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發燒和細菌性發燒的區別

  人得病的時候發燒,發燒是人體對外界侵入的積極反應.許多人認為發燒就是感冒,發燒也分為病毒感染與細菌感染。兩者有何區別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而發燒分為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

  如果是病毒感染那麼就要用抗病毒的藥,細菌感染就要用抗生素。不要見發燒了同使用抗生素。這裡的生就是指細菌。

  病毒比細菌小得多,不在一個數量級別上。

  細菌特點:

  1:細菌是由真正的細胞構成的。

  2:它有自我繁殖的能力。

  3:體積在0.2~100微米不等,在顯微鏡下可以被觀察到。

  病毒特點

  1:不是由細胞構成的,而是由DNA或RNA的一個分子構成的,這個分子被包裹在一個蛋白膜內,因此病毒實質上是一種基因資訊。

  2:它們不吸收營養、不呼吸、不能靠自身力量繁殖,但它們能在進入生物細胞後增殖***生物細胞包括細菌細胞和人類的細胞***。所以有一些科學家對把病毒歸類為有機生物持懷疑態度。因為有機“生物”就意味著有能力吸收營養,能自身繁殖。

  3:病毒要比細菌小千百倍,它們只能在電子顯微鏡下被觀察到。

  按照通俗的解釋就是:病毒就是還沒有達到細胞的結構,比細胞小得多。另外病毒因為還沒有達到細胞的結構,所以不能單獨依靠自身力量進行繁殖,只有進入到別的動物的細胞,寄生其中才能法制。病毒很多由簡單的蛋白質構成。

  正因為病毒小,是寄存在細胞中,所以很難被殺死,現代人類還沒有很好的治療病毒的方法。所以病毒也是人類的剋星。一般採取干擾素,干擾病毒的複製,或者破壞病毒的蛋白質殼。 而對於細菌,人類已經找到了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抗生素。最典型的是早期的青黴素。現在叫阿莫西林。

  常見的病毒有,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我們也就知道為什麼人得了這些病難於醫治的原因了。例如非典中的象皇冠的冠形狀病毒,就是很嚇人的。

  而細菌就很多了,人體內凡是和空氣接觸的地方都存在細菌。一般是腔腸的地方。細菌存在有益人體的,也存在有害的,所以不能一概否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儘量減少使用抗生素,防止殺死對人體有意的,也是怕有害的產生抗體。

  尤其對於腸道,要維持細菌群體的平衡。

  以經常出現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為例:包括鼻部、咽部、喉部及扁桃體等處。在上呼吸道感染中,90%為病毒感染,而一旦出現 咳嗽、有痰、嗓子疼、扁桃體紅腫、膿性分泌物則多為細菌感染,由此可區別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與僅僅根據白細胞的數量多少是不全面的,首先明確了發病病原和部位,才有可能更好地進行早期治療,達到較好功效,減少其他併發症的可能。

  細菌性與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症狀比較相似,但藥物的治療卻不相同。因此,正確的鑑別對保證合理用藥極為重要。

         五個方面介紹細菌性與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鑑別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顯的群體發病的特點,短期內有多數人發病,或一家人中有數人發病;而細菌性呼吸道感染則以散發性多見,患者身旁少有或沒有同時上感發熱病人。 如果容易群體傳染,多是病毒。細菌很少這樣。因為病毒可以通過唾液飛濺等方式傳播。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狀比咽部症狀明顯;而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則扁桃體或咽部紅腫及疼痛比較明顯。若伴有腹瀉或眼結膜充血,則傾向是病毒感染。

  3、單純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無膿性分泌物,而膿痰是細菌性感染的重要證據。 為什麼是這樣呢,這和膿痰的形成原因很有關係。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症狀可輕可重;而細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緩,全身中毒症狀相對較重。如果開始發熱不高,2-3天后,病情繼而加重, 則多為細菌性感染。

  病毒感染比較急,並且症狀不穩定,而細菌感染則開始輕後來重。這也是和病毒和細菌的機理和大小有關係。因為細菌個體大,所以開始進入比較緩慢,但是感染了,則後果嚴重。

  5、白細胞計數,一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細胞總數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細胞百分數可稍高。而細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數均見高。因此,如果臨床不做血像檢查,就難以確定病原體是病毒還是細菌。 白細胞的多少是判斷兩者的區別之一。這和白細胞在人體內的作用有關。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