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曲光明行賞析

  《光明行》是劉天華於1931年春創作的一首二胡獨奏曲,是一首振奮人心的進行曲,樂曲氣勢恢巨集,旋律明快堅定,節奏富於彈性。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二胡曲《光明行》賞析的相關內容吧!

  二胡曲《光明行》樂曲賞析

  全曲共分為四段,另有引子和尾聲。在中國民族音樂傳統習慣用的迴圈變奏的基礎上,採用西洋的復三部曲式的特點,結構嚴整。在引子中,可以聽到堅定整齊的步伐行進聲,然後出現小軍鼓似的敲擊節奏和昂揚的音調。 樂曲第一段的音樂,節奏富於彈性和推動力,旋律情緒激揚。寬闊有力的分弓,連續的帶附點節奏的頓音加之饒有變化的力度的使用,是音樂具有一種強烈的衝擊力量。 第二段進行曲風格的旋律,流暢舒展,優美如歌。

  先在G調上用內弦演奏出現,而在D大調上重複主題時,則移至外弦演奏,這樣運用內、外弦不同的特性,樂曲由一種內在的、被抑制的熱情,發展為更加開朗和富於自信心的新的音樂形象。第三段將 2 32 1 2 3 1這一富有特性的音型加以重複、模進、移調,作不斷呈現。猶如人們踏著矯健步伐,昂首闊步地前進。尾聲中,利用顫弓的特殊效果再現第二段的主題,並且加以擴充套件;當情緒發展到高潮時,又運用了緊縮重複的手法,使音樂更加熱烈;最後出現了模擬軍號聲的主三和絃分解進行的旋律,這一切都使全麴生氣勃勃,充滿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和對光明前途的樂觀自信。

  二胡曲《光明行》的創作背景

  《光明行》產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當時國內動盪不安,各種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五四”運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五四”對中國知識分子及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就音樂而言,當時黃色音樂氾濫,靡靡之音流行。而主張“真正的音樂”的劉天華此時創作的一曲《光明行》,使中外一些對傳統民樂有偏見的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從而有利地駁斥了那些認為二胡樂曲只能表現纏綿無力情緒的論調,為民族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於《光明行》這標題,尚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歌行”是對古樂府中歌曲的總稱,而“行”字則是採取了古樂府的一種詩歌的體裁形式。別一種則認為“進行曲”是外來的一種曲體形式,劉天華取其曲體,簡其稱謂,故在曲名上用了“行”字。

  二胡曲《光明行》的社會評價

  這首作品創作於1930年前後,發表於1932年。當時正值中國革命走向低潮的時期,劉天華先生目睹國樂沉淪,下決心“從東西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為此創辦了“國樂改進社”。這首氣勢磅礴、憧憬光明的進行曲反映了作者鍥而不捨、不斷求索的精神及對革新民族音樂寄予的美好而光明的願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人民群眾盼望中國能走向光明的共同心聲。

  《光明行》是劉天華先生在生前的最後兩年中寫成的,作者的藝術造詣已臻成熟,是劉天華經過徘徊、躊躇、彷徨、探索等經歷,在時代潮流推動下,向新的目標邁進的真實寫照。不僅如此,從作品的社會意義上講,《光明行》反映了那一歷史時期一般知識分子的思想、願望,因而具有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生活的積極意義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在《光明行》的創作中劉天華大膽地借鑑了西方音樂的創作技巧以及演奏小提琴的指法、弓法,使音樂旋律既具有巨集大的氣勢,又具有鮮明的民族音樂的親切感,同時也使二胡演奏技巧得到了發展。

  二胡曲《光明行》的作者簡介

  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澄江鎮西橫街人,中國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清末秀才劉寶珊之子,與詩人劉半農、音樂家劉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鄉豐富的民間音樂薰陶。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到江陰參加“江陰反滿青年團”,執掌軍號。1912年隨兄劉半農去上海,工作於開明劇社,業餘加入萬國音樂隊,並學習鋼琴和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作曲理論。曾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1932年因猩紅熱病逝於北京,年僅37歲。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鳥語》、《歌舞引》、《飛花點翠》等。