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絕不要對孩子說的話

  很多父母說話的時候都不注意,隨便和孩子說,言傳身教,很多孩子就是以父母為榜樣。下面是小編帶你一一瞭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不要對孩子隨便說說

  1、當自己孩子的“傾聽者”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習慣於把自己的位置擺在“高高在上”的地位,習慣於告訴孩子“你應該去做什麼”或者“我覺得什麼對你更好”。育兒專家建議家長們在做出自己的決定之前,應該先聽聽孩子們在想什麼,孩子們在這個事情上是什麼態度,和孩子進行平等的交談。做父母的往往覺得自己做的事都是為孩子好,但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切身體驗,那就是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對我們所做的一些“為我們好的事”,卻其實對我們造成了傷害。所以新一代的父母們一定要經常反思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方式。

  2、不要粗口,不要威脅

  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即使做出一些“惹毛”你的舉動也是無心之過。育兒專家建議千萬別對孩子發火,如果實在剋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應在心中默唸數字,從1到10,讓自己冷靜下來。做到“5不要”:不要衝動、不要粗口、不要威脅、不要妄下結論以及不要自以為是。

  3、不要恐嚇,要言而有信

  一些父母很習慣在處理孩子不聽話問題的時候,說出“你要再這樣我就不帶你去遊樂園玩了。”或者“你如果聽話的話,我馬上給你一個特大禮物。”等諸如此類的“保證”或者“威脅”。要記住,在孩子的世界裡,這些話都不是“隨便說說”的話,你不當真孩子卻當真,不要為逞一時之快或是為了糾正孩子的行為而“口不擇言”。如果不能履行諾言,你在孩子心中就沒法樹立言而有信的形象,以後再對孩子進行教育,也無法在孩子心中紮根。

  4、說什麼其實沒多大用,做什麼才真管用

  父母對於孩子的溺愛可能會時常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規矩又化作泡沫,育兒專家建議要堅守原則,應該說“不”的時候不能輕易妥協。不過如果你自己的言行不能端正,那麼再嚴厲的規矩對孩子來說也都是虛弱無力的。家長說什麼其實沒多大用,做什麼才真管用。言傳身教才是給小孩子樹立真正人生觀、價值觀的方式。

  5、別為孩子喪失自己

  善待自己,即使是有了小孩也不能夠放棄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這才是給小孩子最好的榜樣。要記住,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性格決定命運,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最重要的是家長自身的善良與進取。

  這四句話家長絕不要對孩子說

  1、絕對不要對孩子說:“是爸爸好還是媽媽好?”。不要讓孩子回答無法回答的東西,這樣的問話應禁止。

  2、絕對不要對孩子說:“真討厭!”,當孩子想獲取大人的關注的時候,反而嫌棄“討厭”,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損害孩子的自尊。

  3、絕對不要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啊!”用殺傷性的武器“笨蛋”來刺激孩子,孩子有可能真變成笨蛋,“你說我笨,我可能就笨。”。

  4、承認孩子的天賦有一定的差別,個性也不一樣。有的孩子天賦稍差一點,有的是天賦“開發”得晚一些,在學東西的時候可能反應有些遲鈍。

  在孩子面前聊天說話要注意

  1、不要過度誇獎。當孩子在幼兒園、學校參加活動或競賽中取得好成績時,父母都不吝溢美之詞,常常會誇耀“寶寶真棒!”“寶寶真聰明!”“寶寶真優秀!”等。表面看沒毛病,實際上卻只肯定了他的成功,而沒有肯定他的努力。

  2、不要回答應付。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孩子總是有無數的問題,經常會問得父母心煩意亂,只好用“嗯!”“啊!”“噢!”“是嗎?”這樣的話來應付孩子,有時還會一邊低頭看手機一邊回答。

  對大人來講,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對孩子也是。孩子雖小但能夠察覺大人的情緒,一旦這種不耐煩的回答變成了習慣,孩子可能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或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不可避免地在父母與孩子心靈之間建立一堵“無形的牆”,不利於孩子心理的發展。

  3、不要總是插話。當孩子興致勃勃地與父母聊起他們的經歷、他們的感受、他們的看法、他們的理解,結果父母為了及時糾正他認識中的錯誤或學習上的問題,沒等孩子說完,就打斷他的敘述或直接插話,這是不好的習慣。

  4、不要經常貶低。過分貶低或許父母們不會,但無意的貶低會直接傷害孩子自尊。比如,“告訴你小心點兒,總是亂跑,結果撞痛了吧!”“說多少次了,不讓你亂動東西,就是改不了這壞毛病!”“都教你好幾遍了,怎麼一直學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