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治療方法及其原因

  家長們幾乎都會遇到寶寶腹瀉的現象。小兒患上腹瀉,要找對病因及時治療。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兒腹瀉治療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小兒腹瀉治療方法

  焦米湯

  先把米粉或奶糕研成粉,炒到顏色發黃,再加適量的水和糖,然後燒成糊狀就可以了。米粉加水以後再加熱,就成了糊精。糊精容易消化,它的炭化結構有較好的吸附止瀉作用。

  烤饃片

  如果腹瀉時間過長,可在每頓餐前可吃上一小片烤糊的饃片,這在醫學上又稱為“碳末”,是中藥的一種,可吸附細菌及毒素,使其排出體外,起到收斂和清潔腸道作用。

  胡蘿蔔湯

  胡蘿蔔所含的果膠能促使大便成形,吸附腸粘膜上的細菌和毒素,是一種良好的止瀉食物。將胡蘿蔔對切開,然後切成小塊加水煮爛,再用紗布把渣過濾,最後加水***按500克胡蘿蔔加1000克水的比例***加糖燒開就可以了。

  蛋黃油

  將若干個雞蛋煮熟,去白取黃。把蛋黃置於小鍋內,加熱翻炒,蛋黃逐漸變焦、變黑,最後滲出蛋黃油,除渣後讓孩子服用。兩歲以內的患兒每日服5毫升,不拘時間,其餘年齡可根據情況,酌情增減。

  小兒腹瀉的原因

  細菌感染

  人們在食用了被大腸桿菌、沙門菌、志賀菌等細菌汙染的食品,或飲用了被細菌汙染的飲料後可能發生腸炎或菌痢,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瀉、嘔吐、裡急後重、發熱等症狀。

  病毒感染

  人體通過食物或其他途徑感染多種病毒後易引起病毒性腹瀉,如:感染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等病毒後,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症狀。

  食物中毒

  是由於進食被細菌及其毒素汙染的食物,或攝食未煮熟的扁豆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變質食品、汙染水源是主要傳染源,不潔手、餐具和帶菌蒼蠅是主要傳播途徑。患者可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發熱等急性胃腸道症狀。

  生冷食物

  喜食生冷食物,常飲冰啤酒,結果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腸蠕動加快,引起腹瀉。

  食物滯留

  消化不良,飲食無規律、進食過多、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由於胃動力不足導致食物在胃內滯留,引起腹脹、腹瀉、噁心、嘔吐、反酸、燒心、噯氣***打嗝***等症狀。

  著涼

  夏季炎熱,人們喜歡呆在空調房內或開著空調睡覺,腹部很容易受涼,致使腸蠕動加快導致腹瀉。

  小兒腹瀉的錯誤治療方法

  病案1:孩子腹瀉即禁食

  張奶奶的寶貝孫子傷食後出現腹瀉,每天拉稀水便六七次,還伴有嘔吐。張奶奶自作主張。認為孩子越吃越拉,決定給他禁食,餓得孩子哭鬧不止,腹瀉症狀也無減輕。

  點評

  民間主張對急性腹瀉採用禁食8~12小時,甚至24小時的飢餓療法實際上是錯誤的。研究表明,即使急性腹瀉時,患兒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不會完全消失,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仍可達到正常的60%~90%。較長時間的飢餓不僅不利於患兒營養的維持,還會使其營養狀況進一步惡化,並影響腸粘膜的修復、更新,降低小腸的吸收能力,使免疫力下降,反覆感染,最後導致“腹瀉——營養不良——易致腹瀉”的惡性迴圈中。

  因此,對急性腹瀉兒應繼續餵食。母乳餵養兒可自由吃奶及喂水,人工餵養兒可先喂稀釋牛奶***牛奶1份加水2份***2~3天,以後逐漸增至全奶,半歲以上的患兒可選用米湯、稀飯或爛麵條等,並給些新鮮水果汁或水果以補充鉀,再加些熟植物油、蔬菜、肉末或魚末等,但均需由少到多逐漸過渡到已經習慣的平常飲食。

  病案2:拉肚子打吊針好得快

  晨晨突然出現腹瀉,每天拉白色稀水便十餘次,伴發燒、流涕、輕咳等感冒症狀,不到36小時,眼窩內陷。人也消瘦了一圈。晨晨媽趕忙帶著孩子來支醫院,請求值班大夫趕快給孩子打吊針,期盼早點把腹瀉治好。

  點評

  急性腹瀉患兒的主要危險是脫水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據統計,小兒腹瀉引起的脫水90%以上屬於輕度和中度脫水,僅10%屬於重度脫水,而靜脈輸液只適用於中重度脫水。其他症狀濫輸液不僅會增加患兒痛苦和家長的經濟負擔,有時還會發生輸液反應引起病情惡化。

  一般認為,對急性腹瀉併發輕中度脫水的患兒,治療首選高效又價廉的口服補液鹽***簡稱ORS***進行口服補液療法。孩子每腹瀉一次,服ORS約50~100亳升,起到防治脫水的作用。在得不到標準ORS的情況下,用湯加鹽溶液也可代替。具體配方是:米湯500毫升+白糖10克+細鹽1.75克***一啤酒瓶蓋的一半***+水500毫升,煮2~3分鐘按每公斤體重20~40毫升,4小時內服完,以後隨時口服,能喝多少給多少。

  病案3:治腹瀉要用消炎藥

  琴琴未滿2歲,近兩天無明顯誘因開始瀉肚子,每天拉黃色稀便數次,有時發低燒,不肯吃東西。到醫務室就診,醫生診斷是腸炎,並給孩子口服慶大黴素和黃連素,結果患兒病情無好轉,腹瀉次數增多。

  點評

  調查顯示,近年來腹瀉治療中濫用抗菌藥物現象較為普遍。而濫用抗菌藥物會造成細菌耐藥菌株不斷增多,同時還可繼發腸道菌群失調、黴菌性腸炎等,使腹瀉病遷延或加重,事實上70%的急性水樣便腹瀉多為病毒或產毒素細菌引起,可以不用消炎藥***即抗菌藥物***,只要做好液體療法,選用微生態調節劑***如麗珠腸樂或培菲康等***和粘膜保護劑***如思密達等***即可治癒。只有大約30%患兒腹瀉系由侵襲細菌如痢疾桿菌、侵襲性大腸肝菌、沙門氏菌等引起,需使用敏感抗菌藥物。如用藥48小時後病情無好轉,可考慮更換一種抗菌藥物。

  病案4:服糖鹽開水可防止脫水

  甜甜才11個月,患秋季腹瀉,每天拉稀水樣便5~8次,每次大便量多。甜甜媽聽說給孩子服糖鹽開水可防止脫水,於是在溫開水中加些白糖和食鹽給孩子喂服,結果甜甜脫水現象反而加重,只好上醫院看醫生。

  點評

  在白開水中隨意加糖、鹽是不能起到防治脫水作用的。正確配製糖鹽水的方法可詳見病案2之點評。


1.小兒發燒拉肚子的原因治療方法

2.治療小兒拉肚子偏方

3.小兒腹瀉的治療原則

4.小兒腹瀉的治療方法

5.寶寶拉肚子的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