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珊瑚怎麼形成的

  你知道紅珊瑚嗎?紅珊瑚是營群體生活。個體直徑一般為0.5mm~2cm,每個個體具8個羽狀觸手。隔膜8個不成對,隔膜肌向腹生長,隔膜絲單葉狀。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紅珊瑚的相關知識。

  

  紅珊瑚體呈柱形,柱的長短因種及生活環境而不同,身體以基盤固著在岩石、沙底、貝殼或其他物體上。遊離端為口端,口端向外擴充套件形成口盤,口盤周圍有一圈或許多圈觸手,觸手中空。八放珊瑚觸手均為8個,成羽狀,即每個觸手向兩側伸出成行的小突起。

  珊瑚綱動物的胃腔結構也較水螅綱複雜,即由體壁的內胚層有順序的向胃腔延伸形成了許多隔膜,將胃腔分隔成許多小室,以增加胃腔的表面積,如八放珊瑚具有8個隔膜,上端均與口道相連,隔膜的組織學結構是由兩層內胚層細胞、中間夾有中膠層所組成,初級隔膜的內端部分與口道的內胚層相連,其他等級的隔膜內端均遊離,遊離端隔膜膨大形成三葉狀,稱為隔膜絲***mesenterial filament***。隔膜絲的兩個側葉上細胞的表面分佈有大量的纖毛,纖毛的搖動有利於胃腔中液體的迴圈,中葉上分佈有大量的刺細胞及腺細胞,所以瑚珊綱胃腔中的刺細胞是內胚層起源。

  腺細胞可以分泌消化酶進行食物的消化。八放珊瑚的隔膜絲僅有中葉而無側葉。隔膜絲一般比隔膜更長,末端在冒腔中游離、或纏繞在胃腔底部,稱為槍絲***acontium***,有時可由體壁上的小孔或從口伸出體外以協助捕食。珊瑚綱動物體內的肌肉比水螅綱發達。

  水螅所具有的皮肌細胞中的肌原纖維已不存在,而是由內胚層產生了獨立的肌肉束,分佈在隔膜上或中膠層中。發達的肌肉束使身體可以伸長或縮短,以及將觸手縮回胃腔中。

  八放珊瑚隔膜上的縱肌束均為腹向排列,其體壁的環行肌也由內胚層發生,在口盤處特別發達。珊瑚綱的神經結構也是形成上皮神經叢和胃層的神經叢,只是具有更多的雙極神經元,也有突觸傳導,所以反應較水螅綱動物迅速。沒有特殊的感官。

  珊瑚綱動物多數為雌雄異體,其生殖腺位於隔膜上,在縱肌束及隔膜絲之間形成長帶狀,生殖細胞來源於內胚層的間細胞,但一般情況指向隔膜是不孕的。如果是雌雄同體的種,一般是雄性先熟***protandry***,以避免同體受精。生殖細胞排到體外,在海水中受精,或在胃腔中受精,發育中經過浮浪幼蟲,再發育成成體。

  紅珊瑚的造礁原理

  紅珊瑚是珊瑚綱中能形成骨骼的種類,骨骼是由體表分泌形成,骨骼成分為碳酸鈣,骨質堅硬,生活在熱帶淺海中,所形成的石灰質骨骼不斷在淺海區堆積,並與其它形成鈣質骨骼的動植物,例如軟體動物、腕足動物、棘皮動物、石灰藻等一起經過地質年代的堆積作用,在海洋中形成了礁石、島嶼,這種珊瑚也稱為造礁珊瑚***reefcorals***。

  骨骼成分為碳酸鈣。由個體的基盤部及體柱的下端表皮細胞向體外分泌鈣質,共同構成一個杯狀骨骼而不形成骨針,身體位於骨骼杯槽內。杯狀骨骼形成時,個體的基盤部分分泌鈣質形成基板,體柱下端分泌的鈣質形成杯槽的四周稱外壁,基盤的體壁在成對隔膜之間內陷,而其所分泌的鈣質形成許多輻射隔板,隔板也隨隔膜相應的分為一級隔板,二級隔板等。

  群體中個體之間也有共肉相連,共肉部分的外胚層分泌的鈣質形成共骨***coenenchyme***。 珊瑚群體及骨骼增長的速度由種及環境而決定,溫暖的夏、秋季節較寒冷的冬、春季節生長快,因此在珊瑚骨上留下類似樹木的年輪樣的生長環。

  相關閱讀:

  珊瑚的生活習性

  生長環境

  生長在溫度高於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水深100-200米的平靜而清澈的岩礁、平臺、斜坡和崖面、凹縫中。主要產於地中海。

  基本結構

  珊瑚是刺胞動物門***Cnidaria***珊瑚蟲綱***Anthozoa***海生無脊椎動物。 特點為具有石灰質、角質或革質的內骨骼或外骨骼。珊瑚一詞也指這些動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質者。

  珊瑚的身體由2個胚層組成:位於外面的細胞層稱外胚層;裡面的細胞層稱內胚層。內外兩胚層之間有很薄的、沒有細胞結構的中膠層。食物從口進入,食物殘渣從口排出,這類動物無頭與軀幹之分,沒有神經中樞,只有彌散神經系統。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整個動物體都有反應。其生活方式為自由漂浮或固著底層棲息地。現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