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教學中拇指的技巧與肌能訓練

  大拇指在古箏彈奏中,無論是傳統彈奏方法還是現代彈奏技巧中都充當著重要的角色,不可替代。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一、古箏教學中應關注拇指彈奏技巧

  ***一***關注拇指彈奏方法的必要性

  拇指是人手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人類生活中,大拇指常被用來表示第一,首要的,至高無上的,最好的等,這些都說明大拇指不僅靈活而且有力量,也說明大拇指在手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對於從事各種手的技能性工作的各類專業人員來說尤為重要。

  漢代阮禹著名的《箏賦》中對古箏彈奏技巧的描寫就有“大興小附,重撥輕隨”的名句。所謂“大興”指大指彈奏主旋律。“重撥”指彈奏主旋律的大指為突出主旋律而撥的力度大一些。可見,在古箏傳統的彈奏方法中,大、中、食三個手指有明顯的分工,通常用大指和食指彈奏曲調,其中又以大指為重,中指一般彈奏低八度音用來與大指八度音相配合。大指除了用於彈奏旋律外,也可依附其它手指進行加花。

  在早期的演奏技術中,拇指是最先使用並擔負主要彈奏任務的手指,拇指與其它手指配合的彈奏,豐富了古箏技法,這種以拇指為主的彈奏體系一直被沿用至今。“加花”,在大指與中指,食指同時彈奏,加強力度,豐富音樂色彩;在傳統箏曲中與許多創造箏曲中,勾託抹託“四點彈法”也是一種常見的技巧,如浙派箏曲《四合如意》,創作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中指與大指以八度跳進形式交替彈奏,以代替同度音,完成大指不能完成的旋律的彈奏,如《漁舟唱晚》;還有中指配合大指搖在低八度掃弦構成掃搖來渲染氣氛,如《戰颱風》;多指一次彈奏的琶音和絃中,大指承擔著旋律主音的作用,如《雪山春曉》,《瀏陽河》。

  由此可見,大拇指在古箏彈奏中,無論是傳統彈奏方法還是現代彈奏技巧中都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技巧掌握的熟練程度,科學彈奏與否,與其它手指的協調配合能力的高低,都直接影響到樂曲整體旋律線條的流暢及音樂細膩程度。在其餘手指大量介入彈奏時,大指仍採用傳統的彈奏方法,顯然不能適應新的彈奏需要,因此對大指的生理結構及其運動功能單獨地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訓練就具有了重要的意義。

  ***二***目前古箏教學中拇指訓練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古箏學習普及至今,眾多古箏愛好者對古箏情有獨鍾。幼到四歲琴童,長到七旬老人,各種音樂培訓機構、琴行都廣收古箏學生。更多家長也選擇古箏這件樂器,原因是其形美,音美,更重要的原因是初學古箏入門簡單,上手快,對先天手型要求不高。更多古箏老師也隨家長之意,急於讓家長看到其“成果”,加速其訓練過程,對每個手指的訓練一帶而過,直接進入樂曲的彈奏學習。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古箏作為民族樂器還沒有琵琶、二胡、笛子等深入面向百姓民間,學習往往是通過藝人、師傅的口傳心授,一遍遍模仿讓手指形成彈奏習慣。在不同的流派中對拇指都有不同的彈奏方法,以表現不同的地方音樂風格。而目前古箏的教與學中,許多業餘彈奏者對傳統箏曲中拇指的不同彈奏方法不甚瞭解,甚至採用同一彈奏形式來處理不同風格的樂曲,如山東箏曲中拇指的小關節託劈,河南箏曲中大關節遊搖都混為一談,同樣是託擘,但實際彈奏中的方法和力度、旋律要求都各不相同,如果在訓練過程中用一個方法彈奏,其獨具特色的風格將面目全非,這不得不讓從事古箏教學的老師們引起重視。為保持原有特色,應尊重傳統,把一些特色技法單獨訓練,在演奏此類樂曲時能原汁原味地將其音樂特色表現出來。

  近幾年來,隨著古箏演奏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各種技巧被廣泛運用,加上專業作曲家們對古箏的重視,推動了演奏技巧的進一步發展,無論從速度、力度、音色上較以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理念。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隨著古箏演奏技巧的日益豐富以及學箏人數的急劇增加,許多專業作曲家開始關注古箏曲的創作,這些古箏創作樂曲的出現對於古箏演奏的技巧發展和藝術表現力的拓展有著非凡的意義,使這些古箏樂曲在彈奏技術運用和作曲技巧的結合方面體現出一種均衡和理性的趨勢。這實際上給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手指基本功的訓練是不容忽視的,應該改變以往僅僅通過練習樂曲來學習技術的習慣,除了要掌握拇指基本彈奏方法,更要加強與其它手指的配合協作能力,能根據樂曲的需要靈活自由的作出力度、速度、音色上的變化。然而,在目前針對古箏手指基礎訓練的專門練習曲仍然缺乏。

  二、基於拇指生理結構的有效訓練方法

  ***一***基本彈奏方法的訓練

  初學者在練習拇指技法時,首先應注意到基本手型的控制保持,手呈半握拳型,大拇指虎口放鬆開啟,小關節自然彎曲,只有這樣才能將觸弦的角度調整到最佳,否則彈奏時會發出較大的摩擦噪音,動作幅度變大,以致影響到彈奏時的音色及速度;其次,要放鬆肩、臂、肘關節及手腕的肌肉,把所有的力量傳遞到指尖,以大指的指根為支點,小關節運動幅度越小,彈奏速度越快,小關節要有彈性,手指迅速爆發過弦後,應立即放鬆,拇指回到放鬆時的預備位置上。如果不能放鬆自己,使肌肉僵硬,手臂、手指、手腕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不但會影響到速度,也會對音色及清晰度產生影響。

  訓練過程要根據個人不同的生理條件,作出相應的訓練計劃,不能盲目一把抓。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拇指長短,關節的伸張度有很大區別,對於其他手指,如食指、中指的彈奏,這些區別的影響並不那麼明顯,但如果拇指指根關節過於軟,加上彈奏時力點上移,造成大關節凹陷,觸弦角度及彈奏速度均會受到影響,對於這類學生,在初學時就要給予關注,尋找出解決的辦法,首先不要強調音量的大小,因為這類學生很多是因為指根用力過度,不注意小關節的指尖爆發點而造成的,應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指尖上,放鬆指根關節,凹陷的手型會有所改變,從而逐步形成自然的手型和放鬆的彈奏習慣,之後再對音量和速度提出要求,並配合相應的樂曲提高練習,手

  指的機能得到系統的訓練,掌握到科學的彈奏方法,更好地服務於以後的音樂表現中。

  ***二***針對傳統箏曲的拇指訓練

  浙派箏曲中,勾託抹託指法組合,又稱“快四點”,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特殊技法,《雲慶》、《四合如意》等曲目在醞釀情緒、形成高潮和快速彈奏時這種手法大段出現,所運動的手指分別是中指、拇指、食指、拇指,可見食指、中指都與拇指相配合。在運動過程中拇指承擔重要的角色和任務,在彈奏過程中從發力的方向及力度上均要和其他手指保持一種平衡,手腕應保持平穩,尤其在指法轉換,拇指彈奏“託”技法時,手腕不能下塌,錯誤的彈奏習慣會導致手指運動時幅度過大,其結果是樂曲所要求的速度難以達到,或是彈奏時手指運動笨拙,對高潮的出現不能恰如其分地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應在保持平穩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放鬆手腕及小臂的肌肉,每個手指又相對固定和獨立,尤其是大指應放在食指外側,將虎口開啟,各行其道,避免彈奏中發生碰撞,使錯誤率上升。快四點是一種平均時值的奏法,訓練過程中要由慢入手,注意手指的控制能力,尤其是大拇指的配合控制,保持其時值和力度的均勻。

  山東箏曲中,樂曲的旋律主要用大指奏出,大指觸弦剛健有力,以中、食兩指作配合;練習快速“託、劈”是大指的主要技法之一,其節奏為連續十六分音符,顆粒感極強。在彈奏山東箏曲時,必須把大指的這一技巧單獨訓練,由慢開始,先“劈”後“託”,這是為了取其中重要的第一聲音質乾淨而形成的習慣。“劈”由大指由外向內使用光滑的指甲背觸弦發音純淨,不像指甲的另一面“託”弦時音色略為發“毛”。訓練時要注意採用小指“扎樁”,以保持手型的穩定,拇指的活動部位為靈活而方便的大指末端小關節。其次,大指“花奏”指法使用頻繁,要注意“花指”與勾指銜接流暢。由此可見,大指功夫往往成為了山東派古箏技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

  河南箏曲中,有大指密搖和遊搖兩種,在訓練時要注意與山東箏曲大指搖不同,以小指或無名指扎樁,以腕部帶動大指連續快速託劈,開始轉密,落於最後的託劈轉疏,大指搖用來彈奏長音和連音,特別應當強調的是曹派箏曲中的大指搖,不只是彈奏空弦,而且配合左手的揉、顫、按、滑同時進行一個綜合體,其特點是音頭重、密度大、顆粒性強,鏗鏘有力。遊搖較大指搖稀疏,彈奏是從離箏柱較近處逐漸移向深處,音色由朦朧逐漸變明亮,力度由弱漸強,左手按弦時邊揉邊滑,滑音的音程為下行小三度,有強烈的悲劇效果。河南箏曲中“花奏”有兩種形式,一是大指連續劈指上行,另一種是大指連續託指下行,這兩種彈法都不佔時值,只做裝飾。彈奏時注意大拇指的力度控制,保證音與音既連貫又清晰,並有音色和力度的變化。此外,河南箏曲中,大指“密搖”是演奏此流派箏曲水平的重要表現,在彈奏“密搖”時如果中間出現了“折扣”就破壞了整個樂曲的完整性,因此在拇指訓練中要特別關注重視。

  ***三***多種訓練方式相結合,提高大指運動肌能,應對現代箏曲中的音樂表現要求

  針對現代箏曲的演奏,對彈奏技術和音樂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表現在速度變化,力度變化,音色變化及雙手的手指獨立性和配合上。大指在要求雙手手指相對獨立能力加強的同時,對於力度的控制及速度的把控及與其它手指靈活配合等方面成為演奏者必須重視的訓練內容。

  指關節靈活度的訓練:大指與箏弦保持四十五度夾角,小關節微彎曲,虎口開啟,指尖觸弦,發力同時立即放鬆手指回到原位,音程大小無論是擴張還是縮小,都應保持平穩的移位,不要上下跳動。訓練大指小關節的彈性,提高靈活度。

  以輪奏為例,訓練拇指在彈奏時的配合能力:大指從其生理條件上看,粗而短,彈奏力度比較大,其生長方向與其它手指不同,而長音“輪”這一技巧的要求是:連貫性,平均性,大指要避免突兀,加強控制度,將大指放在不同的音位上,以不同指序作不同指法的同音連續彈奏練習。

  彈奏不同音色,拇指運指的不同處理:彈奏過程中,選擇不同的音色,明與暗,剛與柔,首先要掌握基本位置的彈奏和最佳彈弦點位置的彈奏。基礎訓練中,還要學會在不同的弦段上選擇不同的音色,豐富其表現手段。其次,不同的彈弦方法也會產生不同的音色效果。當表現低沉渾厚音色時,一般音符較少,時值較長,速度較慢的可採用彈弦方向從斜上方到斜下方,大臂發力後小關節直接推絃,其發音厚實,音質飽滿;當彈奏音符較多,速度較快的樂段時,拇指的彈弦方向應選擇從斜下方到斜上方,小關節彈性發力,觸弦淺而快,其發音清脆,音質乾淨。

  古箏演奏的基本技術動作,包括左手和右手兩大動作系統,對於從事古箏專業的人來說,就是要有一個科學的訓練方法和掌握樂曲演奏所需要的那些相應的技巧。因此演奏者每天進行各種指法的訓練是完全必要的。拇指觸弦角度的調整,觸弦速度與力度的不同,都給箏的發音帶來極大的變化。基礎訓練中要學會掌握不同的彈弦方法,學會調整觸弦的角度、力度、速度,自如地運用到樂曲的表現中去,如果基本功不好,基本的指法都做不到,表現就無從談起,就是再有音樂感演奏起樂曲來也不會感染聽眾,但手指機能的訓練只是手段,一定不能忘記它與樂曲的聯絡,不要忘記它的根本目的始終是為表現音樂而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