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鋼琴初學者的教材

  對於初學鋼琴的琴童家長來說,該怎樣選擇鋼琴教材,一直都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介紹,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一.湯普森鋼琴教程

  湯普森鋼琴教程系列至今是使用最廣泛、影響最大的鋼琴啟蒙教材。此套教材編寫指導思想明確:1,循序漸進,堅持每課都有新內容;2,音樂素養與技術課題雙線推進;3,將技術目標-基本樂理-音樂歷史-表現手段-音樂體裁及分析結合在每一課的具體曲目中。

  在我國,湯普森雖被廣泛使用卻遠遠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主要因為使用者對編寫思路認識不足,把此教材之使用僅僅侷限在把音符奏響的狹隘範圍內,忽略了編者引導學習者進入音樂藝術殿堂,全面培養藝術素質的整體目標。

  從現今種種鋼琴啟蒙教材看來,湯普森在音樂內容的編選與循序漸進的佈局上,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湯普森「鋼琴現代教程V」共29課,全部選自鋼琴藝術名篇,歷經18至20世紀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民族-現代各種風格趨向的代表性片段,以使學生集中瞭解各種不同的鋼琴音樂精華,並以此為出發點,向四面八方拓展,進入鋼琴音樂的廣闊天地。29首樂曲可看作29個不同路標,每個路標都指向不同的攀登絕頂之路徑。

  二.巴斯蒂安鋼琴教程

  巴斯蒂安鋼琴教程的構架思路在於將鋼琴學習過程每一階段拓寬學習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強化直觀體驗,培養全面素質。其基本特點在於把鋼琴學習以基礎-樂理-技巧-演奏四條縱線分別構架,同時在每個結點交織進行,使鍵盤-手位-動作-理論-表現在每課的程序中平行發展,力圖達到對音樂聽覺-控制-理解-表現的統一。對於入門切入點,巴斯蒂安採用鍵位直觀化-指位獨立化-譜點陣圖解化,力圖將基本樂理的枯燥化為幼兒更能接受的遊戲。繪圖著色是一個重要手段。唱音名-唱曲調-拍手-跺腳-走步-跳舞,都是有效的配合手段,既有利於全身動作的主動性-協調性-準確性,又能使學生在習琴過程中獲得更大樂趣。基礎入門與樂理與技巧入門,不能只用基礎而不做樂理與技巧。在進階系列***1至5級***中,巴斯蒂安把教程分作“基礎”-“樂理”-“技巧”-“演奏”-“視奏”五個橫塊狀分冊,五塊本身各有自身縱線狀進階。使用者在每一課的教授中必須與相關分冊的平行教材相糅合,進行“相關連結”。從根本理念上,巴斯蒂安與湯普森並無大異,都是在每個環節促進音樂與技巧的共同培育,但湯普森將相關各種內容融於樂譜同一頁面中,就無法同時展開樂理-結構-和聲-節奏-體裁-曲式-歷史等等如此多內容,只能點到為止。即使有階段性樂理講解及測試,也只能十分濃縮而簡單。巴斯蒂安將每項內容分冊,當然有利於把相關內容有更大篇幅施展,但由於湯普森在同一頁面,較容易找到關連結;巴斯蒂安卻散落在四個分冊***視奏另列***中,就需要教師對全盤教材有更深入的瞭解與把握,以便於在各塊之間橫向連線,並掌握縱向的進度。總之,配套教材要條配融合,縱橫交錯,雙線並行,全面推進。決不能只彈有音符的那一部分。

  三.巴托克《小宇宙》

  巴托克《小宇宙》在習琴啟蒙階段,在五指位置範圍內提出了結音樂-聽覺-感受-技術-操作-機能-樂理-情趣諸多方面的綜合課題。啟蒙階段最為重要。學生儘早接觸多種音樂基礎語彙,在五指基礎範圍內儘可能完善,達到開發心智-強化感受-傾聽聲音-控制動作-準確操作之間的平衡,將為日後真正走進音樂世界打下堅實的基礎。再次系統研讀巴托克《小宇宙》,不由得使我對他一貫的崇敬之心又成倍地提升!一番苦心啊!那麼深邃的智慧為幼童們而作,他希望幼兒少年及早接觸-感受-理解20世紀前半葉發生在現代作曲領域中的新思想新原則新發現。只在最狹小的五指範圍內,他大大地拓展音響與節奏組合之可能。傳統印記,現代巴赫,隨手可拈!巴托克《小宇宙》由於其深邃作曲思維的滲透,使其在五指指位範圍內對音響組合多樣化追求超過了至今所有啟蒙初學教材。其追求目標是極度擴大五指指位的對位-復調-模仿-卡農性質,在學琴第一時間接觸多利安-弗裡幾安-利底安-密克索利底安-甚至帶減五度的洛克裡安。由於音樂語彙差異,在我國似乎尚有傳播困難。

  據貝拉·巴托克本人前言所說,分為六冊的《小宇宙》中,前四冊乃為鋼琴初學者提供練習,以“儘可能涵括所有初學階段經常遇到的簡單技術問題”,尤其前三冊,供初學第一至第二年所用。但與傳統鋼琴教學體系極大不同之處,在於巴托克從初學伊始就注入了20世紀前半葉幾乎全部新音樂創作元素,如調式音階及人工音階,雙調性及多調性,橫向的與縱向的非均勻分割的節奏重組與複合等等。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在於使學生從五指範圍的學習開始,就超越五個白鍵***C-D-E-F-G或A-B-C-D-E***的非大調即小調的音響範疇,接觸更多非大小調系統的音響組合與各種協和-不協和音程之間的連線-轉換-對抗-變異的音響效果,開拓初學者耳朵及心靈對各種不同音響的體驗-感覺-接受-理解,對他們日後在更深程度上接受與理解範圍廣闊的音樂作品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礎。

  教一首曲子,對學生來說要引導他們感覺-感受-感應-感動每個細節,“感性”應是出發點,並不要求他們從一開始弄清每個音程-和絃-調式名稱的。正如我們外出欣賞春色,重要的是感受繁花似錦的美麗,並不需要背出每種花草樹的拉丁學名及其種屬科目一樣。但對教師來說就不同,教師必須對每個細節來龍去脈瞭如指掌。

  現今流行於世的種種啟蒙教材,立足於啟發興趣,開啟直覺,寓教於樂,健全心理,有許多方面反映了音樂心理-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不論如何玩法,也不論如何好玩,歸根結蒂要落實到每個孩子在琴上發出什麼聲音-奏出什麼音樂這一最實在的目標上。因此,在關注各種遊戲各種啟發各種聯想的同時,不能忘記根本--音樂。

  把湯普森-巴斯蒂安-巴托克三種啟蒙教材進行比較,很顯然,上述三種教材體系的全盤設想大同小異,殊途同歸,無非用各種方法使技術與音樂雙軌平行,將樂理-視奏-聽音-樂感融於一爐,使歷史-風格-情趣-表現合為一體。切入點大致從單音逐漸增至5指,然後長期鞏固五指指位。相對而言,湯普森積點成線,在每個點上結合各種要素,縱向連線成進階之“線”,曲目與和聲較傳統,強調音樂感,專業性強,有利於培育音樂專業氣質;巴斯蒂安則以各項要點目標分離,各自成線成塊,以“相關連結”的網路概念的出發點,橫向連線在同一點上的各方向放射相關點,結點成“面”,選擇曲目在兼顧傳統同時拓展現代通俗-流行樂曲,強調趣味化,實用性強,有利於拓展大眾愛樂者眼界;巴托克則以對位復調為出發點,抓緊“五指指位”這個狹窄的基礎課題,從各種調式的複合、各種調性的複合、各種節奏的複合、各種自由與嚴格的對位與模仿,把五個手指指位向四面八方開拓,擴平面為“宇宙”,幾近極致,強調創造力,思辯性強,有利於培養鋼琴作曲兩棲人才。湯普森設計的是通向鋼琴藝術家之路;巴斯蒂安開啟的是通向鋼琴愛樂者之路;巴托克經營的是通向現代作曲家之路。條條道路通羅馬。音樂之羅馬向眾人招手!

  無論“湯普森”,“巴斯蒂安”,還是“巴托克”,每課都有樂理,融在了每堂課中。關鍵完全不是用不用哪套教材的問題,而是如何全面使用教材,充分發揮其作用。在諸多鋼琴啟蒙教材中,以任何一項為主線,吸收-連結-整合-重組各家之長,互相補充,是最好辦法。巴斯蒂安的卡通、分冊特別容易引起小孩興趣與成就感;湯普森有大量優秀經典樂曲,營養豐富;巴托克小宇宙特別煉耳朵練腦子,又可讓孩子們從小熟悉20世紀語彙。同程度拼合,高程度視奏,可物盡其用湯普森-巴斯蒂安-巴托克三套鋼琴啟蒙教材都是“理想主義”的結晶。湯普森以曲目為中心,想為學生提供更多好聽的經典的樂曲進入音樂聖殿,欲使知“然”;巴斯蒂安以樂理為中心,在接觸任何新元素時欲知“所以然”;巴托克以組織為中心,在五指指位內最大限度擴充套件音高組織節奏組織音響組織,欲知“不然”。大道三條矣!

  教師最大作用體現在佈置功課,掌控進度,把握要點。佈置功課就是開藥方。而佈置功課的“藥方”源既對學生之“症”,又補學生之“虛”,再長學生之“力”。這就必須具備有眼光有計劃有效果有針對性的“相關連結”。要充分而深刻理解每個啟蒙教材系統的基本理念,取各種教材之長,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對教材進行“再連結”,不但在巴斯蒂安內部連結,而且在湯普森-巴斯蒂安-巴托克三種啟蒙教材之間進行連結,進而在基礎訓練-練習曲-復調-奏鳴曲-中外樂之間不斷進行連結,盤旋上升,不斷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