終日提心吊膽或驚恐不安之狀。引起焦慮的因素可以是客觀真實的事物,也可以是個人的主觀想象。焦慮是人處於任何具有威脅性情景中的自然保護反應,是人的正常適應機能。適度的焦慮有助於調動人的潛能,提高適應能力,增強前進的動力。

  3、強迫心理

  也是一種較常見的情緒和行為問題。表現為過於拘謹,想問題、做事情,雖認為沒有必要也容易反覆多次,常伴有緊張焦慮或恐懼不安等其他不良情緒。其素常性格多刻板固執、優柔寡斷、缺乏自信,但做事有序、勤奮踏實、一絲不苟。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的有過強迫現象,一般無妨,只有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困擾時才有干預意義。

  4、恐懼心理

  是指個體面臨某種危險,企圖擺脫又無能為力時產生的消極情緒。恐懼是人類和動物共有的原始情緒之一,受個體自我儲存動力的驅使,恐懼的本能性防禦機制即是逃避行為。當逃避行為受到干擾或阻礙時,則會加重恐懼感,應適時進行心理調整。

  5、偏執心理

  多是根據某種錯誤或不全面的資訊,形成不利於自己的信念或負面的思維方式。其特點是不會輕易動搖,不容易接受擺事實、講道理的正面教育,有意歪曲事實,或為自己的觀點找依據或採取相應的行動。如看到別人談話就認為是指向自己,領導不點名批評是影射自己,批評別人是指桑罵槐等,以致多慮、心情不快。

  6、敵對心理

  敵對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行為方式,可以起因於某種錯誤的認知。表現為對周圍或家人的不信任,易於發生衝突,人際關係緊張、不和諧,可以出現違拗、易激惹,甚至攻擊行為。

  7、疑病心理

  表現為對自身的健康狀態過於關注,哪怕是偶然的微小不適,也容易造成焦慮、緊張的情緒或認為是患了大病,以致反覆求醫、過度檢查和治療。為此,常處於憂心忡忡的狀態,從而進一步加重這種不良的心理。

  8、孤獨心理

  也是一種負性情感體驗,其形成既與本身的孤僻性格有關,也受所處境遇影響,如到異地他鄉求學、謀生,獨居、空巢老人等;也有緣於自傲、看不起他人而產生的孤獨。感到自己和他人之間產生心理距離或空間距離,常常不甘孤獨,而又無力擺脫,內心十分矛盾、苦惱。

  9、自卑心理

  是由於對自身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而產生的消極心理反應。表現為自責、內疚,悲觀失望等,影響自身的發展和社會交往。常常由於工作受挫、疾病、生理缺陷或其他自身條件不如別人所誘起。

  10、輕生心理

  是指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得不到幫助,感到苦悶、無助、絕望,甚至出現企圖放棄生命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是一種極其消極和危險的情緒反應,也有的人其輕生心理的產生帶有某種偶然性和盲目性,如不及時發現和干預將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層次的環境條件,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等等,其中家庭環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為重要。家是躲避風浪的港灣,有了家才會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瞭解自己

  就是指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並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對自身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象中的預期結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敗的打擊;過低的估計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常常會產生抑鬱情緒。

  三、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制定生活目標。生活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餘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範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

  四、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閒時間,常常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如今的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為老年人與外界環境接觸提供了條件。

  五、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個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生活中才能體驗出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六、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的樂趣;不學健康新觀念就會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上。學習可以鍛鍊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於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絡是人際關係的主要特徵。在人際關係中,有正性積極的關係,也有負性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