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鋼琴怎樣正確的讀譜

  在學鋼琴的過程中,“讀譜”是否正確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內容,其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就好像在語文課上朗讀一篇課文,如果字讀錯了好多,那麼別人可能完全誤解你的意思,也可能根本不理解你的意思。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正確的讀譜

  對譜號上的升、降記號,應貫穿全段或全曲的,彈著彈著就忘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巴赫二部創意曲第 9 首,學生普遍地忘了第四個降號,常常把降 D 彈成了原位,有時連第三個降號降 A 也忘了,這樣就造成了很多讀譜的錯誤。

  對每小節內的臨時升降,還原記號,在這一節內要繼續有效和發生作用這一基本原則經常忘掉,這種現象在高級別的考生中也很常見,這隻能歸結於粗心大意,因為這個原則是第一年學琴時已學到的事。

  對升高八度、降低八度的標示搞不清,尤其是加線一多,就更容易錯,這就必須在開始時花些工夫。仔細認清楚並記清楚,以後就有經驗了。

  譜中有時出現高、低音的譜號變換時,應仔細看清,不能以不變應萬變。

  讀譜中常見的節奏錯誤

  時值長的音必須彈夠拍子再往下彈,很多學生在二拍、三拍的長音時,沒彈夠時間就匆匆往下趕,造成節奏錯誤。

  每拍兩個音、三個音、四個音等的基本節奏變化時掌握不穩,造成忽快忽慢。尤其是三連音掌握不均勻形成節奏不均勻,必須嚴加註意。

  休止符的時值準確是節奏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經常忽略休止符也是節奏錯誤的突出表現方面。

  必須仔細看清譜面上標示的如強、弱、連、跳等表情、力度、觸鍵的記號。許多學生以為把音彈對,拍子數對就正確了。這只是初步,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音或這些音是強還是弱的,是連的還是跳的、樂句是怎麼劃分的,怎麼做漸強和漸弱的,在哪裡分句或呼吸,這都是音樂語言和表情必不可少的部分。

  譜上還有很多表情、速度的術語,加上強弱、連跳等記號,我們要從中去感覺和分析這首樂曲的情緒和表現,速度和風格,這些術語和記號都是作曲家和編訂者對我們的囑咐和要求,我們要真正讀懂這些要求並把它們都體現出來,就是找到了正確表達這首曲子的鑰匙,這也正是讀譜真正的正確與提高。

  鋼琴的起源

  鋼琴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動琴槌以敲打琴絃。從十八世紀末以來,在歐洲及美國,鋼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鍵盤樂器。鋼琴發源於歐洲,十八世紀初,義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發明的一種類似現代鋼琴的鍵盤式樂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從鍵盤樂器發展的歷史來說,現代鋼琴是由鋼琴的前身——以撥絃發音的大鍵琴與以撞弦發音的小鍵琴演進而成的。從十六世紀末開始,大鍵琴和古鋼琴這兩種鍵盤樂器逐漸盛行起來,直到十八世紀末,才被鋼琴取而代之。

  鋼琴首次出現於1709年,在當時是一種既複雜又昂貴的樂器,只有皇室和貴族才有機會接觸到。一開始,Johann Sebastian Bach***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等一些非常有聲望的音樂家們並不欣賞鋼琴的音色。但僅僅過了半個世紀,鋼琴就變得越來越受歡迎。當Mozart***莫扎特***、Brahms***布拉姆斯***和liszt***李斯特***這些極具創造力的音樂家投入鋼琴的懷抱之後,熱情便瞬時被引爆。在當時那個年代,這些新銳鋼琴家就如同“搖滾巨星”一般,他們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可謂給音樂創作錦上添花,為鋼琴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力量。皇室和貴族紛紛把鋼琴這一樂器納入他們的樂隊中,民眾可以圍坐在鋼琴四周,聆聽最新創作的優美旋律。工業時代的興起衍生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中產階級,鋼琴在這一群體中大為流行。其中三角鋼琴是社會地位的象徵,通常用在管弦樂團裡,而立式鋼琴則更受家庭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